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是何人最早引进中国的?
我国引进红薯第一人是广东东莞陈益。万历十年(1582年),陈益将红薯从安南带回东莞种植。
第二人是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将红薯从吕宋带回福建种植。陈振龙五世孙陈川桂、六世孙陈世元对红薯在我国北方的推广种植贡献很大。
红薯栽培技术
育苗
早熟品种宜采用大棚+小拱棚+地膜三层保温育苗,提早出苗后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供应市场;常规栽培可采用小拱棚+地膜两层保温育苗。苗床宽1.0米左右,深15至20厘米,床底铺一层有机肥后浇水覆土。
选择种薯要求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无病虫害,薯块100至250克。排种密度为薯块间隔3厘米左右,种薯排好之后覆土,厚度2至3厘米,不能超过5厘米,以免影响出苗。当60%薯块出芽后揭掉地膜。晴天气温20℃以上时,打开拱棚膜和大棚膜两端通风,防止高温烧苗,保持床温25至30℃,湿度以床土见干见湿为准。薯苗长20至25厘米,有6至8张完整叶片时,可以切苗栽种大田。
栽插
平均气温15℃以上时,可切苗栽到大田,由于前期气温较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栽种时,将4个节位水平插或斜插入土中,干旱时将两叶一心露出地面,其余叶片埋入土中,以利薯苗成活和结薯分散均匀,提高商品率和产量,种植密度4000株/亩,株距20厘米。
管护
整地施肥:整地要在晴天进行,土要打碎、打细。整平后,肥料条施在垄底,垄距80厘米,垄高20厘米左右。肥料可使用专用有机复合肥,种植面积较大时,要求测定土壤n、p、k和有机质,南方还要测定土壤pH值。不提倡使用普通复合肥。
整枝打顶:对分枝较多、生长较旺的薯田可用切掉二三个分枝,如此可使养分回流,让薯块得到更多养分。打顶可调节养分运转,促使养分向根部输送。当薯苗长到40至60厘米时摘去嫩尖,分枝生长过旺时也要摘去嫩尖。
及时追肥:提苗肥在插后15天左右结合第一次中耕每亩追施稀薄便水750至1000kg或尿素2.5kg。结薯肥在分枝结薯阶段追肥,一般在插后一个月内结合第二次中耕进行,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坼缝肥在茎叶封行以后,块根生长速度较快,地面出现裂缝时追肥。每亩追尿素1.5kg、过磷酸钙浸出液10kg、硫酸钾3kg兑水150至200kg配成营养液,在阴天或晴天的下午进行顺缝浇灌,要求追肥均匀。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八年(1580年),陈益随商船从虎门出海到达安南,并在当地吃到一种香甜软滑的“红薯”,觉得可以引种回去。随后1年多时间,陈益了解了“红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并冒着杀身之祸收买酋卒,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成功带回虎门。之后,当陈益刚将薯种种于花坞间,便被人诬陷入狱,出来后红薯已经长成,香滑不减异邦。
随后,陈益耗尽家财在祖父陈莲峰坟右购地35亩大量种植番薯,并把自己的寿穴也选在薯田。其后人也根据他的遗言,每年春秋二祭用一对番薯祭拜他。直到解放初期,陈益的后裔每年祭祀和扫墓时,仍用红皮番薯做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