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早在尧的时候,中原地带就经常闹水灾。常常是洪水漫天、无边无际,围绕着大山,淹没了丘陵,使老百姓叫苦连天。尧当时也向各部落首领访求过能治洪水的人。当时大家一致推荐了鲧(gǔn)。尧对鲧是不满意的,曾说:“鲧为人好违抗命令,摧残同类,是不能胜任的。”但大家说没有比鲧更合适的人出来治理洪水了,因此尧就同意鲧去试试看。
果然,鲧去治理洪水,只知道筑坝挡水,结果经过了九个年头,洪水仍然没有消退。这时候,舜代行了尧的职务,他在外出巡视时发现鲧治水不力,就立即下令撤了鲧的职务,并将他放逐到僻远的羽山地方。鲧最终死在了那里。
舜登天子位以后,他最大的心事就是为老百姓治理好洪水。于是他打开国都四面的城门,请四方诸侯及十二州首领都来反映情况,议论天子的言行,替天子提意见和建议。他问大家:“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努力工作,治理好洪水,我就请他当辅政官‘司空’。”
众人都说禹可以胜任这个职务。
于是舜就说:“啊,不错!禹,你来治理洪水,可要恪尽职守啊!”
禹跪下向舜叩头,想将司空的职务让给后稷、契和皋陶。但舜说:“你很合适,不要再谦让了。你现在应该到工作岗位上去负起你的责任了!”
于是舜就让禹带着伯益、后稷做助手出发治水去了。这时候,禹与涂山氏女儿结婚刚四天。禹为人仁爱可亲、诚实忠厚,工作勤勉谨慎,手脚又灵活、敏捷。他感伤自己的父亲鲧因没有完成治水大业而受了惩罚,自己便吃苦耐劳、殚精竭虑地从事治水工作。他随身带着测量的准绳,登高山立标志,跑九州测地形,不顾暑热冬寒,不顾雨雪泥泞,日日夜夜奔走在治水工地上;他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甚至听到自己刚出生的儿子的哭声,都不进去看一下妻子和孩子;他自己饮食、衣着节俭,住房简陋低矮,可是治水兴修水利,却愿意出大钱、花大力气。就这样,整整十三个年头,他带领众百姓开辟了九州的道路,疏通了九条大河,整治了九个大泽,开凿打通了九座大山,终于用疏导的方法治好了洪水,安定了九州,并且命令伯益教百姓在低湿的地方种稻,命令后稷教百姓种各种庄稼。于是,使五千里见方的地带成了鱼米之乡,使各方的部落都来进贡。
禹为国家建立了大功以后,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舜也经常与禹对话,共同商讨治理天下的方略。有一次,舜对禹说:“啊!大臣啊,应该是我的大腿、臂膀和耳、目,你们要帮助我为百姓造福。如果我有什么邪僻不正当的行为,你们应该向我指出、匡正我,而不要当面恭维我,背后说我的坏话。”
禹说:“帝说得很对。做天子,最危险的就是善恶不分,听不得批评的意见。”
舜又说道:“我想发展六律、五声、八音等音乐,用以来体察政治、宣扬礼义智信,你看怎样?”
于是,禹就作了名叫“九韶”的乐曲,一边用以祭祀山川神主,一边用来警喻掌权的大臣和天子。例如有一首歌曲的歌词这样唱道:天子明哲啊!大臣贤良啊!众事安定啊!又有一首唱道:天子细碎无大略啊!大臣懈弛不进取啊!这样万事就要败坏啊!
舜听了非常高兴,连连说:“是啊,是啊!以后大家要谨慎啊!”于是,就决定推荐禹作为他的继承人。
十七年后,舜在南方巡狩时,死于苍梧地方的山野间。于是,禹带领国人服丧三年。三年以后,禹为了让舜的儿子商均继承帝位,也学舜当时避让尧的儿子丹朱的.办法,隐居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可是与尧死后的情况一样,当时天下的部落首领们都不去国都朝拜商均,而是去阳城朝拜禹。禹于是从阳城来到阳翟(dí)(今河南禹县)正式继位。禹接替舜以后,一方面带兵征服了南方和东方的一些部落,使中原地区的百姓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同时,由于治好了洪水,再加上炼铜技术使生产工具有了从石器到铜器的飞跃,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很快,社会物质财富也不断增多。人们除了日常生活消费之外,物资开始有了较多的剩余。于是,财富的私人占有便开始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使原本一个部落内部获取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由全部落人共同分配的原始公社制开始瓦解,社会上出现了贵族和平民的阶级分化。还有,部落之间因战争而抓到的俘虏也不必再杀掉,而是将他们看管起来进行生产。奴隶们生产出来的粮食等除了供给他们生活食用之外,还有许多剩余。部落里的上层贵族便可以获取奴隶们创造的大量剩余产品。于是,原始公社制社会便开始向奴隶社会迈进了。
与社会体制的变化相适应,部落联盟首位王位的继承方法也开始了变化。
禹的末年,他在中原地区的权力已经相当稳固和集中了。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他下令各部落将自己冶炼的铜贡献出来,集中铸成了九个大鼎,象征他统治着九州。禹王有了这么多的特权,他就一心想在自己百年以后将这些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启,而不是按惯例禅让给自己的助手伯益。于是,他便在私下加紧培植启的势力。不久,禹在巡视会稽(今浙江绍兴)时去世。伯益按照惯例先行避让,不料启便乘机夺取了王位。
于是,中国历史上王位的禅让制就被废除了,从此以后,开始了家属世袭制。这也便是我国夏王朝的开始。
果然,鲧去治理洪水,只知道筑坝挡水,结果经过了九个年头,洪水仍然没有消退。这时候,舜代行了尧的职务,他在外出巡视时发现鲧治水不力,就立即下令撤了鲧的职务,并将他放逐到僻远的羽山地方。鲧最终死在了那里。
舜登天子位以后,他最大的心事就是为老百姓治理好洪水。于是他打开国都四面的城门,请四方诸侯及十二州首领都来反映情况,议论天子的言行,替天子提意见和建议。他问大家:“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努力工作,治理好洪水,我就请他当辅政官‘司空’。”
众人都说禹可以胜任这个职务。
于是舜就说:“啊,不错!禹,你来治理洪水,可要恪尽职守啊!”
