历史上,狄仁杰最后的下场如何?
一说到中国最著名的判官,狄仁杰一定是最为我们熟知的,不仅是因为狄仁杰在历史上很出名,近些年来关于狄仁杰的影视作品也是层出不穷,所以“终身清廉,为民请命 ”的个人形象更是深入人心。狄仁杰不仅在断案上非常出名,而且也是出了名的清官,所以在当时得罪了不少朝廷的官员,就连武则天也要敬让他三分。所以很难多人感到好奇,如此硬骨头的狄仁杰树敌一定很多,那么他最后的命运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狄仁杰的一生
狄仁杰出身官宦世家 ,年轻时依靠科举考试入仕,最后当上了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最后在武周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授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历史上关于狄仁杰的轶事有很多,大多都对他充满了赞美。当年狄仁杰刚刚入职大理寺,而当时的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所以数年来堆积的文件如山一般,连入职数年的官员看了就头疼,而狄仁杰解决他们只花了一年的时间。那段时间狄仁杰废寝忘食,将自己的心思都放在了案件处理上。虽然狄仁处理案件的速度很快,但是都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的,案件处理完之后涉世人员都对处理结果很满意,没有一个人喊冤的,足见狄仁杰个人实力的强悍。
虽然狄仁杰只是想最好自己的工作,但是封建时期的朝廷就是“大染缸”,各种势力更是非常复杂,敢于直言的狄仁杰也触犯到了很多人的利益,于是在最后受到了很多有意的陷害。面对这些同僚的陷害,狄仁杰甚至还有生命的危险,但是他还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朝廷上犯颜直谏,这也让他赢得了很多人的钦佩,包括当时的皇帝武则天。
- 狄仁杰的命运
在当上宰相之后,狄仁杰逐渐有了与朝中黑暗势力斗争的实力,他开始着力清除朝廷中的“毒瘤”,并且向朝廷举荐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让当时大唐的政坛逐渐变得光明,朝中政风为之一变。但是在厉害的人也挡不住的岁月的摧残,随着狄仁杰的年级的不断增长,回乡养老的想法也更加强烈,于是上奏武则天准许自己辞官回家。武则天是舍不得狄仁杰离开的,于是委婉的拒绝了他,随后下令狄仁杰在之后不需要对自己行跪拜礼,并且还赏赐了他大量的财物,用来劝说狄仁杰留下来,而狄仁杰也没办法只好留下。
就这样,老年的狄仁杰虽然不担任宰相,但是在朝中的威望极高,最后安详晚年之后辞世,朝廷也为他准备了风光大葬。所以狄仁杰最后的日子是非常幸福的,这也是他应得的。
要知道狄仁杰的结局肯定少不了武则天
这位武则天的蓝色红颜知己,山西太原人,祖上为文官,从小就是神童。
工作能力超群的狄仁杰,很快得到了武则天的重视,一路高升拜丞相。
但是做武则天的宰相不是一份安定的差事,因为中国唯一以为女帝的特殊性。武则天杀伐果断,在位期间,杀了14位宰相,仁慈的流放了9位,被称为宰相杀手。
据《旧唐书》狄仁杰传,狄仁杰上任时,武则天先试探性地问,虽然你的作品很优秀,但也有人抱怨。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急忙道歉说:“陛下认为臣有错,臣当改正;现在陛下明白我是无辜的,这是我人生无一之幸。至于说我坏话的人,我不想知道。"
历史上,武则天敢于用人,总是疑神疑鬼。她是个坚强的女人,喜欢担心,但是她万万没想到,在她为所有人打开告密之门的时候,居然有这种宽容大度的人物不为所动,于是连声称赞。正是凭借这种非凡的政治智慧,狄仁杰成为当时政坛的不倒翁。
但是狄仁杰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对于武则天的渎职行为,大多数大臣都守口如瓶,只有他敢于劝谏。武则天也接受了其中大部分的建议,把狄仁杰视为“国老”,意为国之重臣。
甚至每次狄仁杰来见武则天,她都阻止狄仁杰行礼下拜,说:“我见你下跪,朕的身体都感到疼。”
狄仁杰去世时,武则天伤心欲绝:“从今以后,我朝堂上下将空无一人!天啊,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夺走了我的国老?"
一个女上司如此欣赏男下属,难免有人说闲话,说武则天一直暗恋狄仁杰。其实也难怪,因为史书上已经记载,年轻的时候气质很好,想老的时候也不能太差。此外,他有出色的工作能力。如果武则天对他没有爱情,恐怕很少有人相信。
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在武则天眼里,狄仁杰的意义并不是那么简单。他是她的得力助手,也是一个难找的知心朋友。那么狄仁杰对武则天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和其他人一样,狄仁杰反对武则天称帝。但他没有硬杠杆,因为他心里知道,只要武则天把皇位传给儿子,天下还是大唐的天下。
《资治通鉴》中写道,武则天晚年想立侄儿为皇太子时,狄仁杰委婉劝道: “虽然姨侄关系密切,但比起母子俩来,恐怕还是要远一点。为什么陛下信任他的侄子却不信任他自己的儿子?”
