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厌学可以去亲子课堂吗?

最近孩子老是突然厌学,对学习和上学都很反感,不知道该怎么办... 最近孩子老是突然厌学,对学习和上学都很反感,不知道该怎么办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21-11-26
展开全部

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对问题的认知水平和高度,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高度。很多问题之所以无法解决,成为难题,就是因为对其根源的认识不到位。

比如孩子,从小错不断到偶尔大错;从不服管教到全面叛逆;从不想学习到反感学习;从成绩不好到全面滑坡……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

本文针对孩子时常犯错、叛逆、厌学这三个痛点问题,谈谈如何对它们进行重新认识,以及怎样破解这些难题。

错误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从本质上看,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很多时候孩子做了错事却不知道自己错了,或者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却不知道错在哪里,或者也知道错在哪里,但不知道怎样改正。

因此孩子犯错不如叫做试错——尝试是否正确,某种程度上说,孩子就是在不断地试错与改错中进步和成长的。

先从几个案例谈起:

案例一:面对小错不断的“熊小子”

一个小男孩,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家长每天会接到很多老师的投诉电话,家长苦不堪言: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其实,老师和家长要学会抓大放小,要抓习惯和规则这样的原则问题,而不是盯着那些小问题不放。有时候孩子犯错误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是为了和老师家长“套近乎”,让家长和老师关注他。

案例二:妈妈,我要去看心理医生

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家长求救“奶奶和老师频繁告状,孩子要求找心理医生,怎么办?”,我给家长分析原因:周围的人都说孩子聪明,孩子生活在聪明的光环之中,而却因“粗心、成绩不好”被告知“聪明用错了地方”,慢慢地他自己对自己都产生了怀疑。其实,这样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都可以解决,怕就怕从此让孩子背上了“差生”的包袱而一蹶不振。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考虑以另一种方式来评估孩子的学习。比如,给低年级的孩子不按分数计算成绩,而是按照等级来评估,淡化差别和比较,这些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

案例三:孩子拖沓谁之过?

一个家长吐槽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拖拖拉拉,吃饭、洗澡、写作业等这些问题都要远远超时。我给家长解释道:这是因为孩子没有支配时间的权利。如果他提前完成了任务,老师和家长还会安排其他的学习任务。因此,解决办法很简单:在孩子完程规定的任务后,要允许孩子自由支配时间。这个家长采纳我的建议后,孩子拖沓的毛病明显好转,问及理由,孩子这样说:“因为我在节约我的时间”。

案例四:同是考试作弊,后果却天壤之别

一个孩子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后,没有当即“揭发”。当孩子考试结束后,老师这样解释道:你追求好成绩的出发点是对的,你不要自责。想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帮助你,完全不需要这样做。结果,得到信任的这个孩子,后来逆袭考到前几名。而另外一所学校的一名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老师抓住当场处理,挨批后,这个学生选择“轻生”了结生命。同样的错误,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大相径庭。

观点1:没有孩子想主观有意犯错

孩子犯错误,一定有他犯错误的原因,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自觉主动接受教育。孩子知道主观有意犯错,对自己没有任何益处,除非他不得不这样做,或者他想借机报复别人。只要找到孩子不想犯错的理由,就能够说明孩子不是有意犯错的,或者孩子只要说明他犯错的原因,就说明孩子的错误有可以理解的地方。

观点2:孩子的错误毋庸批评

孩子的错误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无知的错误——孩子因为无知或者不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才犯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家长只需要告诉孩子什么才是正确的就行了。

二是无能的错误——孩子因为能力不够而犯的错误。比如,孩子完不成作业而抄别人的作业,对于这样的错误,老师需要帮助他们提高能力,并给孩子布置可以完成的任务,就解决问题啦。

