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教学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陈式 太极拳 ,是太极拳中的传统流派,其发展至今对于后人具有重大的作用,陈式太极拳在技击与健身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陈式太极拳初学的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希望你们喜欢。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一:拳架要点
陈式太极拳博大精深,想要学好它,我们第一步自然要从拳架开始学起。
立身中正是第一要紧的事,应当贯穿太极拳练习的始终。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弯腰,旋转等动作。它是指做到支撑八面,体现太极拳沉稳从容的气度。
这一点可以在推手中得到检验,只有保持立身中正,才能使自己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主动地位,才能从容应付对方的各种劲道,不至于手忙脚乱。
此外,立身中正可以给人以不一样的精神风貌,使人看起来更加精神。
具体到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如下:
1、头顶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脸,也不可勾头。目光平视,下颌微向里收,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到虚领顶劲。
2、 注意含胸,这有助于背部的脊柱放长。臀部下敛(但不是指重心下坠),不可突出臀部,有助于尾闾中正。于是,相应于头部,就有了上下对拔之意。
3、四肢自然舒展放长,注意不可完全伸直,应该让关节保持适当弯曲。手臂做上举动作时,千万不要忽视沉肩坠肘。
陈式太极拳练习时讲究动作舒展大方,连绵不断,要想达到此效果,就一定要做到立身中正。
4、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拢,也不可完全伸直,五指不需要并得太紧,也不要过分叉开,目的是为了让劲能够放长,到达指尖。
5、运动时肩,肘,腕要节节贯穿,才能够收放自如。腰部为全身主宰,犹如机械装置中的主传动轮轴。两足则是人身体的根基,就象一棵大树的树根,树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风就容易被吹倒。
6、应当时时留心的一件事:沉胯开裆。实际上,沉胯则自然开裆。做到开裆,劲就可以沉下去。
7、从身法整体角度看,务必要做到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上下照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周身运动时成为一个整体,要知道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是周身的协调运动,应当避免做动作时顾此失彼。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二:发劲
陈式太极拳的劲是整体劲,由全身各部位协调运动产生。
发劲要从练习拳架开始,如果感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就说明身体各个部位已经符合太极拳要求。如果感到重心不稳,心气上浮,便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动作,看看哪个部位做得不合格(可以对照书本上的拳架要求检查自己),通过自己不断揣摩就能找到正确的感觉,有人说,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与别人推手来检验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
发劲时,应当按照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骨节依次排开)和具体要求练习,正确的发劲练习步骤是:
1、力求肢体外形正确,按外形要求检查自己,这个阶段是肢体动作引动内气,所以练好拳架很重要。
2、动作协调后,自然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这时要求内气催动外形,古拳谱中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3、第二步的这种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技击的对抗要求,在此基础上应继续下功夫巩固其运动体系,使其在任何干扰下,都能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成为"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
再者,从生理上分析发劲过程如下:要想产生整体劲,决不能只利用身体某一局部肌肉发力,整体劲的来源于地面对整个人体的反作用力。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三:意、气、力
练拳时要求放弃杂念,呼吸自然,气要沉,神态如猫捕鼠,凝神敛气,不能散漫。同时又要做到神态镇定,防止动作僵硬变形。
太极拳谚常讲"用意不用力",初学者应当好好体会。用意不用力决不是要人缩手缩脚,动作拖沓无力。相反,用意不用力,正好有利于产生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有人比喻为绵里藏针,有人形容说动作外形看上松柔,一旦接触到,犹如碰到钢筋铁骨。
陈式太极拳应当锻炼出来的是内劲,是意、气、力三者的结合。通过意识指挥,使身体协调气血通畅,在发劲时,就能运用自如。太极拳练习者的肌肉力量比不上专业举重运动员。然而,前者优势在于他能在意识控制下,瞬间发劲,给人迅雷不及掩耳之感。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之间"。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 武术 ,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 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 其它 拳法和 体育运动 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 (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 经验 ,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陈王庭以沾、粘、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习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双人粘枪法也同于此。
陈氏太极拳的奥妙
陈氏太极拳在一般人心目中,总是觉得不适于老年人,或是妇女们为了健身所作的运动,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这样想法,以为不是正宗的太极拳,直到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之后,对于陈氏太极拳才有些认识,而等到练上多年入门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一、陈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而且蓄发明显,而一般的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明显。
二、陈氏太极拳是肢体呈螺旋运动及缠绕运转,它是一种缠丝劲,而一般的太极 拳是肢体呈弧形运动,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三、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是以腹部呼吸为主,是采用复式的丹田呼吸法,也就是反呼吸法,一般的太极拳是采用单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说的不同三点,是荦荦大者,其它小节尚多,姑不具论。陈氏太极拳是以内劲与外功为表里,健身与技击并重,锻炼着重于内气的运行,即陈鑫所谓之「 中气 」。
这个中气是发于丹田,布于周身,开则达于四梢 (手足尖端 ),合则仍归于丹田,是为一开一合,亦即一动一静。
陈氏太极拳是名副其实的以太极阴阳、消息盈虚之理为立论,本屈伸开合、缠丝螺旋之法为演练,呼吸自然,动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为根本。
因之,具有增强体质,疗治疾病的功能,而于技击则有以小力胜大力,弱慢胜强快的效果。实为我国武术中极为上乘、高深、奥妙的拳法。
猜你喜欢:
1.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2.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介绍
