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意义
展开全部
《申辩篇》《克力同篇》《游叙弗伦》
1.苏格拉底认为自己不收受酬劳,但骗子们都是为了钱财的,因此他并不是为了骗取年轻人的财物,他不是骗子。
2.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他败坏青年,那他就是和一群败坏的人呆在一起,但一个人怎么会愿意和一群败坏的人在一起,以至于使自己受害呢?——苏格拉底这样的陈词显然只有在他高蹈的道德原则下才是合理自洽的。
3.苏格拉底自称是信神的,并不是无神论者。这是否是一种为迂回的方式,为了不触碰社会底线而不得不撒谎?不是。从后文看出,他拒绝替代性的惩罚,甚至索要奖赏,因为他认为他所做的完全是为了雅典人的福祉,苏格拉底在整个申辩过程当中都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显示出宁死不回的为真理牺牲的姿态,并通过往事回忆表明他性格的刚正不阿,因此他不可能在这关键的指控上因为惧怕而撒谎。
4.但苏格拉底虽然一面相信神,一面仍然展现了他的某些怀疑倾向。他似乎并不能够确信某些神祗所说的一定是真理、一定对,故而必须采取思辨的方式去探求一番,去伪存真。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他会被指控传播另外的神明。至少当时雅典的神明是不被苏格拉底完全信任的。他在提到对死刑的不惧时,说如果苟且偷生而背离神给他的使命,那必然是可耻的,而如果坚持神给他的道路而不得不死,则死亡却不见得一定是坏事。为了避免未必见得坏的事情,而选择一定坏的情形,这是愚蠢的。所以他宁愿死。接着他分析了死亡是否是一件坏事。他假设了两种情况,一是死亡如同无梦的睡眠,他认为这再好不过了,因为无梦的睡眠最惬意。二是死后还有彼岸世界,那么这也是好的,因为他可以在那边和同他一样冤死的人继续探讨真理,不亦乐乎,何况彼岸世界一定不会比这个世界更糟糕,毕竟这个世界竟然杀害了他这个无辜的人。雅典的神祗没有明示过死后的情景吗?为什么苏格拉底还要对死后的事情作假设?这是否表明苏格拉底仅仅把雅典宗教文化传统作为其思想的一个来源,是一个选项,但未必真。因此他的思考挑战了雅典人的宗教与传统。而当他声称从小到大一直有个神明的声音阻止他做不道德之事,这个神明却是神秘的,对于外人来说很陌生的。假如苏格拉底其实是在传扬一种道德自觉,一种通过思辨摆脱愚昧迷信传统的精神,那么雅典人对他的指控至少是有来由的。阿里斯托芬的《云》中,苏格拉底让“动力”赶走了宙斯,成为新王。这话并非没有依据。但也可能是一个经典的误解。
5.也许苏格拉底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他说自己唯一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为什么普天之下只有他一个人说出了这番话。如果他的使命是借着在街头与人辩驳,显露那人的无知,这最终又能带来什么结果?苏格拉底自称不收酬劳的原因是他并未教给别人任何东西,青年人跟随他也只是享受使人显露愚蠢的乐趣。所以神明究竟要借苏格拉底把人类带到什么地方呢?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是否带来德性上的改变?还是说最终的问题会落到《游叙弗伦》的问题上,到底什么是敬虔?也许民众在尚未真正意识到自己无知的时候,就先是对这个可能的事实产生恐惧,或者是其内心的骄傲使他宁可杀死哲学家,也不能将自己的愚蠢显露出来?也许是这一层原因导致了苏格拉底被判死刑?这些也许也是柏拉图在亲眼目睹了苏格拉底被雅典人杀死后反思的吧?