三是有意的错误——因为其他同学事先犯了错误,导致孩子明知有错却依然要犯的错误。对这种错误,要引导孩子尝试用正确方法来解决。

四是恶意的错误——孩子明明知道那样做是错误的,也没有人事先犯错,但却还要故意犯的错误。这样的错误,老师和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之前做的事情让孩子不爽,为孩子后来的错误埋下了伏笔。

对于这样的错误,家长和老师要放下身段,询问孩子真正的原因,并承认自己的不足,当面给孩子说明问题,甚至道歉。这几种错误都不需要用批评的方式来解决。无论孩子是什么原因犯的错误,家长、老师都要以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帮助孩子改正,走出错误的泥潭。

观点3: 要学会抓大放小

小错不断的孩子很多,也最让人苦恼,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和家长做到以下三点即可:

一是抓大放小。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一般不要去管教孩子,更不要对孩子的错误揪住不放。

二是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孩子协商制定有约束力和执行力的规则,让孩子自己遵守规则,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中国小朋友和国外小朋友在公共场合的表现为例,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则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是有规则就要有处罚。孩子违反规则一定按照约定给予适当的处罚。但处罚要以不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

观点4:允许孩子为错误进行申辩

孩子在犯错后,大人进行教育时,要允许孩子开口申辩,说明原委,因为眼见未必为实。了解孩子犯错的前因后果,给孩子说明可以不犯错误能解决问题的对策就能有效解决问题,一定要注意:不要当众批评孩子。

观点5:这块“遮羞布”,千万不要撕下

孩子撒谎的目的,就是为了掩饰自己所犯的错误,可以不受批评。如果大人非要刨根问底,让孩子承认错误,就等于把孩子的“遮羞布”撕掉。默认孩子的“撒谎”不等于放弃对孩子的教育,选择合适的时机暗示孩子,让孩子明白就可以。

观点6:宽容≠纵容

对于孩子的错误,引导孩子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样改正错误?就会成为重要的资源,对于教师而言,遇到错误越严重的孩子越应该感谢孩子,因为这是促进专业成长的好机会。宽容孩子的错误就是给予孩子自我纠正错误的机会,但宽容不等于纵容。不能随时翻旧账,这样会导致孩子“破罐子破摔。”

孩子叛逆是个“伪命题”

每当遇到十几岁甚至十来岁的孩子种种“不良”的行为时,都会被解释为青春叛逆期。“叛逆”成了这个年龄段孩子肆无忌惮的行为的天然借口,似乎叛逆与青春如影相随,青春期叛逆被公认为是一个“真命题”。而在亲子课堂上,笔者抛出这个观点——“叛逆是一个伪命题”,完全颠覆传统的观点,撞击着听众的脑门,让人立刻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正如一位老师所言:之前也知道青春期不一定叛逆,但是一直找不到可破除大众“真命题”的有效途径,而在互加兴成长计划的亲子课堂上,房老师把他的观点融入到五个小故事中,让我从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先从几个案例谈起:

案例一:“爸爸,我戒掉网瘾了”

面对一个沉湎于网瘾少年的父亲的求助,我给家长分析道,孩子喜欢网络游戏有三点原因,1.孩子太孤独,没有同伴玩,而在网络游戏中可以弥补这份缺失;2.孩子成绩不好,没有成就感,而网络游戏的升级可以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3.父母和孩子缺乏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除了成绩,在学校和家里缺少存在感,家长往往不和孩子谈论其他任何孩子感兴趣的内容,这一点是造成孩子沉湎于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告诉家长,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消除这三个原因入手, 接着,我列举了戒除网瘾的三个实例。家长根据我的建议,与孩子沟通协商,令人棘手的问题得到解决。

案例二:乖仔说妈妈残害了他11年

一个妈妈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假装看书、学习,而是一味地对外人夸奖孩子听话、认真。房老师说,这样的孩子只是在按母亲喜欢的方式去做,至于做的效果怎么样,家长并不关注,只是注重表面形式。其实,无形中,这位母亲对孩子用“品行”绑架塑造了“乖孩子”的形象。而当我与这个将要读高三的孩子交流时,孩子对母亲的夸赞不以为然,母亲试图通过道歉表示忏悔之意,不料,孩子却说:已经晚了,你残害了我十一年,已经来不及了。后来,在我的调解下,母子释怀,儿子的成绩才大幅进步。

