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题还有没有必要?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题还有没有必要?
前些日子听了一节九年级的中招现代文阅读题复习指导课,感触颇深。说实话,语文考试中最令人头疼的不是学生们平常叫苦连天的作文,而是现代文阅读题。迄今为止好象还没有哪一个教师能将这个难点攻克下来。因之我听的很仔细,想从这堂课上学点经验来。课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现代文阅读目标,再点出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趋势。然后让学生先小组交流自己的现代文阅读方法,再小组抽同学将本组总结的方法讲给全班同学听,老师接着总结出现代文阅读四步骤:审文题、找主旨、品语言、悟文理。这个环节同学们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很好。可到了最重要的环节——用所总结的方法去实际解读例文、例题时,同学们却没了刚才的积极性。讨论也不热烈了,发言也不积极、流利了。好象同学们都在等着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在答案出现之前,谁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解读是正确的。
看着同学们那个沉闷劲,我不禁感慨万千,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个问题: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题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我觉得,现代文阅读除了在考试中成了拉分的主要手段外,已经没有了什么实际的意义。而且过于精细的阅读题型,已成了分割一篇文章整体性的杀手。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语文课堂曾一度为了与考试接轨而将语文当成了纯粹的工具,从而让一篇篇美文失去了“美”,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大家想一想,当我们走出考场后,那些曾经做过的阅读题对我们的日常阅读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而历代名著影响过的人群,大部分并没有经历过这种“残酷”的考试训练,但他们依然不同程度地读懂了名著,收获了感悟与启示。其实,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标准题型分割解读的过程,会不会做阅读题并不会影响一个人的阅读效果。阅读本身还是一个悠然心会的过程,很多时候读书的感受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非要强求不能表达之表达,结果会辞不达意,层次降低。
曾经在《教育时报》看到过一篇《谁的答案才标准》就颇耐人寻味。那位作者说自己的一篇题为《谨防情绪中毒》的文章被选入了当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上,构成了一道“现代文阅读题”,分值12分。邻家的男孩便让这位“作家叔叔”也做了一下这道试题。当作者将自己的答案写出来后,一对标准答案,发现最多只能得8分。那男孩根据老师的讲解逐题为作者进行了分析——前两题概括“情绪中毒”的三个症状的内外原因,作者语言罗嗦,至少扣2分;第三题要求用原文语言,作者没用,又扣2分;最后一题答的不完整,是不是要扣点分,也很难说。作者说,“文章是我写的,试题是根据文章设计的,我自己做这道题竟然也只是勉强及格。”所以很“尴尬”。其实,尴尬的应该是考试制度,应该是考试题型。一道现代文阅读题,写作者有写作者的意图,出题者有出题者的用意,做题者有做题者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都会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而有标准答案的阅读题却忽视了这种独特理解的存在。即使是没标准答案的主观性试题,也会不同程度的忽视这种独特理解的存在。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排卷者也有排卷者的理解,接近排卷者的理解的答案就有可能得高分,反之就可能得低分。
不过,正象倍受责难的考试一时不会取消一样,现代文阅读题作为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暂时还没有可替代的手段出现。/但我们得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考试本来就有两面性,它在选拔了一部分精英的同时,也扼杀了一部分精英。所以尽量减少考试的弊端而发挥它的长处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题除了与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紧密结合外,还要加大主观性试题的分值,并控制现代文阅读题的总体分值。至于有人主张语文考试取消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考阅读与写作,那更是在走极端了。考试阅读与日常阅读本身就是两回事,所以做考题只是一种作用有限的手段罢了,如果把它当作了目的,就会造成悲剧的产生。
总之,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考试让艺术变成了技术。面对现实,我们应尽量找到“艺术家”与“技术员”的最佳结合点。
20090411
前些日子听了一节九年级的中招现代文阅读题复习指导课,感触颇深。说实话,语文考试中最令人头疼的不是学生们平常叫苦连天的作文,而是现代文阅读题。迄今为止好象还没有哪一个教师能将这个难点攻克下来。因之我听的很仔细,想从这堂课上学点经验来。课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现代文阅读目标,再点出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趋势。然后让学生先小组交流自己的现代文阅读方法,再小组抽同学将本组总结的方法讲给全班同学听,老师接着总结出现代文阅读四步骤:审文题、找主旨、品语言、悟文理。这个环节同学们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很好。可到了最重要的环节——用所总结的方法去实际解读例文、例题时,同学们却没了刚才的积极性。讨论也不热烈了,发言也不积极、流利了。好象同学们都在等着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在答案出现之前,谁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解读是正确的。
看着同学们那个沉闷劲,我不禁感慨万千,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个问题: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题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我觉得,现代文阅读除了在考试中成了拉分的主要手段外,已经没有了什么实际的意义。而且过于精细的阅读题型,已成了分割一篇文章整体性的杀手。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语文课堂曾一度为了与考试接轨而将语文当成了纯粹的工具,从而让一篇篇美文失去了“美”,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大家想一想,当我们走出考场后,那些曾经做过的阅读题对我们的日常阅读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而历代名著影响过的人群,大部分并没有经历过这种“残酷”的考试训练,但他们依然不同程度地读懂了名著,收获了感悟与启示。其实,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标准题型分割解读的过程,会不会做阅读题并不会影响一个人的阅读效果。阅读本身还是一个悠然心会的过程,很多时候读书的感受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非要强求不能表达之表达,结果会辞不达意,层次降低。
曾经在《教育时报》看到过一篇《谁的答案才标准》就颇耐人寻味。那位作者说自己的一篇题为《谨防情绪中毒》的文章被选入了当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上,构成了一道“现代文阅读题”,分值12分。邻家的男孩便让这位“作家叔叔”也做了一下这道试题。当作者将自己的答案写出来后,一对标准答案,发现最多只能得8分。那男孩根据老师的讲解逐题为作者进行了分析——前两题概括“情绪中毒”的三个症状的内外原因,作者语言罗嗦,至少扣2分;第三题要求用原文语言,作者没用,又扣2分;最后一题答的不完整,是不是要扣点分,也很难说。作者说,“文章是我写的,试题是根据文章设计的,我自己做这道题竟然也只是勉强及格。”所以很“尴尬”。其实,尴尬的应该是考试制度,应该是考试题型。一道现代文阅读题,写作者有写作者的意图,出题者有出题者的用意,做题者有做题者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都会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而有标准答案的阅读题却忽视了这种独特理解的存在。即使是没标准答案的主观性试题,也会不同程度的忽视这种独特理解的存在。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排卷者也有排卷者的理解,接近排卷者的理解的答案就有可能得高分,反之就可能得低分。
不过,正象倍受责难的考试一时不会取消一样,现代文阅读题作为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手段,暂时还没有可替代的手段出现。/但我们得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考试本来就有两面性,它在选拔了一部分精英的同时,也扼杀了一部分精英。所以尽量减少考试的弊端而发挥它的长处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题除了与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紧密结合外,还要加大主观性试题的分值,并控制现代文阅读题的总体分值。至于有人主张语文考试取消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考阅读与写作,那更是在走极端了。考试阅读与日常阅读本身就是两回事,所以做考题只是一种作用有限的手段罢了,如果把它当作了目的,就会造成悲剧的产生。
总之,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考试让艺术变成了技术。面对现实,我们应尽量找到“艺术家”与“技术员”的最佳结合点。
20090411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