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翠亭事件”中,宝钗为何不模糊遮掩,一定要点明黛玉呢?
《红楼梦》中“滴翠亭事件”是作者第一次对宝钗的内心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但“滴翠亭事件”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不在于在这件事中,宝钗为了脱身是否将黛玉牵扯了进来。而是通过描写宝钗在这件事中的行为,以便从侧面反映宝钗身上那些被隐藏起来的品格。
众人眼里的宝钗是怎样一个人?《红楼梦》中的宝钗,是大家交口称赞的、贤良淑德的好姑娘。而且好巧不巧的是,称赞宝钗的人往往会在称赞宝钗的同时而贬低黛玉。
比如在《红楼梦》二十回,黛玉打趣湘云‘爱’与‘二’不分,湘云不忿,便以宝钗来呛黛玉道:“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
在《红楼梦》三十二回,湘云和宝玉、袭人闲谈,说到宝玉应该多放些心思在经济学问上,不想被宝玉抢白了湘云一顿。袭人因而说起宝钗当初也曾和宝玉说过类似的话,顺便赞扬宝钗“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同时也不忘拿黛玉爱生气、小性子来做对比,说道:“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
《红楼梦》六十七回,因宝钗送了贾环一些东西,赵姨娘心中很是欢喜,于是在心中赞扬宝钗“会做人,很大方”,赞扬宝钗的同时,赵姨娘不免想起黛玉的小气和目中无人来,因而想道:“若是那林丫头,他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那里还肯送我们东西?”
“滴翠亭事件”中的宝钗是怎样一个人?一个人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往往是真性情的表现,比如王夫人,表面上看起来是个仁慈不过的中年贵妇,但是几次突发事件中过分刻薄的表现,证明王夫人不过是因现实生活所迫,隐藏了自己真实的内心而已。而“滴翠亭事件”中宝钗的反应也是宝钗真性情的表现。
“滴翠亭事件”中宝钗的错误并不在于偷听,《红楼梦》偷听的人很多;也不在于宝钗一时情急顺口喊出了“颦儿”,人情急之时难免失言;宝钗的问题在于,为了让自己摆脱事非,在‘金蝉脱壳’之计中,故意将黛玉装进了事非之中。
为什么说宝钗是故意将黛玉装入事非之中的?人在情急之下撒谎后,为了避免惹麻烦,往往会选择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来搪塞。宝钗是怎么做的呢?
宝钗第一步是喊出“颦儿”;第二步是反问小红和坠儿:“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第三步是向小红和坠儿特地说明“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以便证明黛玉偷听了;第四步是向小红和坠儿表明之所以没看见黛玉,是因为黛玉偷听后避开了,所以宝钗特地去滴翠亭中,装模作样地找了黛玉一回。
所以,我们从宝钗的一系列举动就可以看出,宝钗在滴翠亭的‘金蝉脱壳’之计中的每一步行动,每一句话,都是在将“黛玉偷听”这件子虚乌有的事情变成“千真万确”的“事实”。
在滴翠亭‘金蝉脱壳’的计谋中,宝钗依然端庄大方,宝钗的表现依然很有“涵养”,可是为了让自己摆脱事非,而故意把扯进黛玉事非之中的宝钗是失德的,是没品的。
宝钗真的是一个“安分随时”的姑娘?宝钗和妙玉一样是立了人设的。妙玉立的人设是‘清高不入俗’的雅人,宝钗立的人设是‘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德女子。但从宝钗在“滴翠亭事件”中对小红的评价就可知,宝钗的内心并不像她表面上表现的那样‘安分随时’。
如果宝钗真是由内而外做到了‘安分随时’的话,怡红院的丫鬟小红与她又有何干?她有什么理由、以什么身份分对小红做出‘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的评价?
可见表面上安分随时的宝钗,心中处处在做超越本分的评判。小红是怡红院的三等丫鬟,她的好与坏和宝钗没有丁点的关系,可是宝钗对她做了非本分的主观评价。
小红的‘心大’是真的,但是她不‘眼空’,也并不是‘头等刁钻古怪东西’,她不过是比别的丫鬟更有眼力见,更聪明伶俐罢了。那么宝钗为何对小红这么个在怡红院不怎么起眼的三等丫鬟持有如此大的偏见呢?
若不是小红给宝玉倒过一次茶,宝玉都未必知道自己院里还有小红这个人。而宝钗仅仅通过听声音就能判断出是小红,可见宝钗对小红的留心程度。宝钗对小红的留心,无非是因为小红想高攀宝玉的心思被宝钗看出来了而已。
而宝钗对小红的偏见,正是因为看不惯小红心中的那点非分之想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宝钗对宝玉也动了同样的心思,所以才会格外注意宝玉院中的丫鬟,也就格外看不惯那些不安分守己的丫鬟。
宝钗对小红虽然有很大的偏见,但是也很符合人性。因为世间的人向来都如宝钗一般,对于自己的非分之想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对于别人的非分之想往往持有过分的偏见,因而对其评价也往往带着不客观、不公正,就像宝钗评价小红一样。
结语:《红楼梦》中的人大都有两副面孔,小说中的人无法看到端庄大方、贤良淑德的宝钗的另一副面孔,但是曹公却不能不写,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心中没有‘黑暗’的人。
人性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在黑白之间。“滴翠亭事件”正是曹公在向读者展现宝钗性格中的阴暗面,因为宝钗也是秉正邪两赋之气而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