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缺爱的孩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无论是女生还是男生,如果从小生活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后大概率会形成一个饥饿的、匮乏的、空虚的内在小孩。
一、缺乏爱的人长大后的4种表现。
二、自我疗愈的6种方法。
一、缺乏爱的内在小孩的4个特点:
01.有强烈的占有欲。
缺爱的人普遍有强烈的占有欲,尤其对食物或物品。
也许你身边就有嗜吃如命的朋友,对食物没有抵抗力,缺乏控制,哪怕吃到胃撑得不行还是停不下来,尤其是在面对失恋或者失业之类的打击时,更是首选通过吃东西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还有爱囤积物品,甚至到了收集癖储存癖的地步,或者有购物瘾,每次疯狂下单之后后悔得想剁手,可下次出去逛街或打开购物网站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买买买。还有的人在买东西时习惯于:东西的价钱可以不高,但数量一定要多。
02.内心空虚,很容易陷入都悲观无助中。
关于养育孩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养育孩子不是简单地把孩子养大,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逐渐感觉到声音、腔调、味道,进而慢慢地听得懂,看得懂养育者对他的态度和情感,而其中他最应该感受到的就是“我是被需要的,我是被尊重的,我是被爱的”。 这个过程就是心智化的过程,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情感的联结。
有了这种情感的联结和持续的关注,孩子才能够通过父母眼中自己的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同时获得以后对抗任何艰难环境时都可以用到的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
而从小缺爱的孩子,没有机会认识真实的自己,也缺乏和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会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不被爱的、没有能力的,对外界环境是没有办法产生影响和改变的,因此总是处于悲观无助中。
03.不善共情,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任何技能的发展都始于对亲近之人的模仿,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共情能力也同样是在和父母一次次友好的互动中产生的。充满关爱的目光、温柔的爱抚、鼓励的话语等等都可以让孩子确信自己是被爱着的,从而产生和他人交往的自信。
缺爱的孩子没有机会目睹并练习如何和他人友好的交往。由于缺乏亲近之人温和耐心的言传身教,他们往往也缺少生活的常识和经验,表现得缺乏情趣,不近人情,这导致在和他人交往时,很容易受挫,更加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04.病理性嫉妒。
缺乏爱的内在小孩很容易对他人产生过分的嫉妒,有时可能表现在嫉妒特定意象的人。
比如,家里重男轻女的女孩,嫉妒的对象可能是有兄弟意象的男人。
或者如果父母偏爱家里另一个孩子,那经常被忽视,不受父母待见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对和自己被偏爱爱的兄弟姐妹有同样特点的人表现出莫名的嫉妒。
另一些情形下,这种病理性嫉妒可能会泛化到所有人。
当然,同样是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表现也不完全一样,有些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快乐,而另一些可能沉浸在持久的痛苦之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善于觉察自己,能够用正确的方式疗愈自己。
二、《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提出了6条疗愈自己的建议:
01.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辨别身体信号。
有的人可能会有一些长期性的某种身体部位慢性疼痛,例如头疼,背疼,却查不出任何病因。这有可能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因为内在小孩的养成,源自出生后最早起的记忆,不具备语言能力的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会压抑到潜意识中,变成身体的记忆。
此外,如焦虑、压力、负面情绪等也会在身体上有相应的反应,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从感知自己的身体开始增强觉察能力,就会对自己自动性化的反应模式、信念、思维模式等有更全面的了解。
02.不要过于现实。
有的人总是不快乐,是因为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实之中。只在意金钱、地位、名利等,如经常和他人比较谁的房子更大,谁赚的钱更多,谁的社会地位更高等等。
而自我整合和疗愈需要的是和内在的自己对话,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这和外在的条件没有多大关系。
03.沉浸于某一种兴趣。
作者施琪嘉建议对某一门学科或领域感兴趣,特别是哲学,因为最有利于和自己的内在对话。
我觉得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达不到哲学那么高的境界,那么沉浸于某一项自己的兴趣中,也是很好的。
沉浸其中能带给人比物质的满足更大的幸福感。在生活中也不难发现,能潜心投入自己兴趣爱的人,往往更不容易衰老颓废。
04.练习冥想。
每天留点时间,找一个安静、舒适、不受打扰的地方,用自己最舒适的姿势坐下,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觉察当下脑海中生出的每一个念头。
实际上也就是在每天主动排除外界的干扰,关注自己的内心,挖掘潜意识中被隐藏压抑的情感。
05.注意潜意识传递的信息。
就像萨提亚冰山理论所揭示的那样,一个人行为意识层面的东西,只是冰山一角,更庞大的信息都存在潜意识中。那怎样才能察觉到潜意识的内容呢?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关注自己的身体、冥想、回忆过往的经历之外,就是关注自己的梦境。
睡着的时候,意识开始休息,潜意识才有可能出来工作,记录、解析梦境,有可能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信息。也许会觉得梦里的东西并不能当真,但我一直记得心理学博士林紫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也许梦中的情景是虚构的,但梦里的感受一定是真实的。
06.为自己找一个类似镜子的客体。
每个人最早都是通过父母这个“镜子”来看到并认识自己,但对一个缺爱的孩子,父母并不是一面好镜子,那么即使长大以后,你也要找一个能够陪着你、理解你、懂你的良师益友,帮助你完善自我认知。