3. 简述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4. 陈式太极拳学练的要领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一:拳架要点
陈式太极拳博大精深,想要学好它,我们第一步自然要从拳架开始学起。
立身中正是第一要紧的事,应当贯穿太极拳练习的始终。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弯腰,旋转等动作。它是指做到支撑八面,体现太极拳沉稳从容的气度。
这一点可以在推手中得到检验,只有保持立身中正,才能使自己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主动地位,才能从容应付对方的各种劲道,不至于手忙脚乱。
此外,立身中正可以给人以不一样的精神风貌,使人看起来更加精神。
具体到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如下:
1、头顶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脸,也不可勾头。目光平视,下颌微向里收,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到虚领顶劲。
2、 注意含胸,这有助于背部的脊柱放长。臀部下敛(但不是指重心下坠),不可突出臀部,有助于尾闾中正。于是,相应于头部,就有了上下对拔之意。
3、四肢自然舒展放长,注意不可完全伸直,应该让关节保持适当弯曲。手臂做上举动作时,千万不要忽视沉肩坠肘。
陈式太极拳练习时讲究动作舒展大方,连绵不断,要想达到此效果,就一定要做到立身中正。
4、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拢,也不可完全伸直,五指不需要并得太紧,也不要过分叉开,目的是为了让劲能够放长,到达指尖。
5、运动时肩,肘,腕要节节贯穿,才能够收放自如。腰部为全身主宰,犹如机械装置中的主传动轮轴。两足则是人身体的根基,就象一棵大树的树根,树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风就容易被吹倒。
6、应当时时留心的一件事:沉胯开裆。实际上,沉胯则自然开裆。做到开裆,劲就可以沉下去。
7、从身法整体角度看,务必要做到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上下照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周身运动时成为一个整体,要知道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是周身的协调运动,应当避免做动作时顾此失彼。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二:发劲
陈式太极拳的劲是整体劲,由全身各部位协调运动产生。
发劲要从练习拳架开始,如果感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就说明身体各个部位已经符合太极拳要求。如果感到重心不稳,心气上浮,便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动作,看看哪个部位做得不合格(可以对照书本上的拳架要求检查自己),通过自己不断揣摩就能找到正确的感觉,有人说,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与别人推手来检验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
发劲时,应当按照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骨节依次排开)和具体要求练习,正确的发劲练习步骤是:
1、力求肢体外形正确,按外形要求检查自己,这个阶段是肢体动作引动内气,所以练好拳架很重要。
2、动作协调后,自然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这时要求内气催动外形,古拳谱中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3、第二步的这种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技击的对抗要求,在此基础上应继续下功夫巩固其运动体系,使其在任何干扰下,都能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成为"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
再者,从生理上分析发劲过程如下:要想产生整体劲,决不能只利用身体某一局部肌肉发力,整体劲的来源于地面对整个人体的反作用力。
陈式太极拳初学的基本步骤三:意、气、力
练拳时要求放弃杂念,呼吸自然,气要沉,神态如猫捕鼠,凝神敛气,不能散漫。同时又要做到神态镇定,防止动作僵硬变形。
太极拳谚常讲"用意不用力",初学者应当好好体会。用意不用力决不是要人缩手缩脚,动作拖沓无力。相反,用意不用力,正好有利于产生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有人比喻为绵里藏针,有人形容说动作外形看上松柔,一旦接触到,犹如碰到钢筋铁骨。
陈式太极拳应当锻炼出来的是内劲,是意、气、力三者的结合。通过意识指挥,使身体协调气血通畅,在发劲时,就能运用自如。太极拳练习者的肌肉力量比不上专业举重运动员。然而,前者优势在于他能在意识控制下,瞬间发劲,给人迅雷不及掩耳之感。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之间"。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 武术 ,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 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 其它 拳法和 体育运动 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 (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 经验 ,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陈王庭以沾、粘、连、随、掤、捋、挤、按为中心内容,在螺旋缠绕的基础上,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双人推手法,练习大脑反应和皮肤触觉的灵敏性,综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竞技技巧,并且还有所发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拿人的关节,而是着重拿人的劲路,这就高于一般拿法的技巧。陈氏太极拳这种推手方法,技击性较强,因此对发展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征性的花假手法,解决了实习时的场地、护具和特制服装等问题,成为随时随地两人可以搭手练习的竞技运动。双人粘枪法也同于此。
陈氏太极拳的奥妙
陈氏太极拳在一般人心目中,总是觉得不适于老年人,或是妇女们为了健身所作的运动,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这样想法,以为不是正宗的太极拳,直到学习了陈氏太极拳之后,对于陈氏太极拳才有些认识,而等到练上多年入门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
一、陈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而且蓄发明显,而一般的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明显。
二、陈氏太极拳是肢体呈螺旋运动及缠绕运转,它是一种缠丝劲,而一般的太极 拳是肢体呈弧形运动,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三、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是以腹部呼吸为主,是采用复式的丹田呼吸法,也就是反呼吸法,一般的太极拳是采用单式的丹田呼吸。
上面所说的不同三点,是荦荦大者,其它小节尚多,姑不具论。陈氏太极拳是以内劲与外功为表里,健身与技击并重,锻炼着重于内气的运行,即陈鑫所谓之「 中气 」。
这个中气是发于丹田,布于周身,开则达于四梢 (手足尖端 ),合则仍归于丹田,是为一开一合,亦即一动一静。
陈氏太极拳是名副其实的以太极阴阳、消息盈虚之理为立论,本屈伸开合、缠丝螺旋之法为演练,呼吸自然,动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为根本。
因之,具有增强体质,疗治疾病的功能,而于技击则有以小力胜大力,弱慢胜强快的效果。实为我国武术中极为上乘、高深、奥妙的拳法。
猜你喜欢:
1.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2.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介绍
3. 简述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4. 陈式太极拳学练的要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