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如何具体有效地实施“回顾?拓展”教学?通过策略学习启发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不同于基础训练的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 教学 方法 ,希望对你有帮助!
1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一、有效回顾
方法一:前置——引领单元整组教学
例1: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
这个方法能引领整个单元课文的教学,比按序教学得到更加好的效果。开篇就让学生感悟思念家乡的诗句,感受千古游子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和热爱。
给学生创设了浓浓的思乡氛围,让本组课文中显示出来的人文内涵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更主动体会文本的情感,继而啃透本组课文的文字,触摸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高度聚焦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等。学习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
即以训练学生的表情达意方法为目标,掌握交流平台中学生最终要达成的语文基本技能。
方法二:整合——发挥单元整体功能
例2: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
在单元整组具体的阅读教学、 日记 评析和习作教学中渗透人物描写方法,明确了“为什么教”后重点设计“教什么,怎么教”,经常温故知新,强化说明方法,在相同的时间里提高教学效率。
准确拿捏生活、方法、表达三者的关系,在具体鲜活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描写方法,是单元组的整体教学功能独放异彩,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方法三:回顾——展示运用活动成果
例3:六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
在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接触了一定的爱国报国的名人轶事、诗文 名言 歌曲,了解了祖国引以为傲的河山和建设新成就,日积月累中的爱国名言在学生心中早有所“悟”,让他们把历史、社会、生活、人生同名言建立链接,实现知识的重组和消化的过程。
教完本组课文再回到交流平台上,让文本情感和表达方法都走一个来回,以文本内涵为方向,加强工具性的训练力度。如五上“回顾·拓展一”、六下的“回顾·拓展二”都是在综合实践后,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方法四:重组——高效利用教材资源
例4: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四》中的 成语 故事 和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中的趣味语文
人教版实验教材以同一主题内容编排课文。“回顾·拓展”的内容安排也是如此。但是在个别单元,主题还不能明显的表现出来。另外,有些“回顾·拓展”的内容丰富,学生兴趣勃勃,交流学习一节课往往不够,而有些单元则时间有余。
这时便可抓住契机重新组合教材内容,就是打破单元教学顺序,把某个部分重新组合到另一个单元中去。也可利用课外的材料调整重组,尽量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 文章 或推荐经典作品。
方法五:丰厚——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实践
例5: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五》
其实,每一个文本都是 其它 文本的模板,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重新解构与内化的过程,回顾拓展一样也可以解构和内化。另外,结合本单元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可以对整个回顾拓展增加一些内容,有机渗透一些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几种基本查字法的特点、主要内容的概括训练等。
语文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些内在因素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因此,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只着眼于一册教材、一篇课文。真正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活动中提高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从宏观上把握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大语文”的教学。
二、巧妙拓展
说到巧妙拓展,我们需要认真的使用教材又能跳出课本,做好课堂训练还要注意课外拓展。
(1)课前拓展。自主预习课文是课前拓展的主要方法。预习课文不仅仅值要求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还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另外课文的相关知识也得略知一二,包括相关资料的查找,相关体裁和作品的收集,在书本上留下有关的问题。
在学生学习课本是便能散发出已储备的能量,激发学习课文的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尽可能对学生学习的范围拓宽。使学生原有 经验 与新知识之间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便尽快进入课文角色。
如在教课文《只拣 儿童 多处行》时,首先导出一首小诗后,再穿插对冰心老人的介绍,便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陌生感便消失殆尽。总言之,学生积极储备课文能量的过程就是走进语文世界的过程。
由此可见,课前拓展对上好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有备而来,有感而发,就会学的有劲、学的有效。
(2)课中拓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被课文的难点、疑点卡住时常发生,这时便应利用好拓展材料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到《画风》这一课时提出:什么是风?风有什么特点?风能画出来吗?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因为在对原有课文理解研读的基础上,又展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考,学生在这些拓展的材料解读时,就会自动地进行比较、整合,信息之间互相转化、相互弥补,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也能锻炼学生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3)课后拓展。“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学到《有的人》时,推荐学生阅读有关于鲁迅的文章。
学到古诗中并涉及到荷花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使课堂阅读转向课外、课后阅读,并及时地进行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世界和情感。课文只是是个范例,一个学习规范语言的范例。