案例三:智慧面对孩子成绩退步

一位平时成绩很不错的孩子在一次考试中成绩明显下滑,在孩子“等待”“暴风骤雨”式的批评时,平时要求严格的妈妈并不像往常那样处理,而是安排孩子去玩孩子提了半年多都没有答应、对这个家庭来说比较昂贵的滑雪运动。等下次孩子成绩回到最好状态时,问妈妈为什么明明知道那次成绩严重下滑却没有批评她,还让她玩最喜欢的运动的原因时,妈妈意味深长的回应道;“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受到委屈的时候,学习退步的时候,妈妈唯一能做的,不是批评你,抱怨你,更不是指责你,而应该是理解你、宽容你、帮助你,给你成长的力量。”听完这个案例,老师、家长不禁感慨:之所以别人家的孩子出类拔萃,是因为人家有一个智慧的爸爸或妈妈。

案例四:老师用“权威”伤了我的心

一个物理老师坚持己见要求所有的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包括那个成绩很好的孩子。结果,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不但没实现提高成绩的目标,而且成绩严重下滑。后来,老师纠正了这样的做法后,这个孩子才又回到以前的状态。其实,这也是教学工作中的普遍现象,虽然学校强调因材施教,而实际情况是,老师因为怕麻烦,还是采取整齐划一的教学和管理班级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遇到冲突,利用教师的“权威”毫不妥协、毫不退让。这样不但不能培养出有才华的孩子,更是残害了孩子的心灵。

观点1:叛逆是孩子走向成熟的标志

青春期的孩子希望独立,确立“自我”地位,而做出的与大人的期望不一致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叛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孩子成大、走向成熟的标志;每当孩子的问题没法解决时,大人会想当然地认为,都是叛逆造成的。大人的期望和要求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见识提出来的,但大人的经验和见识未必比孩子更丰富;即便孩子的行为有不当之处,也不必大惊小怪——那是孩子了解、认识世界的必经之途。也许走过弯路后,体会更深刻。

观点2:逐渐学会听孩子说“不”

孩子长大后,必须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不一定非要接受老师和家长的看法,尽管老师和家长的看法可能是正确的;在小学低段和中段,孩子往往会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慢慢地,孩子们发现,大人以前的很多说法都是“骗”自己的,或者都不全面。于是,开始怀疑老师/家长,尝试对大人说“不”;给老师/家长说“不”,说明孩子开始有独立见解了——这很正常,大人不应该大惊小怪。如果老师/家长希望孩子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就得习惯于孩子说“不”。

观点3:个性的孩子,更有创新能力

大人往往喜欢乖、听话的学生,以为这是“优秀”的标志。在“听话”的教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么变成大人喜欢的样子——唯唯诺诺,要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更加叛逆;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往往看上去很听话。其实,也不尽然。很多孩子往往是伪装给大人看的,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并非好事。因为这会造成人格的分裂;国外喜欢有个性的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彰显,而非让每个学生变成一个“模子”。

观点4:学会逆向思维,发展空间更大

调皮捣蛋的孩子往往很聪明,但“紧箍咒”念上十来年,都会变得温顺、服帖。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向思维的孩子容易叛逆,而逆向思维的孩子,学习和成长空间反而更大;如果孩子出现和大人的想法不一致的行为时,大人们会这样思考问题:这小子又在捣蛋。因此,即便听孩子解释,也是装样子,并不是真正相信孩子,批评甚至训斥也就在所难免;“优秀孩子”往往“一俊遮百丑”。大人们不要只看到孩子学习好,就可以放松对孩子的其他要求。否则,一旦孩子在其他方面出了问题。

