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饭后可以有哪些活动
展开全部
阅读 4959 收藏 70 点赞 4 分享 26
“餐后活动”是指从第一个幼儿用完午餐到全体幼儿进行午睡大约一个多小时时间段内所展开的活动,它又可分为两个阶段:部分幼儿的“进餐”和部分幼儿“自主游戏”阶段;全体幼儿进行安静活动阶段。进入大班后,老师们经常抱怨餐后活动的第一阶段很难组织,认为在这一阶段内老师往往忙得不亦乐乎而教室里还是比较混乱。

开渠引流——餐后活动的管理策略
餐后活动是幼儿重要的自主活动时间。就幼儿人格发展而言,自主活动的重要性勿容置疑。问题是幼儿的餐后自主活动到底自主的适当性在哪里,如何管理?过度追求活动的宽松与自由,就会有意外事故的发生;过份强调安全,则会抑制孩子们自由的天性,扼杀他们的快乐……《纲要》告诉我们: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建立良好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餐后活动的有效管理。
策略一:建立常规,减少环节交互
控制幼儿的进餐时间段,减少与“自主游戏”环节的交互时间,能有效减轻老师的管理压力。这就要求幼儿有良好的进餐习惯。对于“狼吞虎咽”、迫不及待想进入自主游戏的孩子,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这样吃饭的不良之处,并及时监督与提醒,要求他们能细嚼慢咽;对于吃饭速度相对较慢的幼儿,根据实际情况,个案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指导策略,并进行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策略二:划分区域,制定活动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让幼儿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游戏,能大大减少幼儿的跑动机率,从而降低因跑动碰撞而发生的安全事故。
开学初,经过反复研究、商讨,我们给孩子们设置了一系列适合在午餐后的各种游戏活动内容,并绘制“餐后活动安排表”,对教室的活动场地进行重新分割与划分,采取小组轮换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制度,让孩子们全面参与到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中。
创设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是吸引幼儿到各个功能区进行游戏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有效组织餐后活动的必要保证。根据对本班幼儿的了解,我们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创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餐后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首先,根据孩子们“玩不够”区域活动的实际情况,在餐后活动再次开放,允许一定人数的幼儿进入游戏。这是一个重头戏,不仅能弥补孩子们玩不够的遗憾,每天中午只有5、6人玩则更是提升了孩子们玩的自由空间。他们能很自如地选择多个材料来操作,可以是一个人安静、专心地在“美工区”里做上半天手工,完成一幅 “木屑画”;也可以是好几个小朋友共同来做“科学区”里的小实验……宽松自如的活动氛围使区角活动最受孩子们欢迎。
但是在一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老师的指导力度不够,孩子们区域游戏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有一部分孩子出现乱摆弄,瞎玩现象。因此,我们调整策略,先有目的地开放几个操作性强的区域,如美工区、科学探索区;然后通过日常的区域活动时经验的积累,逐渐开放所有区域,让孩子们在餐后也能自由徜徉在区域活动的世界里。
其次,根据大班幼儿“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等年龄特点和他们不同时期的不同兴趣爱好,我们把教室中的各个功能区设置成了“恐龙王国”、“迷宫世界”、“拼绘天地”、“棋类小站”“小小游戏”等几个不同类型的益智活动内容,供孩子们自主选择。
“恐龙王国”是从大班孩子们对神秘恐龙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欲出发,提供精彩的有关恐龙知识的书籍,摆上恐龙的模型、玩具,并在墙上贴上很多各种恐龙的图片,营造侏罗纪时期的氛围,让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来认识了解这种曾经在几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的动物。
“迷宫世界”是提供各种迷宫地图,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缜密分析,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达到终点,体验成功的快乐。