禹跪下向舜叩头,想将司空的职务让给后稷、契和皋陶。但舜说:“你很合适,不要再谦让了。你现在应该到工作岗位上去负起你的责任了!”
于是舜就让禹带着伯益、后稷做助手出发治水去了。这时候,禹与涂山氏女儿结婚刚四天。禹为人仁爱可亲、诚实忠厚,工作勤勉谨慎,手脚又灵活、敏捷。他感伤自己的父亲鲧因没有完成治水大业而受了惩罚,自己便吃苦耐劳、殚精竭虑地从事治水工作。他随身带着测量的准绳,登高山立标志,跑九州测地形,不顾暑热冬寒,不顾雨雪泥泞,日日夜夜奔走在治水工地上;他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甚至听到自己刚出生的儿子的哭声,都不进去看一下妻子和孩子;他自己饮食、衣着节俭,住房简陋低矮,可是治水兴修水利,却愿意出大钱、花大力气。就这样,整整十三个年头,他带领众百姓开辟了九州的道路,疏通了九条大河,整治了九个大泽,开凿打通了九座大山,终于用疏导的方法治好了洪水,安定了九州,并且命令伯益教百姓在低湿的地方种稻,命令后稷教百姓种各种庄稼。于是,使五千里见方的地带成了鱼米之乡,使各方的部落都来进贡。
禹为国家建立了大功以后,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舜也经常与禹对话,共同商讨治理天下的方略。有一次,舜对禹说:“啊!大臣啊,应该是我的大腿、臂膀和耳、目,你们要帮助我为百姓造福。如果我有什么邪僻不正当的行为,你们应该向我指出、匡正我,而不要当面恭维我,背后说我的坏话。”
禹说:“帝说得很对。做天子,最危险的就是善恶不分,听不得批评的意见。”
舜又说道:“我想发展六律、五声、八音等音乐,用以来体察政治、宣扬礼义智信,你看怎样?”
于是,禹就作了名叫“九韶”的乐曲,一边用以祭祀山川神主,一边用来警喻掌权的大臣和天子。例如有一首歌曲的歌词这样唱道:天子明哲啊!大臣贤良啊!众事安定啊!又有一首唱道:天子细碎无大略啊!大臣懈弛不进取啊!这样万事就要败坏啊!
舜听了非常高兴,连连说:“是啊,是啊!以后大家要谨慎啊!”于是,就决定推荐禹作为他的继承人。
十七年后,舜在南方巡狩时,死于苍梧地方的山野间。于是,禹带领国人服丧三年。三年以后,禹为了让舜的儿子商均继承帝位,也学舜当时避让尧的儿子丹朱的.办法,隐居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可是与尧死后的情况一样,当时天下的部落首领们都不去国都朝拜商均,而是去阳城朝拜禹。禹于是从阳城来到阳翟(dí)(今河南禹县)正式继位。禹接替舜以后,一方面带兵征服了南方和东方的一些部落,使中原地区的百姓有了一个安定的环境;同时,由于治好了洪水,再加上炼铜技术使生产工具有了从石器到铜器的飞跃,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很快,社会物质财富也不断增多。人们除了日常生活消费之外,物资开始有了较多的剩余。于是,财富的私人占有便开始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使原本一个部落内部获取的食物和生活用品由全部落人共同分配的原始公社制开始瓦解,社会上出现了贵族和平民的阶级分化。还有,部落之间因战争而抓到的俘虏也不必再杀掉,而是将他们看管起来进行生产。奴隶们生产出来的粮食等除了供给他们生活食用之外,还有许多剩余。部落里的上层贵族便可以获取奴隶们创造的大量剩余产品。于是,原始公社制社会便开始向奴隶社会迈进了。
与社会体制的变化相适应,部落联盟首位王位的继承方法也开始了变化。
禹的末年,他在中原地区的权力已经相当稳固和集中了。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他下令各部落将自己冶炼的铜贡献出来,集中铸成了九个大鼎,象征他统治着九州。禹王有了这么多的特权,他就一心想在自己百年以后将这些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启,而不是按惯例禅让给自己的助手伯益。于是,他便在私下加紧培植启的势力。不久,禹在巡视会稽(今浙江绍兴)时去世。伯益按照惯例先行避让,不料启便乘机夺取了王位。
于是,中国历史上王位的禅让制就被废除了,从此以后,开始了家属世袭制。这也便是我国夏王朝的开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