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常年征战,那他们都有多少军队呢?
战国时期,不仅列国间的战争频次极高,且战争规模也迅速扩大,动辄便是数十万军队相互攻伐,甚至还出现了“长平之战”这种动用百万军队的战争,这种战争规模,即使放在后世大一统王朝,也是极难想象的,因而一直以来都不乏对这些数字的质疑。那么,战国时期七雄到底有多少兵力呢?我们不妨从当时的人口、兵制、兵力三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战国时期的各国人口
虽然古代户籍管理制度出现相对较早,但由于先秦史料的丢失,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准确得知战国时期的人口总量和列国人口具体数量。而根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的推测,战国时期的人口总量约为3000万。而根据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的推测,历经了秦末乱世和楚汉争霸之后,西汉建立之初人口仅余1300万左右。《史记》则有“至汉祖定天下,民之死伤,也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五损其二”的记载,由汉初人口反推可知,秦始皇时期的人口总数大约在3200万左右,如果再减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人口增量,与《中国通史》结论相近。
而根据战国七雄的国力强弱,以及列国的分布区域,大致可以推算出战初中后期时,战国七雄的人口数量:
1、秦国:战国七雄之中最为强盛之国,尤其是占据了渭河平原和川西平原两大粮仓,其人口数量最多,约为700万左右。
2、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实力大增,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人口约为600万左右。
3、楚国:在秦国的接连进攻之下,楚国丢失了鄢郢等地,土地面积有所缩水,但楚国却又灭了越国,且国土面积仍然不小,人口约为600万左右。
4、齐国:虽然在济西之战后丢失了大片土地,国土面积大为缩水,但由于经济较强,人口密度却是七国之中最高的,人口约为400万左右。
5、魏国:战初中后期已经彻底沦为小国,人口保持在200万左右。
6、燕国:燕国不仅国土面积较小,且地处苦寒之地,人口密度也相对较小,人口保持在150万左右。
7、韩国:地处四战之地,为七国之中最弱之国,末期领土已经极小,人口应该在100万左右。
综上,到战初中后期时,战国七雄的总人口约为2750万,再加上其他小国人口,总体与3000万相差不大。这个数字未必准确,但总体差距应当不大。
战国军制:征兵制为主,征兵制为辅
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之间相互征伐极为频繁,春秋时期那种以贵族为主的军队建制已经无法满足战争。此外,当时的生产模式又相对落后,因此各国普遍推行以征兵制为主,以征兵制为辅的方式,从而保证战争期间的动员能力。所谓征兵制,其主要的征兵对象乃是广大农民,平时由地方在农闲时组织农民开展军事训练,战时再进行征兵征战的方式。按照当时的规定,男子16岁或17岁便“傅籍”登记,然后根据国家需要随时应征入伍,直到60岁才能免征。
所谓征兵制,便是经国家严格挑选后组建的常备军,例如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秦国的“锐士”等,这些军人全部都是脱产的职业军人,待遇相对较为优厚。由于这些常备军往往经过长期训练,因此这些军队人数虽少,但却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在出土的《云梦秦简-编年纪》中,有“庄王十二年,喜治狱鄢”和“十三年,从军 ”的记载,可见即使当时的小官吏,也是要应征入伍的。而根据《戍律》的记载,当时军队采取的是每年轮换一次的方式,这被称作“过更”。
在《商君书-兵守》中,有“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的记载,可见一旦国家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完全就是男女皆兵的“举国动员”,从而确保国家动员能力。即使到了汉朝,《汉书-严安传》中也有“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记载。如上,与后世的职业化军队比起来,在战国时期的兵制下,国家动员能力极为可怕,“十丁抽一”乃是常规动员,像“长平之战”那种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更是达到了“六丁抽一”的极限动员。
战国时期各国军队规模
搞清楚了战国时期各国的人口和兵制,我们再来看看各国军队的规模,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战国策》中找到相应记载。
1、秦国:奋击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秦惠王时期)
2、楚国:带甲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楚威烈王时期,未计算楚国水军)
3、齐国:带甲百万,车千乘。(齐宣王时期)
4、赵国:带甲六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赵惠文王时期)
5、魏国:武卒二十万,苍头二十万,斯徒二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魏襄王时期)
6、燕国: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燕昭王时期)
7、韩国:精兵二十万,厮徒十万。(韩宣惠王时期)
随着战争模式的变化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的军队已经成为历史,战国时期的军队步兵已经成为主要兵种。《战国策》中“带甲数十万”、“带甲百万”中的“带甲”指的便是步兵,由以上记载不难看出,当时各国的步兵规模已经极为庞大。此外,战国时期的骑兵和舟师也开始迅速发展,赵国的“胡服骑射”便是发展骑兵的典型事例,《战国策》中的“骑万匹”指的便是各国骑兵数量。而舟师的发展则主要集中在楚国和秦国,《史记》记载,秦“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