“绘画天地”是孩子们用色彩描绘自己想法的好场所,在这里,孩子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相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张扬,而且我们要求每个到“绘画天地”的孩子在中午睡觉之前都要有一定的作品完成,并把它张贴在墙上,培养孩子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棋类小站”则在窗台上摆上各种各样的棋子让孩子们在棋子的海洋里尽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体验成功的喜悦,品尝失败的酸楚。
“小小游戏”是指那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开展过的、比较受幼儿喜欢的、适合3、4个孩子玩的、相对比较安静的游戏。如在大班上学期开展的“大家一起跳”的游戏,是让孩子们挂上胸饰,扮演各种水果或小动物,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来参与活动;大班下学期孩子们则玩起了“发电报”、“拍手”等游戏。
再者,充分利用班级中的图书角和建构区。定期更换图书角上的图书,并发动小朋友把家中的图书拿到幼儿园来和大家共同分享,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搭积木建构活动,永远是孩子们的乐此不疲的游戏,他们在指定的区域里尽情享受着创造带来的快乐。
策略三:根据进度,转移指导重心
幼儿进餐速度的不一致,导致了老师在此活动环节指导工作上的双重性。既要指导幼儿进行进餐活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又要顾及陆续已经用完餐,开始进行餐后活动的幼儿。如何合理地进行两者兼顾,做到两者都不误呢?这就需要老师能根据本班幼儿用餐的实际进度,准确把握自己的工作指导重心。
当大多数幼儿还是在进餐环节时,老师的重点应放在对幼儿进餐环节的指导上,正确的用餐方法,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醒幼儿专注用餐,及时肯定鼓励;当大多数的孩子都进入到自主游戏时,老师就可以把关注的重心移到各个功能区活动的孩子们,对他们活动中出现的情况做及时准确地指导和帮助。对于吃饭慢的孩子,这时候则可充分发挥小小管理员的作用,聘请个别孩子去帮助吃饭慢的孩子,让他们尽快完成吃饭任务。
餐后活动的管理建议
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怎能不让孩子们心动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活动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就会逐渐减少,孩子们不再积极地前往,参加这项活动对他们来说只是任务,变成了一种负担。所以,我们的建议是老师平时要多观察,发现幼儿的需要、他们的兴趣所在,根据他们兴趣的转移,及时更换活动内容,不要让那些已经失去魅力的活动限制了我们的孩子。
餐后活动中的孩子们应该是快乐的,自由的,让我们的孩子尽情享受这餐后美好的时光吧!
“餐后活动”是指从第一个幼儿用完午餐到全体幼儿进行午睡大约一个多小时时间段内所展开的活动,它又可分为两个阶段:部分幼儿的“进餐”和部分幼儿“自主游戏”阶段;全体幼儿进行安静活动阶段。进入大班后,老师们经常抱怨餐后活动的第一阶段很难组织,认为在这一阶段内老师往往忙得不亦乐乎而教室里还是比较混乱。

开渠引流——餐后活动的管理策略
餐后活动是幼儿重要的自主活动时间。就幼儿人格发展而言,自主活动的重要性勿容置疑。问题是幼儿的餐后自主活动到底自主的适当性在哪里,如何管理?过度追求活动的宽松与自由,就会有意外事故的发生;过份强调安全,则会抑制孩子们自由的天性,扼杀他们的快乐……《纲要》告诉我们: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建立良好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餐后活动的有效管理。
策略一:建立常规,减少环节交互
控制幼儿的进餐时间段,减少与“自主游戏”环节的交互时间,能有效减轻老师的管理压力。这就要求幼儿有良好的进餐习惯。对于“狼吞虎咽”、迫不及待想进入自主游戏的孩子,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这样吃饭的不良之处,并及时监督与提醒,要求他们能细嚼慢咽;对于吃饭速度相对较慢的幼儿,根据实际情况,个案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指导策略,并进行家园合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策略二:划分区域,制定活动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让幼儿在一定的区域中进行游戏,能大大减少幼儿的跑动机率,从而降低因跑动碰撞而发生的安全事故。
开学初,经过反复研究、商讨,我们给孩子们设置了一系列适合在午餐后的各种游戏活动内容,并绘制“餐后活动安排表”,对教室的活动场地进行重新分割与划分,采取小组轮换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制度,让孩子们全面参与到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中。
创设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是吸引幼儿到各个功能区进行游戏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有效组织餐后活动的必要保证。根据对本班幼儿的了解,我们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创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餐后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首先,根据孩子们“玩不够”区域活动的实际情况,在餐后活动再次开放,允许一定人数的幼儿进入游戏。这是一个重头戏,不仅能弥补孩子们玩不够的遗憾,每天中午只有5、6人玩则更是提升了孩子们玩的自由空间。他们能很自如地选择多个材料来操作,可以是一个人安静、专心地在“美工区”里做上半天手工,完成一幅 “木屑画”;也可以是好几个小朋友共同来做“科学区”里的小实验……宽松自如的活动氛围使区角活动最受孩子们欢迎。
