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明初的朱元璋军事集团和清初的努尔哈赤军事集团交手,谁会获胜呢?
不才就通过简单的对比法来做一些解释。不足之处请谅解。
朱元璋与努尔哈赤,都是带头打天下的人物,手底下肯定都有各自的文武人才,不然也称不上军事集团。所以,我们先来数数他们各自的手下都有哪些人,已经他们各自军事集团做出了哪些成就。
先说朱元璋
在父亲去世后,朱元璋去了皇觉寺,做了小行童,后来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入伍后,他身先士卒,精明能干。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纷纷投效。这年冬天,他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期间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共创大业。朱元璋攻下滁州后,其亲侄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取名李文忠)前来投靠。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后来郭子兴病逝,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此时一些别处的将领都跑来归顺于他,在这些新归附的人中就有常遇春。另外投奔朱元璋的有安徽内陆水道的舟师头目廖永安和俞通海。他们的船队让朱元璋有了自己的水师。
朱元璋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此时朱元璋初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军事集团。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后被杀,东吴灭亡。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 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
次年,朱元璋于鸡鸣山立功臣庙,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