学生掌握语文首先要将这些 范文 很好的消化,但学好这些范文只是学好语文的开始。所以,教师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控教材并以此例子,学习语言规律外,还要注意对学会学习教材的方法并能进行恰当迁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也会提升。
这样,可以最大幅度地去拓宽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像涟漪一样不断扩大。是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结合,燃起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热情,并不断充实 语文学习 的范围。
2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一、“回顾·拓展”教材的编排特点
“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但是六年级下册同上册相比,缺少了“展示台”栏目。
“交流平台”是对每一单元主题学习后的一个 总结 性的回顾,与导语呼应,为学生总结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提供平台;
“日积月累”的内容较丰富,安排了 名人名言 或是经典诗词句又或是 对联 、 歇后语 等;
“展示台”是关于学生语文实践性活动的总结和展示;
“趣味语文”与“成语故事”则是对 传统 文化 的积淀性学习,可谓是传统文化的拓展与延伸,更是 语文知识 的细化。
““回顾?拓展”作为单元拓展性综合学习,从内容上来说体现了时代特点与现代意识,体现了语文学科特有的弹性与开放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回顾?拓展”各版块的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总结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 反思 的学习习惯。
2.读背出色古诗词,立志、惜时、勤学等方面的 名言警句 ,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与积淀。
3.让学生在展示中相互得到知识、能力、方法等多方面的启迪和提高。
4.兼顾意义渗透和教学内容整合,让兴趣与方法有机融合,从积累走向运用。
三、教学的基本流程:
如何具体有效地实施“回顾?拓展”教学?通过策略学习启发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不同于基础训练的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发现、合作积累、探究运用中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提高语文知识素养 。
“回顾?拓展”单元既是联结知识与方法的纽带,又是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桥梁。能力的形成必须在随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在语言运用中内化、增长。
“回顾·拓展”应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乐园,通过策略研读启发我们要从趣学、活学上下工夫。“回顾?拓展”教学应努力体现:有趣的设计是前提,丰富的积累是基础,有效的发现是提升,有机的运用是目标。更是需要我们正确的把握、合理的使用教材;注重文化熏陶,加强语言训练;注重积累和运用的嫁接。
3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1、高要求预习,促进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关于这两部分内容的预习要求比较高,交流平台是列表格归纳整理学到的说明方法,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和课外书、习作中的例句。要求同学们在大一些的纸上绘制填写图表,补充说明方法。日积月累要求背诵,理解诗歌《四时之风》。
要求看似挺高,但是我们的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已经逐渐形成,对他们来说并不难,如果再向从前在课堂上领着一遍一遍地读背就没时间完成更高的训练了。所以要求高一点儿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关键。
检查预习发现大部分同学完成非常好,表格有4名同学没有单独画,只填写了书中表格。背诵有5名同学不熟练不过关,他们都利用课间及时弥补了漏洞。
2、“交流平台”真正的交流起来。
交流平台部分首先同学们各自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说明方法和找到的例句写到各自的板面上,然后全部围在教室四周板面前,自由交流的场就形成了,喜欢同一种说明方法的同学交流不同例句,不同的说明方法轮流展示,发现问题互相纠正,相互提问。
交流中发现几个问题:同学们仿写的例句有不准确的现象,有的同学区分不清举例子和作比较,引用说明与修辞里的引用混淆,打比方与比喻的关系不理解········这些真实暴露的问题为我提供了教的资源,以学定教就是这样实现的。
在20分钟的充分交流后同学们对说明方法了解得更深入了,清晰了,再一次整理预习时绘制的表格,纠正错误,补充出色例句,为写 说明文 习作奠定基础。虽然耗时较长,但学习过程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就足够肯定了。
3、“日积月累”创编的惊喜。
对于像日积月累这类内容的学习展示我们班同学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不需要我都说,今天展示过程依旧自然流程。而四个女生的集体仿写创编让大家眼前一亮,预习没有要求,纯粹是她们自主性行为,而且编写的内容非常好,不仅对四季自然的变化描写准确,还加入了人文特色,如秋天赏菊,冬日里过 春节 。
借着她们创编的热情我临时将默写的环节改为选一个季节创编四句话,还对押韵、韵脚的知识做了渗透。让原本普通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鲜活,同学们热情很高,虽然押韵不是很准确,但都体验了诗歌创作的快乐。
4小学语文回顾拓展的教学方法
一、尊重教材,活用教材教。
著名 教育 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回顾拓展”的日积月累的板块中,针对经典的名人名言,学生在学习积累之时,自己可以依照教材内容通过自己的 渠道 去进行搜集,增大积累的容量,丰富积累的内容。
同样,教师也可以相应地搜集,引领学生来积累学习。正如《语文课程标准》的教材选文建议中所说:“虽不是教材上的文章,只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只要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只要符合语文质美的特点,都可以拿来作为教材。”在增加了日积月累的量,学习的质也是不能忽视的。
也就是说在理解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学生去进行实践性的运用。
因而,为了提升日积月累教学的量与质,我认为可以把日积月累的内容穿插于单元阅读教学中去。比如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回顾拓展”中的日积月累,内容都是关于读书的重要性、方法、意义的名人名言。
而这一单元就是以读书为主题教学的,四篇课文也是阐述读书的重要性、方法、意义的。针对这一共同性,在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 爱好 阅读的习惯,拥有终身阅读的思想意识。”
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相应地把日积月累中的五个名句分别运用到阅读教学的导入或是总结拓展环节中去,从而获得教学的相得益彰。阅读教学可以升华学生对日积月累内容的理解,而日积月累的内容又可以反过来拓展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二、尊重教材,开发教材。