但是在一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老师的指导力度不够,孩子们区域游戏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有一部分孩子出现乱摆弄,瞎玩现象。因此,我们调整策略,先有目的地开放几个操作性强的区域,如美工区、科学探索区;然后通过日常的区域活动时经验的积累,逐渐开放所有区域,让孩子们在餐后也能自由徜徉在区域活动的世界里。
其次,根据大班幼儿“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等年龄特点和他们不同时期的不同兴趣爱好,我们把教室中的各个功能区设置成了“恐龙王国”、“迷宫世界”、“拼绘天地”、“棋类小站”“小小游戏”等几个不同类型的益智活动内容,供孩子们自主选择。
“恐龙王国”是从大班孩子们对神秘恐龙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欲出发,提供精彩的有关恐龙知识的书籍,摆上恐龙的模型、玩具,并在墙上贴上很多各种恐龙的图片,营造侏罗纪时期的氛围,让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来认识了解这种曾经在几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的动物。
“迷宫世界”是提供各种迷宫地图,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缜密分析,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达到终点,体验成功的快乐。
“绘画天地”是孩子们用色彩描绘自己想法的好场所,在这里,孩子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相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张扬,而且我们要求每个到“绘画天地”的孩子在中午睡觉之前都要有一定的作品完成,并把它张贴在墙上,培养孩子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棋类小站”则在窗台上摆上各种各样的棋子让孩子们在棋子的海洋里尽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体验成功的喜悦,品尝失败的酸楚。
“小小游戏”是指那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开展过的、比较受幼儿喜欢的、适合3、4个孩子玩的、相对比较安静的游戏。如在大班上学期开展的“大家一起跳”的游戏,是让孩子们挂上胸饰,扮演各种水果或小动物,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来参与活动;大班下学期孩子们则玩起了“发电报”、“拍手”等游戏。
再者,充分利用班级中的图书角和建构区。定期更换图书角上的图书,并发动小朋友把家中的图书拿到幼儿园来和大家共同分享,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搭积木建构活动,永远是孩子们的乐此不疲的游戏,他们在指定的区域里尽情享受着创造带来的快乐。
策略三:根据进度,转移指导重心
幼儿进餐速度的不一致,导致了老师在此活动环节指导工作上的双重性。既要指导幼儿进行进餐活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又要顾及陆续已经用完餐,开始进行餐后活动的幼儿。如何合理地进行两者兼顾,做到两者都不误呢?这就需要老师能根据本班幼儿用餐的实际进度,准确把握自己的工作指导重心。
当大多数幼儿还是在进餐环节时,老师的重点应放在对幼儿进餐环节的指导上,正确的用餐方法,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醒幼儿专注用餐,及时肯定鼓励;当大多数的孩子都进入到自主游戏时,老师就可以把关注的重心移到各个功能区活动的孩子们,对他们活动中出现的情况做及时准确地指导和帮助。对于吃饭慢的孩子,这时候则可充分发挥小小管理员的作用,聘请个别孩子去帮助吃饭慢的孩子,让他们尽快完成吃饭任务。
餐后活动的管理建议
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怎能不让孩子们心动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活动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就会逐渐减少,孩子们不再积极地前往,参加这项活动对他们来说只是任务,变成了一种负担。所以,我们的建议是老师平时要多观察,发现幼儿的需要、他们的兴趣所在,根据他们兴趣的转移,及时更换活动内容,不要让那些已经失去魅力的活动限制了我们的孩子。
餐后活动中的孩子们应该是快乐的,自由的,让我们的孩子尽情享受这餐后美好的时光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饭后就是坐一下呗。休息一下可以看看绘本,玩玩具之类的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