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
2021-12-09
展开全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在语言文字方面,还拥有一个璨若星河的“宝库”,里面不仅有无数文采飞扬的诗文经典,还有诸多沁入民族灵魂中的成语、习语。尽管有些习语古今含义已经不相同,但依然被人们沿用,比如今天我们要说的“南有乔木”,就经常出现在各种诗词文章中,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这段话的出处在哪?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南有乔木”语出《诗经·国风·周南·汉广》,是这篇诗歌开头四字,整段话是:“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想要完全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就应该先通读全诗。
《汉广》全文
在《汉广》中,江汉分别是指长江和汉水;“方”的意思是指“木筏”,在这里用作动词;“错薪”是指错乱丛杂的柴草;“于归”是指女子嫁人;“刈”是指“割草砍柴”;“秣”是指“喂马”。
因而这篇诗歌从字面上的理解非常简单,大概意思是:一位男子喜欢上了江汉边上的一位“游女”,但由于浩浩江水太过宽广,不能游过去,也不能划木筏过去,他只能求而不得的叹息吟唱,然后幻想着那个女子嫁过来,自己会去砍柴割草,举火喂马迎接她。
这样一来,“南有乔木”的意思就好理解了。《诗经》中常常用“比兴”的修辞手法,所以它在诗歌中的意思是:生长在南方的大树,由于枝叶过高而少有行人在树下休息,像极了江汉上的“游女”,爱慕而不能得到。
《诗经名物传》中的松,常绿乔木
不过,作为《诗经》中的一首诗歌,《汉广》历来有着很多种解读,“南有乔木”也不只有这一种简单寓意。于“诗”于“经”都有诸多含义。其中影响最广最深的解读,就是从汉朝开始的“为政说”。
对后世《诗经》研读影响较深的《诗大序》,就曾评“汉广”为“德广所及也”,认为这是在“文王之道被于南国, 美化行乎江、汉之域, 无思犯礼, 求而不可得也”背景下的诗歌。纵使两情相悦,却发乎情止乎礼,“无思犯礼”,是一种美好的德行。
这种说法一直被后代经学家们沿用,如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解释称“文王之化自近及远,先及于江汉之间”,因此人们看见“出游之女”,就知道她“端庄静一”,不像以前那样好追求了。因此以乔木起兴,江汉为比,反复咏叹。丰坊的《诗传》中谈到《汉广》时也称:“《汉广》, 文王之化行南国, 男女知礼, 诗人美之。”等等。
《诗经名物传》中的柏,常绿乔木
当然了,除了“礼仪为政”方面的解释,还有很多其他解读,比如“仕途说”,管世铭在《韫山堂文集》中就认为“文王化行江汉之间,其地必有抱道闲栖、可望而不可即者”,所以士子为了“爵禄功名”写了这首诗,用来表达“景仰之心”。还有“求学说”,于鬯的《香草校书》就认为,这是一首“殷人诗”,他们羡慕“文王之化”,想渡江求得,故而作诗咏叹。也有“求贤说”,李瀵《诗经疾书》中就说:“以《白驹》推之, 亦似有求贤之义。”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到了近现代,各种解读更是层出不穷,最被大家接受的是“恋爱说”,认为是一位樵夫喜欢上了江汉上的“游女”,但由于对方身份高贵,樵夫求而不得,写出了一首“企慕情境”的歌谣。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异地恋说”,学者李辰冬认为,《诗经》是由“尹吉甫”所作,因而“汉广”是他和“仲氏”相恋的诗,但尹吉甫由于职务在身,不能待在女友身边,只能隔江空叹。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解说,“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中都含有“求而不得”的含义,至于为何求而不得,或者介于“地域”限制,或是介于“礼仪”,又或是因为对方身份高贵等等。这种感情自古有之,到现代更是很多人都感受过,“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让人读之深思。
其实,“南有乔木”语出《诗经·国风·周南·汉广》,是这篇诗歌开头四字,整段话是:“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想要完全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就应该先通读全诗。
《汉广》全文
在《汉广》中,江汉分别是指长江和汉水;“方”的意思是指“木筏”,在这里用作动词;“错薪”是指错乱丛杂的柴草;“于归”是指女子嫁人;“刈”是指“割草砍柴”;“秣”是指“喂马”。
因而这篇诗歌从字面上的理解非常简单,大概意思是:一位男子喜欢上了江汉边上的一位“游女”,但由于浩浩江水太过宽广,不能游过去,也不能划木筏过去,他只能求而不得的叹息吟唱,然后幻想着那个女子嫁过来,自己会去砍柴割草,举火喂马迎接她。
这样一来,“南有乔木”的意思就好理解了。《诗经》中常常用“比兴”的修辞手法,所以它在诗歌中的意思是:生长在南方的大树,由于枝叶过高而少有行人在树下休息,像极了江汉上的“游女”,爱慕而不能得到。
《诗经名物传》中的松,常绿乔木
不过,作为《诗经》中的一首诗歌,《汉广》历来有着很多种解读,“南有乔木”也不只有这一种简单寓意。于“诗”于“经”都有诸多含义。其中影响最广最深的解读,就是从汉朝开始的“为政说”。
对后世《诗经》研读影响较深的《诗大序》,就曾评“汉广”为“德广所及也”,认为这是在“文王之道被于南国, 美化行乎江、汉之域, 无思犯礼, 求而不可得也”背景下的诗歌。纵使两情相悦,却发乎情止乎礼,“无思犯礼”,是一种美好的德行。
这种说法一直被后代经学家们沿用,如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解释称“文王之化自近及远,先及于江汉之间”,因此人们看见“出游之女”,就知道她“端庄静一”,不像以前那样好追求了。因此以乔木起兴,江汉为比,反复咏叹。丰坊的《诗传》中谈到《汉广》时也称:“《汉广》, 文王之化行南国, 男女知礼, 诗人美之。”等等。
《诗经名物传》中的柏,常绿乔木
当然了,除了“礼仪为政”方面的解释,还有很多其他解读,比如“仕途说”,管世铭在《韫山堂文集》中就认为“文王化行江汉之间,其地必有抱道闲栖、可望而不可即者”,所以士子为了“爵禄功名”写了这首诗,用来表达“景仰之心”。还有“求学说”,于鬯的《香草校书》就认为,这是一首“殷人诗”,他们羡慕“文王之化”,想渡江求得,故而作诗咏叹。也有“求贤说”,李瀵《诗经疾书》中就说:“以《白驹》推之, 亦似有求贤之义。”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到了近现代,各种解读更是层出不穷,最被大家接受的是“恋爱说”,认为是一位樵夫喜欢上了江汉上的“游女”,但由于对方身份高贵,樵夫求而不得,写出了一首“企慕情境”的歌谣。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异地恋说”,学者李辰冬认为,《诗经》是由“尹吉甫”所作,因而“汉广”是他和“仲氏”相恋的诗,但尹吉甫由于职务在身,不能待在女友身边,只能隔江空叹。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解说,“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中都含有“求而不得”的含义,至于为何求而不得,或者介于“地域”限制,或是介于“礼仪”,又或是因为对方身份高贵等等。这种感情自古有之,到现代更是很多人都感受过,“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让人读之深思。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