《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上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十全十美的圣经,教学不应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也就是告诉我们教师“用教材”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应把教材看做一个可参照的蓝本,是在此基础上的开发与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执行与传递。
而“回顾拓展”的综合性学习,教师更应拥有这一教学理念,否则教学会流于形式。如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回顾拓展”教学的第三大板块:展示台。文本资源是一幅组图,画的是四个学生在一起讨论开展读书活动、一张阅读记录卡、班级的图书角。
在我观摩的一节公开课案例中,教师在处理这一板块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填写阅读记录卡,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在几个学生上台读读自己的阅读记录卡的内容后,这一板块的教学就结束了。
针对教师这种处理教材的态度是很让人担忧的。首先,从编者安排文本这一幅组图的目的来看,就是让学生在这一单元以“读书”为主题的课文学习之后,在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的基础上的一个实践性的运用,从而达到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和课外阅读习惯的目的。
其次,从文本的内容分析来看,这是一个有整体、有小组、有个人的三种开展读书活动的方式。教师仅限于其中个人读书方法的引导,是不够全面的,忽视了文本对学生开展多样性的读书活动的教育。因此,教师给予学生的多少,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开发的多少,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科学地开发教材,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引导。
三、尊重教材,拓展教材。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师能给予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教师在这有限的40分钟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 学习方法 ,那给予学生的将是无限的。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会运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再学习,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在“回顾拓展”的趣味语文和成语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点带面,落实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从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去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在拓展教材的基础上也实现了课堂的外延性。
总之,关于“回顾拓展”这一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我们的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去创新地使用教材,将“回顾拓展”的教学进行得扎扎实实,实现语文向生活实践运用的功能。
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多年实践,回眸对“回顾拓展”的教学,发现如下不足与困惑:
1、注重文化熏陶,语文训练不足。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文字和语言”离不开必要的训练。人教版的“回顾拓展”没有专题安排字词句短篇有序训练,提倡“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刻意追求”和“没有追求”应该是两回事。
编者意图想让教师成为教材的主人,借助已有的“回顾拓展”,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有机渗透必要的查字典训练、标点符号训练、主要意思概括训练等。事实上很少老师有这样的意识、精力和能力。
“句式训练”“分段”“概括主要内容”等训练点放在何处?何时进行?进行到什么程度?让一线老师都来思考编者该做的事情,往往比较被动。教学中发现学生“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句子 表达啰嗦”“句子转换较差”“查字典能力较差”等现象比较严重。
这和“回顾拓展”除了交流平台外没有明显的训练点,日积月累、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仍以感悟体验积累为主有关。
2、积累和运用缺乏嫁接桥梁。
吕叔湘、叶圣陶等教学专家认为,语言运用、语感形成大致要经历“接触、感受——理解、体验——熟记、背诵、积累——同经验多次迁移——逐渐积极内化——运用自如”几个阶段。如果仅仅做到“熟读成诵或死记硬背”,很多语言都会成为“消极语言”。
但是教材只编写了经典语言材料,并没有编写迁移运用的训练环节。而一线老师很多仅停留在“用教材、教教材”老路上,(这也是新课改最大的问题,老师跟不上理念和操作),不能“用教材教”,没有架起积累和运用的桥梁,让学生背下的语言有些成为“消极语言”,不能充分运用。
如果在教材中就呈现出“运用迁移”的训练环节,让一线老师直接操作,可能效果会好点。解读“回顾拓展”,想到一句歌词——“站在天平的两端”,一端站着文本情感,一端站着语文训练,思索平衡的支点该在哪儿?
3、研讨荒芜 ,缺乏引导。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中观摩课评比课常见课型不少,唯独不曾见过“回顾拓展”课。不要说各种各样级别公开课,就是校本教研中也是空白。翻阅各种各样的教学杂志,此类文章也是凤毛麟角。
上网百度搜索一下,除了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教学设计”必须涉及各册的“回顾拓展”设计外,相关论文论著几乎为零。理论阐释的荒芜和实践研讨的缺失必然会让更多人摸着石头过河。问题是很多人不愿意过河中摸着石头,不愿意或没意识摸出点规律来,那么课堂中难免问题多多,尤其是农村学校。
4、教师不求甚解 ,认识错位。
“回顾拓展”中很多内容是传承出色传统民族文化。有些语文老师本身没有文化味,对有些经典名句、成语故事、经典诗词等尚且一知半解。这本正常,教师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文化。
但是如果没有精心备课,随意翻翻教参,不求甚解,那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体验感悟。老师不研究、传承出色传统文化,没有以一种热情感染学生,就很难激发学生内心“喜欢”的情感,把教材最大的亮点——文本情感没有运用充分。
其次,老师没有树立“回顾拓展”的“训练意识”,没有有机渗透“语文知识”,没有很强意识组织字词句段篇相关训练,没有架起表达、运用经典语句的桥梁,课堂上就读读 说说 ,抄抄背背,教学双方都比较随意。
5、学生“双基”弱化 ,“厚积不发” 。
“一切为了学生”,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怎样呢?成果是有的,学生语言积累比较丰富鲜活,假大空现象大大减少,创新能力较好。但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如能说会道却缺少要点和逻辑,查字典能力较差,标点符号使用较差,个别出现逗号到底。
作文 时错别字很多,同音字写错率很高,个别同学句子表达不清。另外背诵了大量的经典名句,到复习时很多句子会遗忘,能活用的句子并不多,有些句子在多次提醒后方能不大流畅不大准确背出,能活用的,做到厚积薄发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