有一句话说“30岁前的容貌是父母给的,30岁之后的容貌要靠自己。”其实不止容貌,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父母,童年时候有怎样的经历,自己都无法选择。但长大后,一定要以一个成人的身份去关照自己的内在小孩,不断地指引他、疗愈他、给他力量,从而做到悦纳自己,爱自己,过得自信而快乐。
一、缺乏爱的人长大后的4种表现。
二、自我疗愈的6种方法。
一、缺乏爱的内在小孩的4个特点:
01.有强烈的占有欲。
缺爱的人普遍有强烈的占有欲,尤其对食物或物品。
也许你身边就有嗜吃如命的朋友,对食物没有抵抗力,缺乏控制,哪怕吃到胃撑得不行还是停不下来,尤其是在面对失恋或者失业之类的打击时,更是首选通过吃东西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还有爱囤积物品,甚至到了收集癖储存癖的地步,或者有购物瘾,每次疯狂下单之后后悔得想剁手,可下次出去逛街或打开购物网站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买买买。还有的人在买东西时习惯于:东西的价钱可以不高,但数量一定要多。
02.内心空虚,很容易陷入都悲观无助中。
关于养育孩子,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养育孩子不是简单地把孩子养大,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逐渐感觉到声音、腔调、味道,进而慢慢地听得懂,看得懂养育者对他的态度和情感,而其中他最应该感受到的就是“我是被需要的,我是被尊重的,我是被爱的”。 这个过程就是心智化的过程,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情感的联结。
有了这种情感的联结和持续的关注,孩子才能够通过父母眼中自己的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同时获得以后对抗任何艰难环境时都可以用到的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
而从小缺爱的孩子,没有机会认识真实的自己,也缺乏和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会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不被爱的、没有能力的,对外界环境是没有办法产生影响和改变的,因此总是处于悲观无助中。
03.不善共情,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任何技能的发展都始于对亲近之人的模仿,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共情能力也同样是在和父母一次次友好的互动中产生的。充满关爱的目光、温柔的爱抚、鼓励的话语等等都可以让孩子确信自己是被爱着的,从而产生和他人交往的自信。
缺爱的孩子没有机会目睹并练习如何和他人友好的交往。由于缺乏亲近之人温和耐心的言传身教,他们往往也缺少生活的常识和经验,表现得缺乏情趣,不近人情,这导致在和他人交往时,很容易受挫,更加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04.病理性嫉妒。
缺乏爱的内在小孩很容易对他人产生过分的嫉妒,有时可能表现在嫉妒特定意象的人。
比如,家里重男轻女的女孩,嫉妒的对象可能是有兄弟意象的男人。
或者如果父母偏爱家里另一个孩子,那经常被忽视,不受父母待见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对和自己被偏爱爱的兄弟姐妹有同样特点的人表现出莫名的嫉妒。
另一些情形下,这种病理性嫉妒可能会泛化到所有人。
当然,同样是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表现也不完全一样,有些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快乐,而另一些可能沉浸在持久的痛苦之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善于觉察自己,能够用正确的方式疗愈自己。
二、《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提出了6条疗愈自己的建议:
01.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辨别身体信号。
有的人可能会有一些长期性的某种身体部位慢性疼痛,例如头疼,背疼,却查不出任何病因。这有可能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因为内在小孩的养成,源自出生后最早起的记忆,不具备语言能力的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就会压抑到潜意识中,变成身体的记忆。
此外,如焦虑、压力、负面情绪等也会在身体上有相应的反应,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从感知自己的身体开始增强觉察能力,就会对自己自动性化的反应模式、信念、思维模式等有更全面的了解。
02.不要过于现实。
有的人总是不快乐,是因为将注意力集中在现实之中。只在意金钱、地位、名利等,如经常和他人比较谁的房子更大,谁赚的钱更多,谁的社会地位更高等等。
而自我整合和疗愈需要的是和内在的自己对话,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这和外在的条件没有多大关系。
03.沉浸于某一种兴趣。
作者施琪嘉建议对某一门学科或领域感兴趣,特别是哲学,因为最有利于和自己的内在对话。
我觉得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达不到哲学那么高的境界,那么沉浸于某一项自己的兴趣中,也是很好的。
沉浸其中能带给人比物质的满足更大的幸福感。在生活中也不难发现,能潜心投入自己兴趣爱的人,往往更不容易衰老颓废。
04.练习冥想。
每天留点时间,找一个安静、舒适、不受打扰的地方,用自己最舒适的姿势坐下,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觉察当下脑海中生出的每一个念头。
实际上也就是在每天主动排除外界的干扰,关注自己的内心,挖掘潜意识中被隐藏压抑的情感。
05.注意潜意识传递的信息。
就像萨提亚冰山理论所揭示的那样,一个人行为意识层面的东西,只是冰山一角,更庞大的信息都存在潜意识中。那怎样才能察觉到潜意识的内容呢?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关注自己的身体、冥想、回忆过往的经历之外,就是关注自己的梦境。
睡着的时候,意识开始休息,潜意识才有可能出来工作,记录、解析梦境,有可能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信息。也许会觉得梦里的东西并不能当真,但我一直记得心理学博士林紫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也许梦中的情景是虚构的,但梦里的感受一定是真实的。
06.为自己找一个类似镜子的客体。
每个人最早都是通过父母这个“镜子”来看到并认识自己,但对一个缺爱的孩子,父母并不是一面好镜子,那么即使长大以后,你也要找一个能够陪着你、理解你、懂你的良师益友,帮助你完善自我认知。
有一句话说“30岁前的容貌是父母给的,30岁之后的容貌要靠自己。”其实不止容貌,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父母,童年时候有怎样的经历,自己都无法选择。但长大后,一定要以一个成人的身份去关照自己的内在小孩,不断地指引他、疗愈他、给他力量,从而做到悦纳自己,爱自己,过得自信而快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