观点5:父母善于倾听,孩子就不会有叛逆期

很多孩子之所以没有叛逆期,是因为大人善于换位思考,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强调 “自己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多”;大人不把孩子当孩子,而是与孩子平等交流,民主沟通,相互尊重,加深理解,“不一致”就可以理解,叛逆就会远离孩子;希望孩子完全听从自己的要求和意见,无异于“克隆”一个和自己完全一样的孩子——而这未必是大人们的愿望。

叛逆严重的孩子的父母,往往是威权型父母。

厌学不是孩子的错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厌学行为 老师、家长该怎么办?先看下面的几个实例。

案例一:“数学小天才”为什么会厌烦数学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数学课堂上不注意听讲,遭到老师的批评,被逐出教室。恰好我路过教室外,经过询问,询问原因得知:“老师讲的这些我都会,不想再听”。这个孩子不但会小学一年数学的基本内容,而且还能背出乘法口诀,甚至连“二四得八”的依据都能说得清楚,不可谓不是“小小数学天才”。但这个数学天才却不怎么喜欢数学课。 究其原因,主要是超前学习造成的,幼儿园学习了本该小学学习的东西,影响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不愿意再学已经学过的东西。而在当前,不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要求,超前进行小学的知识教学,殊不知这种超前学习却造成了孩子们的厌学情绪。

案例二:妈妈给我转学吧,我实在受不了了

现在的很多中小学存在一个现象——作业多,一个孩子的各科课家庭作业加起来近三个小时,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重点小学,孩子们很难在11点之前休息,导致孩子们的睡眠严重不足,身体健康也受到影响。有个在某大城市一年级的男孩子,不但违反教育部禁令,要求完成一个多小时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作业,而且还家吗要求孩子完成各一个小时的语文和英语阅读任务,以及一页纸的数学计算。孩子每天“看”着这些作业,痛苦万分,非常羡慕别的学校的小朋友作业较少,多次向家长发出转学要求。试想: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不厌烦学习?

案例三:再说学习,我就不回家了

一个高一年级的学生家长电话求助我:“孩子有离家出走的节奏,该怎么办?”仔细询问,我了解事情的原委:原来,周五放学后,爸爸给孩子准备了一桌好饭,妈妈接孩子回家。不成想,刚上桌,没等家长说话,孩子抢先发言:你们是不是想说下面这段话,吃完饭,咱们抓紧完成作业,然后,早点休息,第二天早上去补课,补完课之后,再认真复习,争取下周的周考排名能提高一些。这样的话,就能进好的班级,之后就有可能考上好的大学。有了好的学校毕业证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就可以有好的收入,将来就能找个好老公,这一生就幸福了。

看爸妈无言以对,孩子把碗筷一丢说道:“再这样说,我下周就不回家了”。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家长不和孩子谈论任何其他话题,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造成孩子反感,亲子关系极度紧张。我给家长建议,下周五孩子回家后,父母这样和孩子说话:孩子,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的人,咱们今晚不做作业,想看电视看电视,想和爸爸妈妈说什么都可以,明天睡到自然醒!

其实,孩子能不能完成作业是他自己的事情,要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要让孩子觉得完成作业,是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结果,孩子“放肆”一天后,自觉地早早起床完成作业。之后的周考,成绩还进了130多名。看来 不管学习,似乎胜过过于关注学习。

案例四:怎么努力都是50分,看来我不是学习的料

初一的一位家长给我说:我的孩子学习很努力,也能积极完成作业,但就是怎么努力,成绩却不见提高,每次考试都是50多分。经过孩子越来越怀疑自己,是不是学习能力不足,准备放弃学习和补课。面对家长的求救,我给家长分析道:孩子有这样的苦衷很正常,你很理解孩子,值得称道。

