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曹操死后,活了三十年的孙权为何没能统一三国?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东汉末年三雄中,孙权无疑是年纪最小的,妥妥的八零后(公元182年)。而刘备是六零后(公元161年),大了孙权21岁;曹操则是五零后(公元155年),大了孙权27岁。随便哪一个都是可以当他爸爸的年纪。
其实说到这里,你不得不承认,虽然相比曹刘二人,孙权的存在感相对较低。但其以相差二人数十年的阅历经验,与他们并称于世,纵横东汉末世,甚至于登基称帝,成为一代开国之君,这已经非常难得了。由此可见,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不是随口一说,更不是想占孙坚便宜。
特别是年轻给了孙权更多的时间,公元220年3月,曹操去世;公元前223年6月,刘备去世。两大对手离去之后,孙权不过四十来岁,正值壮年。
按常理而言,这应该是孙权大展拳脚的好机会。
但事实上,这并没有给孙权带来多大帮助。
因为曹刘二家,虽然主公身死,但人家后继有人啊。曹操去世时,北方几近平定,兵强马壮,国富民多,而且以曹家宗族为中心的曹魏集团仍然是铁板一块,论实力依然是三家最强。甚至于随着曹操的逝去,所谓篡国骂名也随风而去,北方士族百姓,对于曹魏的接受度已经很高了。这也是曹丕称帝最大的底气。而蜀汉方面,虽然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惨败,刘备身死,老将凋零。但诸葛亮还在,益州基业还在,凭借着诸葛亮良好的内政外交运作,其仍然可以割据一方。
总之,曹操刘备虽死,但各自家业已成,三分天下,一强两弱的格局没有任何改变。孙权想要统一天下,那还是得要跨过着两座大山。
显然这个难度太大。
且不说蜀国,就是曹丕统帅的魏国,孙权都惹不起。曹丕在位时,孙权一直都是处于守势,而且连称帝都不敢,生怕落人以口实,遭到讨伐。
虽然这期间,曹丕两度伐吴,都是无功而返。但孙权并没有反攻之力。
即使是曹丕死后,孙权乘机北伐,依然是无所成就。
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由于诸葛亮在西线发动攻势,再加上辽东公孙渊的有意合作,孙权算是有了机会。但由于公孙渊放了鸽子,加上合肥这个孙权滑铁卢之地始终固若金汤,孙权依旧只能是望淮兴叹。
没办法,国力差距摆在那里。而且东吴军不善陆战,这是大家公认的常识。即使有着陆逊这样的名帅,那也多是以守胜,谈不上开拓之功。若是周瑜不死,或许还有点希望。
当然,实力仅仅是原因之一。
开头我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比如蜀国益州和荆州集团之争、人口劣势、南中叛乱;曹魏的皇族士族矛盾,辽东后院之困。
而东吴同样问题严重,虽然三足鼎立之下,联蜀抗魏。但东吴并不是只有魏国这么一个敌人。
其和曹魏蜀汉一样,家后院儿,还有一个不稳定因素。在岭南之地,交趾太守士燮,虽名义臣服,但一直是交州的土皇帝,随时威胁着东吴。在整个曹丕时期,东吴在抵御北方攻击的同时,还得防着交州。
直到黄武五年(226年),交趾太守士燮去世,孙权才得以乘机入主,彻底免除了后顾之忧。此时他才算是真正有了向北发展的可能性。
拿下交州后,事情还没完。南部的山越地区原住民,彪悍异常,且不服管理,就和蜀汉的南中一样。孙权又花了大力气去平定山越原住民,这又是一个分散精力的过程。
孙权毕竟就一个人,东吴也就那么点儿实力,撑不起多线作战,多方调控。所以孙权不仅仅是没实力,更没有时间去做那些事儿。
但是人家孙权还是颇有成就的,经过孙权的苦心经营,孙吴疆域极大扩张:
“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汉之涘,东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蛮之表”
最后还有一点不得不说,那就是江东豪族的影响力。这是制约孙权发挥的一大因素。江东地区本就是豪族作主,“吴之四姓”,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势力深厚,乃是江东支柱。即使是孙家兄弟平定江东之后,也得照顾他们的影响力。
而这些江东士族们支持孙权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保证自己的本土利益。他们有着各自的势力范围划分,专注于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大都求稳,不愿多生事端。所以他们是不太支持北伐一统天下这样的事情的,首要目标乃是守土。所以我们看见,孙权大部分的时间,其实都是在经营江东,并不像诸葛亮那样,一心北伐。
总之,如此种种因素之下,孙权没能在老对手死后北伐中原,一统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