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竹镇在哪里?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梅竹村位于旧镇镇西南部,鹿溪下游西南岸,北隔溪与甘林村相望,东与梅宅村相邻,西隔水光岩与绥安镇后港村交界,南隔岩顶山(海拔338米)与霞美镇巷内村相接。梅竹村为革命老区,20世纪30年代,朱曼平、吴中坚等在这一带领导革命工作,梅竹何荣仔、何仙桐、刘玉水、陈义水等13人为革命而牺牲,解放后追认为烈士。
政区沿革
梅竹原名苦竹,民国13年属东英乡甘林保,民国32年随甘林保并属旧镇镇管辖,民国33年成立属旧镇镇的苦竹保。新中国初期成立属第四区(旧镇区)管辖的梅竹乡(含梅宅),1958年3月并入甘林乡,9月成立属旧镇公社的梅竹大队(梅宅分设为另一大队),1984年9月,梅竹大队改为梅竹村,辖轧仔、中社、坑里、城内、下宫、浯田、油车7社(自然村),总人口734户,2707人。
姓氏源流及人口
轧仔、中社、坑里三社总称林后社,都姓何,称“林后何”。轧仔社,以村庄凹入山下得名。“轧”为方言土造字,音如“斡”,转弯的意思。现有106户,419人。主要姓氏何,其祖是官浔下宗北行人,清代来苦竹岭下开基,道光十五年建祖祠,本社举人何器(教谕)为题匾额“爱教堂”。
中社,以在轧仔、坑里二社中间得名。现有132户,489人,主要姓氏何,源同轧仔社。
坑里社,以地处山谷得名,现有105户,390人,主要姓氏何,源同轧仔社。
城内社,原名苦竹,明代建堡,名苦竹城仔,附近的人称其为城内,遂成为社名。主要姓氏蔡,源自旧镇上蔡,现有173户,652人。除蔡姓外,还有刘、陈、张、王、赵、卢等姓,为后来者。
下宫社,原名下间,以苦竹岭下的几间村舍得名,当地口音如“下宫”,遂写成“下宫”,现有30户,120人,主要姓氏刘,源自霞美镇刘坂。
浯田社,现有172户,648人。主要姓氏陈,开基于明代,祖祠“颖德堂”。始祖陈以善,是云霄东厦浯田开基祖陈学道的第三子。陈学道是平和高坑陈君用(元末漳州路总管)的后裔。陈君用是诏安渐山陈景肃(陈元光的十八世孙,南宋南恩知州)的后裔。景肃之孙陈概于宋亡后隐居高坑,其抗元失败的胞弟陈植之子泰典、泰与、泰箕过继给他为嗣,传裔高坑。
油车社,在苦竹、岩顶二山之间山下,以有榨油的作坊得名,为老区基点村,被“白军”移民并村,村民分别迁到附近各社居住。解放后,该社曾为部队农场,现为村民果林场。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2013亩,其中水田1724亩,农地289亩,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番薯、蔬菜,年产稻谷50万公斤左右。山地甚广,高山造林,山坡种果,低谷植竹。年产荔枝、龙眼、桃、李、杨梅等水果约一千吨。有篾器手工业,产筐笼等。有手扶拖拉机、机板车、小四轮工具车多辆从事运输。外出打工者300多人。
解放前有苦竹国民学校(初级小学)。解放后办梅竹小学,现校园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设14班级,附设一个幼儿班,学生348人,教师15人。
1982年架设输电线路,家家有电灯。1995年通程控电话,现已安装电话机500多部。1998年开始有闭路电视,现基本普及数字电视。
政区沿革
梅竹原名苦竹,民国13年属东英乡甘林保,民国32年随甘林保并属旧镇镇管辖,民国33年成立属旧镇镇的苦竹保。新中国初期成立属第四区(旧镇区)管辖的梅竹乡(含梅宅),1958年3月并入甘林乡,9月成立属旧镇公社的梅竹大队(梅宅分设为另一大队),1984年9月,梅竹大队改为梅竹村,辖轧仔、中社、坑里、城内、下宫、浯田、油车7社(自然村),总人口734户,2707人。
姓氏源流及人口
轧仔、中社、坑里三社总称林后社,都姓何,称“林后何”。轧仔社,以村庄凹入山下得名。“轧”为方言土造字,音如“斡”,转弯的意思。现有106户,419人。主要姓氏何,其祖是官浔下宗北行人,清代来苦竹岭下开基,道光十五年建祖祠,本社举人何器(教谕)为题匾额“爱教堂”。
中社,以在轧仔、坑里二社中间得名。现有132户,489人,主要姓氏何,源同轧仔社。
坑里社,以地处山谷得名,现有105户,390人,主要姓氏何,源同轧仔社。
城内社,原名苦竹,明代建堡,名苦竹城仔,附近的人称其为城内,遂成为社名。主要姓氏蔡,源自旧镇上蔡,现有173户,652人。除蔡姓外,还有刘、陈、张、王、赵、卢等姓,为后来者。
下宫社,原名下间,以苦竹岭下的几间村舍得名,当地口音如“下宫”,遂写成“下宫”,现有30户,120人,主要姓氏刘,源自霞美镇刘坂。
浯田社,现有172户,648人。主要姓氏陈,开基于明代,祖祠“颖德堂”。始祖陈以善,是云霄东厦浯田开基祖陈学道的第三子。陈学道是平和高坑陈君用(元末漳州路总管)的后裔。陈君用是诏安渐山陈景肃(陈元光的十八世孙,南宋南恩知州)的后裔。景肃之孙陈概于宋亡后隐居高坑,其抗元失败的胞弟陈植之子泰典、泰与、泰箕过继给他为嗣,传裔高坑。
油车社,在苦竹、岩顶二山之间山下,以有榨油的作坊得名,为老区基点村,被“白军”移民并村,村民分别迁到附近各社居住。解放后,该社曾为部队农场,现为村民果林场。
经济状况
全村耕地2013亩,其中水田1724亩,农地289亩,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番薯、蔬菜,年产稻谷50万公斤左右。山地甚广,高山造林,山坡种果,低谷植竹。年产荔枝、龙眼、桃、李、杨梅等水果约一千吨。有篾器手工业,产筐笼等。有手扶拖拉机、机板车、小四轮工具车多辆从事运输。外出打工者300多人。
解放前有苦竹国民学校(初级小学)。解放后办梅竹小学,现校园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设14班级,附设一个幼儿班,学生348人,教师15人。
1982年架设输电线路,家家有电灯。1995年通程控电话,现已安装电话机500多部。1998年开始有闭路电视,现基本普及数字电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