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老师、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在学习上的问题,探寻解决对策,而不只是只盯着成绩和排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老师们是否这样思考问题,我们的试题难度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能不能给努力的学生一个活的成就感的机会。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这个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观点1:没有兴趣,很难有高效率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有探究性的“胖问题”(通过一个问题可以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是激发兴趣、激活动力的重要法宝。孩子从生下来没完没了的问问题,到中学后基本不问问题,说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需要进行彻底的反思;为了成绩而扼杀兴趣,得不偿失,在激发兴趣、激活动力与一时的高成绩之间没有妥协的余地,一味的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启发孩子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就是在消灭孩子的兴趣,而没有兴趣,就是厌学的前奏。

观点2:超量作业无法有效提高成绩

作业的目的是加深理解记忆,提高思维能力,检查学习效果,适量有效多样,有层次探究性强的作业才能实现这些目的,作业不是越多越好。超量作业基本上都是机械重复的作业,不但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机械重复过量的作业只会让学生望而生厌。这样的作业不但不能有效提高成绩,还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面对越来越多的作业,家长要主动为不堪重负的孩子减负,不能因为作业而影响休息,不能因为作业而剥夺孩子参与社会实践,与人交往和游戏的时间。而老师要控制作业总量,对作业进行精选,尽量避免机械重复。

观点3:父母盯着排名,孩子压力山大

评估孩子的学习应该关注5个要素:孩子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学习表现、发展空间和学习成绩,而不仅仅是标在试卷上的分数成绩。分数和排名是相对的,也是暂时的,只是对前段学习的相对评价,如果把学习的阶段性成绩,作为对学习状态分析和改进的策略之一,就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和提高服务。只要孩子比以前努力了,就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而不是仅仅盯着分数和排名,看不到孩子的付出,一味的因为分数和排名没有变化的指责孩子只能让孩子逐渐丧失信心。

观点4:有梦想的孩子不会厌

一个妈妈每天在送孩子上学路上给孩子讲世界历史上的今天,以及昨天国家和世界发生的重大新闻,下午要求孩子复述的故事。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持续九年不间断。这个孩子上了高中后的第一天就立下要考上名校的雄心壮志,并竭尽全力,认真学习,结果如愿以偿。

事实证明,之所以很多优秀的孩子,不论学习任务有多繁重,学习压力有多大都不会厌学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不同意普通孩子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就来自父母正确的引导。梦想与格局有关,格局与视野有关,而阅读可以扩大孩子的视野。无论怎样放到阅读的作用都不过分。

观点5:乐观是厌学的克星

心情愉悦时工作和学习效率会更高,因此乐观的人,学习不会太差,人生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培养孩子乐观的情绪需要适当减少学习时间,有意识让孩子参加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不愿意做的事情,自己强迫自己去做,甚至他人强迫自己去做,很难谈得上高效率,老师希望提高成绩,必须在提高学习的精准性和课堂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孩子回家后家长可以与孩子交流三个问题:在学校开心吗?哪一方面有进步和变化?哪件事可以做得更好?表明家长期待孩子乐观进步,而不仅仅是学习。

观点6:孩子退步时,应该帮助他,而不是谴责他

有进步就会有退步。如果孩子的退步是暂时的,老师、家长的正确对待、积极鼓励可以转化为不断进步的动力。退步时孩子的心情比大人更难受,尊重、理解、包容孩子的退步,退步就能变成进步之母;如果孩子的退步是趋势性的,要与孩子一起查找退步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引导,帮助孩子有效应对,否则小退步就会变成大退步,因为某一方面的退步而否定孩子的努力和其他方面的进步,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退步。

作者|房超平,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

责编 |刘婷

帐号已注销
2021-11-26 · TA获得超过18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843
采纳率:26%
帮助的人:210万
展开全部

“孩子叛逆、厌学,沉迷游戏,太难管了,我想把他送到那些素质教育特训学校去。”

前段时间,有一位家长私信我说,他的儿子现在厌学特别严重,死活不想去学校上学了,上个学期已经在家休学3个多月,听说有一种素质教育特训学校,如果实在管不了孩子,就打算把他送到那里去,不知道是否可行,那地方到底靠谱吗?