6.那么是不是可以设想:
苏格拉底实际上正游走于非启示宗教文明的极限边界上,他意识到多神论世界中存在的各种自相矛盾的观念,并且智者让这些自相矛盾的观念进一步显明。与其说苏格拉底将人的理性高举到了王座上,不如说他宣告了人的理性的无用,即在辨认这个世界的本质和获取真知上,人似乎除了盲目的自信以外,就只有天生的残障,所以即使在那些看上去满有智慧的人那里,他们的观念也总是似是而非、互相矛盾,因此每个人的头脑都是一个多神论的神庙,不同的神祗互相厮杀。苏格拉底被称为闲人,晚年并不对他所在的社会发挥什么功利的价值,一心与人辩论,这辩论却又不带来什么现实的好处,徒然折损人的锐气,这也给了人们一个讨厌他的理由。这些事的意义在哪里?是否可以说使人意识到自己的软弱无用,也是一种“福音的预工”。人倘若真的意识到——必须是真正意识到,而不是自以为意识到——自己一无所知,此种震撼恐怕不是我们常人所能想象和理解。苏格拉底或许正是在神明的催促下,以及这种强有力的震撼下,有了充足的动力去做他的“无用功”——把人带到此种境界之下,比其它任何事情都更为紧迫和重要。
1.苏格拉底认为自己不收受酬劳,但骗子们都是为了钱财的,因此他并不是为了骗取年轻人的财物,他不是骗子。
2.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他败坏青年,那他就是和一群败坏的人呆在一起,但一个人怎么会愿意和一群败坏的人在一起,以至于使自己受害呢?——苏格拉底这样的陈词显然只有在他高蹈的道德原则下才是合理自洽的。
3.苏格拉底自称是信神的,并不是无神论者。这是否是一种为迂回的方式,为了不触碰社会底线而不得不撒谎?不是。从后文看出,他拒绝替代性的惩罚,甚至索要奖赏,因为他认为他所做的完全是为了雅典人的福祉,苏格拉底在整个申辩过程当中都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显示出宁死不回的为真理牺牲的姿态,并通过往事回忆表明他性格的刚正不阿,因此他不可能在这关键的指控上因为惧怕而撒谎。
4.但苏格拉底虽然一面相信神,一面仍然展现了他的某些怀疑倾向。他似乎并不能够确信某些神祗所说的一定是真理、一定对,故而必须采取思辨的方式去探求一番,去伪存真。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他会被指控传播另外的神明。至少当时雅典的神明是不被苏格拉底完全信任的。他在提到对死刑的不惧时,说如果苟且偷生而背离神给他的使命,那必然是可耻的,而如果坚持神给他的道路而不得不死,则死亡却不见得一定是坏事。为了避免未必见得坏的事情,而选择一定坏的情形,这是愚蠢的。所以他宁愿死。接着他分析了死亡是否是一件坏事。他假设了两种情况,一是死亡如同无梦的睡眠,他认为这再好不过了,因为无梦的睡眠最惬意。二是死后还有彼岸世界,那么这也是好的,因为他可以在那边和同他一样冤死的人继续探讨真理,不亦乐乎,何况彼岸世界一定不会比这个世界更糟糕,毕竟这个世界竟然杀害了他这个无辜的人。雅典的神祗没有明示过死后的情景吗?为什么苏格拉底还要对死后的事情作假设?这是否表明苏格拉底仅仅把雅典宗教文化传统作为其思想的一个来源,是一个选项,但未必真。因此他的思考挑战了雅典人的宗教与传统。而当他声称从小到大一直有个神明的声音阻止他做不道德之事,这个神明却是神秘的,对于外人来说很陌生的。假如苏格拉底其实是在传扬一种道德自觉,一种通过思辨摆脱愚昧迷信传统的精神,那么雅典人对他的指控至少是有来由的。阿里斯托芬的《云》中,苏格拉底让“动力”赶走了宙斯,成为新王。这话并非没有依据。但也可能是一个经典的误解。
5.也许苏格拉底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他说自己唯一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为什么普天之下只有他一个人说出了这番话。如果他的使命是借着在街头与人辩驳,显露那人的无知,这最终又能带来什么结果?苏格拉底自称不收酬劳的原因是他并未教给别人任何东西,青年人跟随他也只是享受使人显露愚蠢的乐趣。所以神明究竟要借苏格拉底把人类带到什么地方呢?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是否带来德性上的改变?还是说最终的问题会落到《游叙弗伦》的问题上,到底什么是敬虔?也许民众在尚未真正意识到自己无知的时候,就先是对这个可能的事实产生恐惧,或者是其内心的骄傲使他宁可杀死哲学家,也不能将自己的愚蠢显露出来?也许是这一层原因导致了苏格拉底被判死刑?这些也许也是柏拉图在亲眼目睹了苏格拉底被雅典人杀死后反思的吧?
6.那么是不是可以设想:
苏格拉底实际上正游走于非启示宗教文明的极限边界上,他意识到多神论世界中存在的各种自相矛盾的观念,并且智者让这些自相矛盾的观念进一步显明。与其说苏格拉底将人的理性高举到了王座上,不如说他宣告了人的理性的无用,即在辨认这个世界的本质和获取真知上,人似乎除了盲目的自信以外,就只有天生的残障,所以即使在那些看上去满有智慧的人那里,他们的观念也总是似是而非、互相矛盾,因此每个人的头脑都是一个多神论的神庙,不同的神祗互相厮杀。苏格拉底被称为闲人,晚年并不对他所在的社会发挥什么功利的价值,一心与人辩论,这辩论却又不带来什么现实的好处,徒然折损人的锐气,这也给了人们一个讨厌他的理由。这些事的意义在哪里?是否可以说使人意识到自己的软弱无用,也是一种“福音的预工”。人倘若真的意识到——必须是真正意识到,而不是自以为意识到——自己一无所知,此种震撼恐怕不是我们常人所能想象和理解。苏格拉底或许正是在神明的催促下,以及这种强有力的震撼下,有了充足的动力去做他的“无用功”——把人带到此种境界之下,比其它任何事情都更为紧迫和重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