就是这样一句话,李唐王朝死灰复燃,并延续了200年。他死后继续被不断封赏,除了因疏于教育导致小儿子飞扬跋扈欺凌百姓,其中1个供奉的祠堂遭到百姓破坏外,其他均无劣迹。
清光绪年间曾有人写过一部《武则天四大奇案》(又名《狄梁公四大奇案》),是延续古代公案侠义小说的模式,集中讲述了唐人狄仁杰在任昌平令尹时的断案传奇,其中充满了不少迷信和封建说教成分。狄仁杰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一位清正廉洁、大公无私、为国为民、断案如神的“超级大神探”,深受人们推崇。
一直到今天,有关狄仁杰断案的故事依旧为人津津乐道,甚至还被搬上荧幕,拍成了悬疑侦探类的电视剧,收视率颇高,受到了无数观众的追捧。比如有“鬼才编剧”之称的钱雁秋,就根据《武则天四大奇案》这部小说改编出多个电视剧版本的《神探狄仁杰》,曾火遍大江南北,一时间形成了一股“狄仁杰热”。
“狄仁杰热”中的狄仁杰,已然成为无所不能的神通人物:他是武则天时期的良相,在面临内外危机时,他一次又一次力挽狂澜,扶危济困,救民于水火;同时他又是一个断案奇才,一个又一个扑朔迷离的奇案,被他一一解开;他还精通医学,救伤解毒,疑难杂症,皆能手到病除;他的贴身保镖李元芳,武功超凡入神,简直高到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每次深陷危机,只要李元芳出马,妖魔鬼怪亦不能挡。不仅狄仁杰被全面神化了,就连李元芳,也近乎于神人。
当然,这只是影视剧中的狄仁杰。影视剧属于艺术作品,艺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有神化、夸张的成分,不足为奇。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还如影视剧中那般神乎其神吗?
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历史学家渠船福在《破解狄仁杰家世之谜》中,考证他的祖先是羌人,到他这一代已完全被汉化了。他曾任汴州判佐,后被人诬告,结果被贬职。时任工部尚书的阎立本十分欣赏狄仁杰,对他大加赞赏,称他是“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于是提拔他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唐高宗时期,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昭陵的柏树,险被高宗处斩,是狄仁杰据理力争才使权善才幸免于死。武则天称帝后,他先后出任过宁州、豫州刺史,和睦族群,百姓安居,他也因此得到一个“狄使君”的美称,深受武则天器重。
不久,他以洛州司马转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之职。由于他刚正不阿,不愿依附武三思、武承嗣,更不同意武三思或武承嗣做太子以继承帝位。所以,武承嗣唆使酷吏来俊臣诬陷狄仁杰谋反。狄仁杰知晓法律,承认谋反的人,即可收监待死,这样可免受酷刑。他一面承认谋反,一面又暗写血书,让儿子将血书送到武则天手中,从而得到武则天的召见。武则天问他:“你为什么要承认谋反?”狄仁杰回答:“不承认谋反,臣恐怕早就被鞭笞致死了。”武则天又问:“那你写的 《谢死表》又是怎么同事?”狄仁杰肯定地回道:“臣从未写过此表。” 事后验证是别人代写,冤情大白,但还是被贬为彭泽令。武承嗣几次向武则天进言要处死他,武则天都没有同意。
公元696年,契丹贵族率部入侵,河北震动。狄仁杰调任魏州刺史,安定百姓,积极备战,契丹闻其名,不战自退。不久,他又调任幽州都督,并于697年再次入京为相。为相期间,他走访边郡,稳定国内民生,举措得当,甚得民心,使武则天得以成为盛世之君。当时武三思、武承嗣极力进谏武则天册立皇位继承人,而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几次劝说武则天召回亲生儿子李显,立他为储君,并说:“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也。”武则天闻其言,甚为动心,于是立李显为太子。任相期间,他先后举荐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忠贞廉洁而又精明干练之士入朝为官。狄仁杰大功于朝廷,不仅被誉为“唐朝砥柱”,也被史学家称赞为“再造唐室之忠臣义士”。
公元700年,70岁的狄仁杰病死,朝野哀恸,连武则天也哭道:“朝堂空也!”他死后赠文昌右承,谥号“文惠”,唐中宗李显追赠“司空”,唐睿宗李旦又追封为“梁国公”。终其一生,狄仁杰不愧为封建社会时代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上承唐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特殊时段,为唐朝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狄仁杰生于武则天时期,上有武则天为帝,下有武氏家族势力正盛,能举措不失其正,百折不挠地达到目标,非有大智慧不可。林语堂在《武则天正传》中评价狄仁杰“足智多谋,善于自处”,说他的才智不在武则天之下,是武则天的克星 。林语堂的评论是公允的。狄仁杰在后世武侠小说以及当下的一些影视剧中被神化,虽未免夸大,但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的确是不争的历史真实。
700年,七十一岁的狄仁杰病逝。武则天哀痛不已,发出了“朝堂空矣”的慨叹,并下令停朝三天,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
705年,中宗李显追赠狄仁杰为司空;
710年唐睿宗李旦继位,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
747年,狄仁杰与张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庙,附祭于中宗庙廷;
941年,后晋追封狄仁杰为太师。
时至今日,狄仁杰一直是正义公理的化身,在老百姓的心中立着。