近些年来,厌学、叛逆的孩子越来越多,让孩子的家长们也是越来越头疼,很多家长对于叛逆的孩子都感觉不知所措。而市场上有些人呢,也嗅到了这个需求的带来的商机,成立了一些名为素质教育特训学校、问题少年行为矫正学校、戒网瘾学校、青少年叛逆学校等的全封闭寄宿制的私立学校。那么这些学校到底好不好、管不管用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跟大家大致说说这类型学校的运作模式。

这类型学校的模式,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至少80%以上都和全封闭寄宿制的大型私立学校没有太多区别。那到底是哪不一样呢?

他主要多了这么几个项目,比如,定期找心理学专家、教育专家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安排几个心理辅导老师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偶尔派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或者农村劳动体验,让学生偶尔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父母一同参加,等等。

乍一看,好像特色也挺多的,感觉还不错。但事实上,根据我的多方了解,以及亲自打电话咨询,这些学校普遍存在以下这么几个问题:

①知名心理学专家,一个学期能来2次就算多的。

每个学校在宣传自己时,都会给你列出几个知名心理学专家,不管是否真的知名,但至少人家说是知名的。一次讲座也就1~2小时,无非就是讲一些人生哲理,列举一些典型案例,最后给孩子们灌点心灵鸡汤,告诉孩子们要坚强,未来多么地美好。

但实际上,真正知名的专家很难请来,请也是一学期能来一次就不错了,不可能经常来的。所以,这些专家所起的作用最多是暂时缓解疼痛的“短效药”,而且是时效最短的那种。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都不同,讲座基本谈不上什么针对性,所以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②长期被学校聘用的一对一心理辅导老师,其专业水平堪忧,大多只会照本宣科,并且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

人的心理规律本身就是很复杂的,每个孩子又出身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在没有充分了解过孩子的家庭背景以及没有足够人生阅历的前提下,仅凭着一纸心理学文凭或心理咨询执业证书,是很难做好心理疏导这种工作的。

学校毕竟要考虑人力成本,毕竟要盈利赚钱,真正的专家不会被长期聘用在这里,能在这里长呆的,只有一些相似专业、相关工作经历的,甚至是毕业没几年的心理学专业硕士,大部分人其实只会照本宣科就不错了。并且,一个年级最多配备一个这样的心理辅导老师,就算多的了,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

③无论是社会实践、公益活动,还是农村劳动体验,这些也都是偶尔的事情。

具体频次多少,可能主要就取决于这些活动的场地离学校的距离了,如果是去较远的地方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实践,一个学期能有一两次就不错了;如果学校凑巧离村庄不远,可能有些学校还能多组织几次农村的劳动体验,但再多也不会超过每周一次的频率。

④针对父母的咨询以及亲子互动活动,也基本上都是走个形式。

有些学校,会在入学前针对父母进行一对一咨询和教育,这就算比较负责任的了。毕竟,问题孩子都来自于问题家庭。而所谓的亲子活动,其目的和出发点当然是好的,是为了增进亲子间感情,但如果家长愿意经常跟孩子互动,会把孩子送到这里来吗?所以,这些都是形式大于内容,亲子互动活动,一个学期能举行一两次就算多的。

⑤全封闭军事化管理模式,仍然摆脱不了制造压抑、紧张的嫌疑。

所有这些学校,无一例外都会选择全封闭寄宿制的半军事化管理方式,而这种氛围和环境本身就容易给孩子们制造紧张和压抑的感受,这种感受,对于很多已经有抑郁倾向的孩子尤其不利,不但不会收到家长想要的效果,还会出现很多负面作用,甚至会把孩子逼上绝路。

因为有很多内向性格的孩子,即使内心很痛苦,也不会去主动找心理辅导老师,而学校毕竟是少数老师管理多数学生,很难及时发现孩子的内心动向。

其次,再来跟大家说说我对此事的观点和态度。

我的观点,概括起来就两条:

