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个人适不适合做管理者?
我们经常研究管理者的胜任力,其实不妨反过来看看谁不宜做管理者,可能更容易理解。
笔者在借鉴和修改德鲁克的相关标准后, 形成“不宜做管理者的人”十条。
1. 缺乏正直诚实品质的人,不宜做管理者,因为需要以这种品质树立榜样,让人们去效仿,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2. 注意力只集中在人的短处而不是长处上的人,不宜担任管理职务,因为管理者用人要扬长避短,做成事靠长处。
3. 对“谁是正确的”比“什么是正确的”更感兴趣的人,不宜提拔为管理者,因为他关注人的是非对错,不关注工作目标。
4. 将才智看得比品德更重要的人,不宜任命为管理者,因为这是不成熟的表现:才智有利于做成事,品德则约束人不做坏事。
5. 害怕下属强过自己的人,不宜提拔为管理者,因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好领导都用比自己强的下属。
6. 个人成就感太强的人,不宜提拔为管理者,因为这种人不会享受集体成就感,难以接受他人的成功。
7. 怕员工挣钱多、怕员工累着的人,不适合做管理者,因为这是一种吝啬和廉价同情的表现,不是目标导向,不是奋斗导向。
8. 对工作缺乏高标准要求的人,不宜放到管理岗位上,因为这会导致下属惰怠,轻视工作,不思进取。
9. 将权力看得重于制度的人,不适合做管理者,因为这种人只关心自己的特权,只考核别人不考核自己。
10. 管不住身边人、酒色财欲无度的人不适合做管理者,因为这种人拿得起放不下,能善始但不能善终。
二、适宜做管理者的人
与“不宜做管理者的人”相呼应,提出“适宜做管理者的人”十条。这里的“适宜”,意味着自身具备了成为管理者的某些条件。但在现实中能否真正成为管理者,取决于机会、际遇以及其他多种因素。
1. 有公心的人,适宜做管理者。公心,首先指注重公共和组织利益,公私分明,不损公肥私,在实现组织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公心,其次指做事为人公道公正,处理各种矛盾关系时有统一的尺度和原则,一碗水能端平。古人云,公生明。唯有公心,方能凝聚人心。
2. 目标感强的人,适宜做管理者。行动有方向,工作求结果;善于把长期目标分解为中短期目标;能够将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路径结合起来。管理者的目标感,是针对团队而言的。给团队设立合适的多维结构化目标(重点要突出),驱动团队不断完成目标,从胜利走向胜利,是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3. 同理心强的人,适宜做管理者。和人打交道,能将心比心,能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能体察对方的感受。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理心最主要的表现,是能准确理解他人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动因:追求什么,期望什么,为何努力,为谁奔忙。这是有效激励的前提。
4. 擅长人际交往的人,适宜做管理者。既喜欢也善于与人互动、沟通。也就是情商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吹吹拍拍、拉拉扯扯,也不一定意味着个性外向,而是指能找到与他人互动的恰当方式,能融入和影响团队。作为管理者,情商的基本要求是较准确理解他人的表达(不曲解别人的意思),同时能清晰地表示自己的看法、态度。情商较高的境界是在理解力、沟通力基础上与他人坦诚交往,并富有感染力。
5. 较理性的人,适宜做管理者。理性主要表现在:情绪稳定,波动较小,不易怒,不冲动,不因情绪情感因素影响判断;遇到问题能客观、冷静思考,能按双赢原则处理矛盾和纷争;必要时能够妥协和避让。
6. 平衡型人格的人,适宜做管理者。如理性和感性的平衡,逻辑性和想象力的平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平衡,规范性和弹性的平衡,等等。这里的平衡,有“灰度”的意味。平衡有几种情形:第一,不同情境下的平衡——例如有些情境下注重灵活性,有些情境下注重原则性。二是同一情境下找到两个极端之间的合适位置(中庸,不偏不倚,掌握分寸),例如原则底线不破前提下的灵活性。三是同一个行动或举措中同时包含两重意义、准则(导向、意愿等),例如原则性和灵活性兼备(叠加态)。
7. 喜欢探究事情真相的人,适宜做管理者。有的管理者,既不公又不明,并非道德或能力因素使然,而是昧于事情的真实状态以及原委、因果。欲探究真相,需深入一线,需构造多个信息来源,需听取不同意见(兼听则明),需乐于、善于平等、相互尊重地讨论问题和辨驳。闭目塞听、偏听偏信,短思维链和因果认知链者,做不了管理者。
8. 多谋善断的人,适宜做管理者。多谋意味着深思熟虑,设计、比较多种可行方案。善断意味着能果断决策,不优柔寡断,不贻误战机。多谋善断的基础是总结经验、提炼模型、举一反三、锤炼认知。
9. 不自恋、心胸宽阔的人,适宜做管理者。只有不自恋、不自负,才能不矫情,不高高在上,不做英雄状;才能看到别人长处;才能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只有心胸宽阔,才能分利放权。时代呼唤谦逊型、平常型管理者,呼唤成就他人的生态型管理者。
10. 善于进行角色转换的人,适宜做管理者。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有多重角色;同一个人在不同场景、情境下,角色往往不同。在弹性、流动性组织及自组织情形下,每个人角色更多,转换也更加频繁。因此,需以开放、豁达的心态,适应多角色挑战,破除权力本位、官本位和小部门本位。这既是能力,也是境界。
以上十条,并不全面。有些管理者素质,如使命感、理想情怀、坚忍不拔的意志、知人善任的能力等,人们已说得较多了。这里不再重复了。
2021-12-31 广告
对于某些网友的评论,我是既赞成,又有一些不同意见。
第一,大公无私的人适合当管理者。
但是,但凡大公无私的人,往往当不了管理者。因为,一个管理者往往需要下属的支持。但是,绝大部分人,不会因为你大公无私而跟随你,而是因为你能给他带来利益而选择追随你。
所以,真正能当管理者的,应该是那些以大公无私为原则,但是具体做事上又能耍权术来拉拢和驱策别人的。也就是在内容上要大公无私,但是具体形式上又要表现出一点私心。那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大公无私的人,是当不了管理者的,因为这种人往往得不到很多人的拥护。
第二,管理者不仅要用人长,还要防人短。
所谓扬长避短,前提就是知人长短,才能用其长、避其短。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对一个人非常熟悉。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多机会或者时间去了解身边每一个人,往往是通过其他人的转述来间接了解别人。
于是,在我们周围就出现了这样一种人:他们利用大众的思维短板,把自己伪装成符合大众道德标准的高洁之士。所以,要识人短长,首要一点就是要避免被虚伪之人所蒙蔽。
一个低调的人,往往其长更长。而一个高调的人,往往其短更短。所以,对于低调的人,使用上要做加法。而对于一个高调的人,使用上要做减法。所谓“加法”,就是要挖掘和发现其长处。而所谓“减法”,就是要注意避开其短处。
第三,心胸豁达之人可以当管理者。
然而,如今社会如此激烈的内卷,往往心胸豁达之人会被小人陷害。
所以,只能这么说:作为一个管理者,要表现得心胸豁达一点,不要牙呲必报。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以德报怨,那么这种人是不能当管理者的。所谓“慈不领兵”,一个过于厚道、豁达的领导,不但带不出好兵,反而容易被自己的下属背叛。
第四,有欲望的人可以当管理者。
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就是说一个没有个人权力欲望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好的管理者的,甚至根本不可能成为管理者。
但是,权力欲望太强的人,也不能当管理者。因为这种人,私心太重,往往把自己的欲望凌驾在组织的利益和需求之上。这种人只会让团队变得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