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为什么会疏远父母

 我来答
休究绍B
2022-06-25 · TA获得超过6416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55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5万
展开全部

留守儿童为什么会疏远父母

  随着城市的发展,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有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回来会发现孩子会疏远父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留守儿童为什么会疏远父母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你找的监护人敢管你的孩子吗?

  父母在外,大多数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也有一部分留给了亲朋好友,爷爷奶奶的教育是传统的教育模式,现在的儿童怎么去接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呢?现在的儿童能够接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吗?孩子接受不了,姑且不说接受不了,大多数爷爷奶奶是心疼自己的孙子,于是心疼的连作业都可以不完成,心疼是一类,还有一类是没有正确的疏导方式,比如给孙儿一颗糖,连忙说,"孩子,你藏着吃,等哈邻居家的小胖看到了,你就吃不到了。"分享分享,自小就没有这些意识。

  爷爷奶奶也不敢管孩子,孩子毕竟不是自己亲身的,与自己相差了一代人,管严了,谁保的准父母没意见,一次一次的不敢管,一次一次的心疼,等到孩子真正叛逆的时候,爷爷奶奶想管,可是已经管不下来了。

  依恋父母是孩子的天性

  父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认识的第一个男人和第一个女人,孩子这一生的成长都系于父母,父亲教会孩子男人的担当和责任,母亲教会孩子女人的温良贤淑,可是远离孩子的父母,何时教会孩子这些?难道是孩子已经把男人的担当和责任都变成抽烟喝酒来麻醉自己的时候?难道是孩子已经变成一个野孩子的时候?父母没有给孩子依恋的肩膀,与人打架,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坚实的港湾,于是孩子逐渐变得胆小怕事;作业不会,父母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作业辅导,老师对孩子不完成的作业经常批评,于是孩子开始厌学,甚至逃学;与人争执,父母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疏导,于是孩子对谁都产生了敌意……慢慢不与人交往,对谁都产生敌意,甚至到处搞破坏。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不在,父母需要孩子的时候,孩子呢?孩子尽到养老的义务,如果说父母给孩子钱是对孩子的赡养义务,那么父母老的时候,孩子自然会说给钱给父母就尽到赡养义务了,因为那一层亲情关系大概只剩下一丝丝血缘来维系,没有一丁点人情的味道。

  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

  老师关心成绩好的学生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趋势,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只关心成绩好的学生,于是成绩好的学生成绩更好,成绩不好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差,本来在家就缺乏父亲和母亲的爱,在学校也受不到老师的关注,于是孩子开始自暴自弃,总觉得是被全世界都抛弃了,而留守儿童相对本来就特殊一些,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于是留守儿童的心里产生了对社会的抵触情绪。可是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吗?思想道德呢?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染出了花花绿绿的社会人,他们出入在学校的周围,特别是一些叛逆的青少年,隐藏在学校周围,寻寻找找,寻到一些性格孤僻的孩子,把这些孩子也带入到社会大染缸去,于是还是小学的孩子已经在社会上呼五喝六,在学校充老大,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毫无存在感的孩子找到了存在感,走上了这条路,没有父母的及时劝解和开导,孩子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最终误入歧途。

  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从小没人管教的日子,让留守儿童养成了做什么都按着自己的性子来,做什么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反正也没人管,反正也没人重视,长期的`自我性子导致了较差的自我控制能力,爷爷奶奶小的时候总是娇宠着自己的孩子,孩子想干嘛就干嘛,自然也是受不到约束的,自我控制能力极差的孩子很容易就走上其他的路,极具诱惑的社会大环境自然对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有极大的吸引力。

  留守儿童自小的心里不健康,导致在慢慢踏上社会的途中,做事战战兢兢,胆小怕事,没有自我约束能力……于是,长大了,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缺乏的亲情导致和亲人越离越远,不健全的亲子关系导致孩子越来越不爱自己的父母,对于父母除了金钱的赡养责任,没有一丝丝爱和人情,于是很多孩子长大后选择远嫁他乡,选择远离父母。

  【拓展】留守儿童教育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

  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

  从留守儿童亲子分离、监护不力的种种现象中,我们看到的是当下孩子们的生存危机,还有暂时看不到的、由于亲情缺失和情感冷漠而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更重要影响的发展隐患。

  相当多的留守儿童家庭尽管家庭结构并未破裂,孩子父母双全,但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远离孩子的现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使家庭的上述特征发生了诸多改变:亲子之间面对面、互动频率高、日常生活中影响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甚至不复存在。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家庭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在其效果上大打折扣。

  留守儿童家庭因父辈与孩子的亲情缺失而导致的孩子在家庭中缺少安全感、缺少父辈引领、缺少与父母积极的情感互动和缺少心理支持,难免对父母的情感冷漠,进而导致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长期积淀下来将对其一生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留守儿童学习差的原因

  由于这些“留守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习主动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这些孩子均学习吃力。尽管在校期间老师的督促约束。可回到家,爷爷奶奶又督导不力,致使这些学生养成了一紧一松的习惯。学校与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收效甚微。我个人认为:要缓解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吃力的现状,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应用参与教学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并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使他们逐渐改掉以前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留守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他们有的还要面临生活的压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离异留在农村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伤害和影响,更有甚者还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必须到位,让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既宽松又不失紧张,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情趣。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各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