1、存在即合理,这类学校有它的用处;

2、对这类型学校,不推荐,但也不全盘否定。

市场经济环境下,从来都是先有需求,后有供给,只要存在的事物,不管它存在多久,背后肯定是有它的原因。我肯定不会去全盘否定这类型学校,告诉大家这就是坑人的、骗钱的。如果家长确实是那种特别特别忙,有心无力,精力达不到,分身无术的,把孩子送来这里,起码比完全没人管要好很多。

比如,我以前遇到过的一个学生家庭,孩子父亲是军人,因工作特殊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爷爷奶奶都在外地帮不上忙,母亲又要上班,还要照顾卧床瘫痪的孩子姥姥(姥爷已去世),所以在陪伴和教育孩子方面,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送到这种特训学校好歹比没人管要强。

但是,我仍然不推荐各位家长头脑一热就把孩子送到这里去,有三点客观事实要提醒大家:

①这些学校,其本质上仍然是学校教育形式,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大框架,只不过加了一些与素质教育沾边的点缀而已。

只要是学校教育,它就一定是一对多的模式,老师不可能充分兼顾到每个学生,这是无法否认的死规律;只要是应试教育框架,就与孩子原先的学校没什么大的区别。

②这些学校,都属于私立学校,都是带有商业性质的。

也就是说,学校在运营过程中都要考虑成本控制、稳定盈利等现实问题,我认为这本身也不算错。而问题孩子,恰恰是最需要人陪伴和关心的,是最耗费人力的一件事,所以,即使你把孩子送进去,也不会得到无微不至的重点关注,就更别提什么一对一的贴心服务了,毕竟人力成本在那儿放着。

③孩子能有厌学、叛逆、抑郁的今天,与原生家庭一定是脱不了干系的。

问题的根源在孩子的监护人,孩子的所有异常行为都是问题的表象。所以,最该受教育的,最该被改变的,其实是家长,而不是孩子。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家长并没有忙到不可开交,而抛开问题的根源不管不顾,花钱把孩子送到这种学校去买个安心的话,这种做法是十分不提倡的。逃避自身的问题而把希望寄托于毫不相干的外人身上,无疑是不负责任的。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孩子,那么请从自己做起,从自身开始改变,放下一些不紧急的事,多多陪伴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吧。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你的收藏、点赞、转发和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帅气的叶搪第6c

2021-12-24 · TA获得超过39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862
采纳率:83%
帮助的人:159万
展开全部
孩子不光是讨厌学习,而是讨厌跟学习有关系的任何的场所,这个时候,你如果带孩子去亲子课堂当时的环境跟孩子上课的环境是一样的,所以孩子仍然会特别讨厌,也就不会好好听课。
真正一个带孩子去的,是一些户外可以让孩子放松的场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奶爸系统育儿
2021-11-26
知道答主
回答量:50
采纳率:25%
帮助的人:1.6万
展开全部
孩子突然厌学,应该考虑最近有没有什么突发的事件,对孩子影响和触动较大。让孩子这样的想法和做法。这个需要跟孩子交流解决孩子的心态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1-11-26
展开全部

在我们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当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可能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如果我们没有好的老师指导我们,如果我们没有智慧,那么我们可能就会被各种困难所缠住,被各种烦恼所障碍。

然后我们的人生就会进入烦恼痛苦的状态,比如,浮躁的社会,亲子教育问题,婚姻情感问题,身心健康问题,事业发展问题等。其实所有问题的背后都是智慧不够的体现,而我们要想获得智慧,就需要寻得明师。

父母对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期望,我们期望他学习好,能够考上好学校。但是学习成绩好的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因为孩子与老师的关系越好,往往他的成绩就会越好,如果他不喜欢这个老师或者跟这个老师关系不好,那么他的成绩往往都不理想。

所以,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和老师的关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和老师的关系好,那么我们才能够承接到老师的智慧。那么,如何做才能够承接老师的智慧呢?


