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很容易相信谣言?

 我来答
白露饮尘霜17
2022-06-24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62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5.8万
展开全部
从古到今,从来不缺少谣言。

如今,因为传播手段的发达便利化,谣言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深。

腾讯较真平台联合腾讯指数发布2017年8月最全谣言榜单,根据谣言的特征、全网传播热度和危害性,分别梳理出了十大医疗健康类谣言、十大食品安全类谣言、十大社会、科学及其他谣言。

先来看看谣言榜单,哪些是你或者家人朋友中招的呢?

我们不难发现,10个谣言归结起来的关键词有“毒素”“癌症”“中毒”“防腐剂”“致癌”等。

再来看医疗健康类谣言。

关键词涉及:“癌症”“生育”“吸烟”“饮酒”等。涉及的主体包括小孩、老人,男人,女人。

社会科学类涉及的关键词:“地震”“宇宙” “辐射”、“网络追踪” “手机” “白血病”等。

为什么谣言如此盛行?

或者说,普通人为什么面对这样的说法、网络内容时容易相信且传播开来?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需要用到谣言传播公式。

传播学者克罗斯提出这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

谣言公式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一件事情之所以引起谣言,说明它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含糊性,且事件和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度越高,信息不确定性越大,谣言滋生传播的空间就越大。

事件的重要性是指内容方面,在以上三大类型的谣言中,涉及的话题都是和人们生活、工作、健康紧密相关的。人们对于这样的话题,有种天然的好奇心和关注度,从而有着较强的敏感度。

如“食品安全”“医疗健康”这样的话题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关注度自然极高。另外,这也反映出在食品安全、医疗领域还存在需要改进的空间。

从事件模糊性来说,是指传播的透明度和渠道。往往谣言的信息来源、编排内容都较为模糊,且不是由官方渠道发布。

有个经典的童话故事“咚咚来了”就是很好的说明。一只兔子听见不明声响后仓皇逃跑,再传给下一只兔子,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不明声响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怪物“咚咚”。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的谣言在网络传播中,往往编排得“看似真实”,涉及的事件地点、人物、后果等写得仔仔细细,这样高仿真的信息易于被接收信任,从而引发广泛传播。

例如“五岁女孩因爱吃方便面患肝癌”“81岁老人吃15颗枣子心脏骤停”的谣言中,就涉及具体的人物身份,及较为详细的事件内容。

那么,谣言的传播、解读类型有哪些呢?

1.存在误读。

“因爱吃方便面,5岁女孩患肝癌”。儿童患癌并不罕见,主要和遗传有关。提及的方便面主要是因营养单一、高油高盐不利健康,但没有确凿证据,多吃方便面会导致肝癌。

2.杜撰捏造

“FDA宣布尼古丁与致癌无关,推翻了吸烟有害健康的结论”,就是典型的杜撰捏造。

3.危言耸听

“榴莲配牛奶回导致咖啡因中毒”是危言耸听。榴莲和牛奶中都不含有咖啡因,两者混吃导致咖啡因中毒明显是无中生有。

4.存在失实

“啤酒喝海鲜不能同吃,否则引发痛风”。对于有痛风症状的人来说,任何高嘌呤的食物都要避免,包括海鲜在内,酒精物质也要避免。但并不是说啤酒加海鲜就会昌盛尿酸,引发痛风。

5.错误归因

“81岁老人吃15颗枣心脏骤停”,老人本来就是慢性肾衰竭患者,仅仅因为吃枣引发心脏骤停,不符合医学因果常识。

6.标题党

“科学家证实:化纤地毯不粘锅等或许回影响女性生育能力”,完全是用危言耸听的标题代替原来的科学研究。当前网络文章多半靠标题吸人眼球。

7断章取义

“艾滋病一秒研发成功”,原本的报道中是说的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实验,并非人体。

8.旧闻重炒

“某咖啡连锁店承认高点含致癌橡胶鞋底原料”,是把2014年的一条有关食品安全新闻拿来翻炒。

9夸大事实

"使用催熟剂的葡萄不能吃”,实际上,这些葡萄是因为过量使用了催熟剂,影响了葡萄质量,导致品牌受损。重点是“过量使用”,而不是使用了催熟剂。

10.无中生有

”葡萄上的白霜是农药”,属于典型的无中生有。葡萄表皮的白霜,是葡萄的蜡质,是葡萄自身产生的,用于防止水分蒸发,抵御虫害。

11.缺乏依据

例如“桃子西瓜不能同吃”缺乏依据。作为水果,二者的主要成分是水,没有什么毒性成分,一起吃不会产生特殊化学反应。吃了产生不适的原因,可能是存放过程中产生的细菌导致腹泻,但不至于中毒死亡。

12.毫无根据

“盐是每天都在吃的毒素”这个说法简直荒谬至极。

13.错误对比

例如“一杯酸奶相当于两罐可乐”就是把酸奶喝可乐的热量、糖分盲目对  比,且忽略了酸奶、可乐每一杯容量的大小。错误对比,这样得出的结论  不可相信。

14.利益诱惑

如战狼大卖发红包庆祝,这是利用网民抢红包占便宜的心理。获取网民私人信息。

谣言的危害不言而喻:污染社会环境、引发社会危机、破坏网络形象和公信力等。

很多人或许都感受过,看到那些传言的紧张,甚至焦虑,有关健康、安全,基于对自己和家人朋友的爱护关心,就传播分享。在这里,人性中的善反倒成为传播谣言的帮手,令人唏嘘。

此外,谣言背后的制造者,或许靠“造谣生利”,当普通民众为家人的安危奔走相告、努力转发时,别人早已赚得不亦乐乎。

那么如何破解谣言?古语说“谣言止于智者”,对于今天的我们,应该让谣言止于自己。

1、用科学反击伪科学,一些看似很“科学”的传言,实为伪科学,可以通过专业人士去伪存真;

2、借助常识的力量,很多流传已久的“段子”,明显违背常识;

3、直击信源,无消息来源者,不少是假新闻;

4、追击那些缺乏“W”的“新闻”,这些谣言往往缺乏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

5、不要轻信那些所谓的“名人名言”;

6.不要盲目迷信权威,不断章取义,如误读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研究;

7.不轻易传播具有煽动性的内容;

8.保持客观,冷静,不要贪小便宜;

9.有图不一定有真相;

对于网络时代的我们来说,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养成良好的判断力和传播媒介素养,十分重要。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我们享受互联网的便利,我们也被其中的黑暗包裹,或许不知不觉中就成为黑暗力量的帮凶。

谣言传与不传,在一念之间。这一念,却需要良好的生活常识、科学素养、媒介素养。提升自我,科学辨别,积累在点滴中。

带着一份责任心、一双明亮的眼睛上网,文明举止,十分重要。

不信谣,不传谣,是网络公民的基本素养。

这条路,任重道远,却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