宰相是一个位高权重却又风险很高的位子。和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时代的其他宰相相比,狄仁杰是很成功的一个,是死后名声光鲜亮丽的一个。
对他而言,女皇武则天把他高看一眼;对武则天而言,狄仁杰又言无不尽,是政治上的好帮手。有人曾经说,“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足见狄仁杰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
狄仁杰的成功,在于他体恤百姓、清正公廉、嫉恶如仇。他最为光彩的阶段是在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武则天上台后,狄仁杰也是起起伏伏,风雨飘摇,过了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在谪贬彭泽之后,在契丹入侵和安西四镇镇守和解决突厥南下造成的困局中,狄仁杰对局势的判断有板有眼、思路清晰、措施得当,深得武则天赏识。
身居宰相之位,狄仁杰对武则天忠心耿耿,知无不言。特别是在皇位的传承问题上,他权衡大势,坚决支持李唐光复,力劝武则天第二次把庐陵王李显立为太子,才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狄仁杰衷心不二有胆识,武则天深信不疑有胸怀。武则天后来甚至下令狄仁杰上朝时不用跪拜,其他大臣不得无辜打扰。699年,武则天巡幸三阳宫。狄仁杰和一杆子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只有狄仁杰获赐宅所。
700年,七十一岁的狄仁杰病逝。武则天哀痛不已,发出了“朝堂空矣”的慨叹,并下令停朝三天,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
705年,中宗李显追赠狄仁杰为司空;
710年唐睿宗李旦继位,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
747年,狄仁杰与张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庙,附祭于中宗庙廷;
941年,后晋追封狄仁杰为太师。
时至今日,狄仁杰一直是正义公理的化身,在老百姓的心中立着。
狄仁杰无疑是一个善终的宰相,他的人生历程并不平坦。纵观他的人生,我们会发现正义、人格、胸怀等是撑起人生的基础。
能在武则天手底下如此受重用,并且得了善终,狄仁杰不愧为“一代人杰”!
随着近些年神探狄仁杰系列剧的热播,使得这位唐朝名相成为家喻户晓的智多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狄仁杰出生在太原一个世 代为官的家庭。他很小的时候,就以“神童”著称。他年轻时,工部尚书、大画家阎立本与他交谈后,赞叹道:“足下可谓 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并大力举荐,使得狄仁杰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走上了仕途。
在法曹职务上,狄仁杰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干。数年后,他升任大理寺丞。到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大理寺积存的案件。让人啧舌的是,他在一年之中判决了一万七千人,但是这些人中没有一个喊冤的。当时朝廷对他的评价是:“狄公之贤,北斗以 南,一人而已。”
武则天执政后,非常欣赏狄仁杰,让他出任宁州刺史。在这个民族杂居地区,狄仁杰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主张“为 政之本,必先人事”,做到心系民生、 体恤百姓,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
垂拱四年,博州刺史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狄仁杰被任命出任豫州刺史,去收拾残局。当时豫州有五千多名起兵反对武则天的士兵的家属,狄仁杰知道这些人的亲人不过是被迫造反,他上奏 武则天:“这些人的本心并不想 造反,伏请陛下哀怜他们的过失。”在他的力主之下,武则天将赦免了这些人的死刑。这些人特意为狄仁杰立下了一块“德政碑”,感激他的救命之恩。
武则天晚年十分纠结皇位的继承问题,在自己的侄子武三思和儿子李显之间犹豫不决。有一次武则天询问大臣的意见,狄仁杰机智地劝说:“皇上认为姑侄与 母子哪一个更亲呢?如果立庐陵王的话,作为母亲您可以千秋万岁享受 宗庙祭祀,但如果立武三思,没有听说哪个皇帝会在宗庙中祭祀姑姑的。”这番 话打动了武则天,让她坚定了传位给庐陵王李显的念头。
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晚年十 分信任狄仁杰,出行时给他安排住处,上 朝时准许他不跪拜,呼其为“国老”而不叫名字。武则天还特地对其他大臣说:“非军国大事, 勿以烦公。”
狄仁杰智慧过人,无论在朝廷任职还 是在地方当官,都留下卓异政绩。他在武 则天当政期间三次执掌相印,并通过举荐柬之等人为相,为武则天死后李唐皇室的复辟做好了准备。正是张柬之在神龙元年趁武则天病重时发动政变,逼其退位,迎立太子李显 ,实现了再造李唐的大业,也完成了忠于李唐的狄仁杰的夙愿。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当朝。是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他为文昌右相,赐谥号文惠。
作为李唐皇朝的忠臣和著名的断案高手,在狄仁杰死后不久的开元年间,已经有人开始 为他编写《梁公别传》,宣传他的事迹。
到了清代,狄仁杰又成为公案小说《狄公案》的主角。这部小说经民间说书艺人的加工,使得狄仁杰的故事在民间 广为流传。 后来,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将其翻译成英文,自己又撰写了一部分狄仁杰破案故事,使得狄仁杰成为西方人熟悉的中国 “福尔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