要想处好和老师的关系,要想承接老师的知识和智慧,那么我们要心存三颗心。

第一颗心叫谦卑心,水往低处流,只有空杯心才能够承接更多。面对老师,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放低,发自内心的以谦卑之心向老师学习。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会发现,越是小孩子他对老师越有天然的谦卑心,敬畏心,所以小孩子是很好教育的,孩子在小的时候智慧天性反而是最圆满的。

但是,随着人慢慢长大,就开始容易形成傲慢固执之心,不少人学的东西越多,心越傲慢,所以他学到的知识概念越来越多,但是离智慧反而越来越遥远。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对方身上的优点,我们可以好好学习效仿,对方身上的不足,就是给我们照镜子的,让我们反思自己身上有没有,如果有,那么一定及时改正。

所以生活当中处处都是老师,真正高智慧的人,往往不会把自己放在高处,内心是谦卑的。


第二颗心叫感恩心,人心都是相互的,人心也是可以彼此感应的。

当我们真正心怀感恩,不管是过去、现在或者是未来,都能够感恩生命中每一位老师,那么我们跟老师的关系更加通畅,我们跟老师学习的时候,就能够任务吸收得更快。而且,只有真正心怀感恩的人,才能够真正得遇明师。

现在社会上的风气不太好,很多人抱怨学校老师课堂不讲重点,课外补习才讲重点。

其实这些都属于少数案例,因为媒体总是喜欢报道不好的,夺人眼球。我们应该看到绝大部分老师,他们都在默默地付出,无私地奉献。

而且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前的老师教书很有成就感?现在老师教书越来越没有成就感,甚至很多老师觉得,对学生太负责是一种愚蠢,因为现在的学生打不得,骂不得,甚至说也说不得。

学生稍微被老师说了一下,就到家长那里告状,家长就闹到我们学校来了,更别说打骂学生。这种社会风气其实是一种悲哀。

适当的惩戒权是教育必须的,以前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会非常恭敬的跟老师说:对不起老师,我给您添麻烦了,我没有把孩子教育好。我孩子在学校,有什么做得不好的,你随便管,随便骂,随便打。但是今天的家长,有些会说:哪个老师敢打我儿子?我看他是不想混了,我要把他打瘪。

所以不少家长,不懂得尊师重道的重要性,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错的离谱,三位一味的抱怨老师,抱怨学校,抱怨社会。

所以我们会看到现在有相当多的青少年,非常任性,肆意妄为,胆大包天。为什么,因为家长不懂教育,一味包办,纵容溺爱,然后老师不敢管,也不想管了!

所以家长要想把孩子教育好,我们先要从尊师重道开始,发自内心的尊重老师,发自内心的感恩老师。


第三颗心叫至诚心。我们要想找到生命当中的明师,我们要想承接老师的智慧,有时候时间机缘会考验我们,明师可能也会考验我们,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至诚之心。古代的圣贤在求学的时候,都是有着惊人的至诚之心,比如杨时程门立雪,二祖慧可断臂求法。

反观我们现在,有些人总喜欢到处问老师,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到处找灵丹妙药,如果有些老师暂时没有解答他的问题,或者批评了他,他就会完全受不了。所以这样的学习心态,往往遇不到真正的好老师。

我们常说,生命当中一切外在的显现,往往是自己的心所吸引过来的。常常有家长向我倾诉,自己的孩子出问题了,自己在网络上找老师学习,结果发现被骗了。为什么会被骗?其实往往是因为我们急功近利,我们没有沉下心,所以不能感召吸引到好的老师。

为人父母,对待每一位老师,如果我们有这三颗心,那么我们自然也可以逐渐影响孩子,让孩子真正地尊师重道,让孩子与老师的关系越来越好,让孩子的生命当中,吸引到更多的明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