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都有哪些?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就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变现形式以及文化空间。北京市是我们国家的首都,而且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城市,那么北京城里面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京剧
京剧,又被称为平剧,京戏等等,是我们国家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主要是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流播全国,影响深远,素有“国剧”之称。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北京烤鸭是具有世界美誉的中国十大美食之一,北京的著名菜式,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闻名,被誉为“天下美味”。北京烤鸭具有挂炉、焖炉、叉烧等不同的制作工艺,烤出来的鸭子外皮酥脆,口感鲜美,深得人们的赞许。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北京人喜欢叫它“驴皮影”。在北京城里面有东城、西城两大皮影戏派别。根据史书记载,皮影戏最早出现于战国,在元代的时候传到了西亚和欧洲,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北京兔儿爷是一种泥塑,是北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项目。它属于中秋节时期的儿童玩具。这一个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这种泥塑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功能于一体。如今北京兔儿爷也已经成为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北京作为多朝首都,汇聚了中国人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达13项,包括昆曲、京西太平鼓、象牙雕刻、景泰蓝工艺等,这些人类非物质文明的宝贵财富,不仅被中国人喜爱,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热爱,下面我将介绍其中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昆曲
昆曲起源于江苏昆山,产生于南宋末,明朝初年逐渐得到了发展,昆曲的唱腔独特,婉转悠长,咬字虽然不清楚但是能够把尾音拖的很有风韵,在民间迅速流行开来,一本又一本的好剧本逐渐出现了民间,包括了我们如今熟知的牡丹亭,昆曲在清朝中期被京剧取代,但仍旧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财产之一。
二、京西太平鼓
京西太平鼓是北京民间的一种民俗舞蹈,起源于民间,是劳动人民自发创造的一种歌舞,自明代起,京西太平鼓就在民间小范围的流传开来,到了清朝,北京的老百姓大多数都接纳了这种充满热情的舞蹈,这种舞蹈一般出现于民间祭祀、过节或者办佳宴时,是人们用来祈求神明保佑,增加喜庆氛围的一种方式。
三、象牙雕刻
象牙在古代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物件,王公贵族对象牙十分追捧,物以稀为贵,明代时期,手艺人们就开始在象牙上雕刻出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作品,象牙材质温润,雕刻出的物件无论是手感还是模样都十分受人喜爱,到了清朝年间,象牙制品逐渐没落,直到近代,象牙雕刻的技艺才重新被人拾起,在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象牙雕刻位列其中。
四、景泰蓝工艺
景泰蓝工艺是一种独特的金属制品,在明朝景泰年间,景泰蓝工艺得到了发展,受到了追捧,因此被叫作景泰蓝,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对景泰蓝制品十分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