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礼的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说礼的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礼的作文1
俗话说得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虚礼貌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社会风貌的实际反映,对一个人来说,它反映着这个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文化教育程度。
正如《孔融让梨》,他把最小的梨留给了自己,把最大的让给他的哥哥吃,他这种品质是多么的崇高啊!又如《杨时程门立雪》一文,写出了杨时懂礼貌的事迹。他有一道题不会做,想去请教老师,可是老师正在睡午觉,同学几次想去叫醒老师,可都被他拦住了,他说:“老师一定累了,我们要是把他吵醒,那太对不起他了,也太不懂礼貌了。你连这么点都受不了,又怎么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于是,他们就在门外等。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在学校里,难免回跟同学发生争吵、争斗。有一次,小明刚要做作业,就发现笔写不出来了,于是,他就用力地甩,可是,一不小心,把笔里的墨水甩到了前面同学的衣服上。小明想:“哎,如果被他发现了,告诉老师怎么办呀?”正想到这里,他突然看见胸前飘动的红领巾。“对,我是少先队员,有错误就要改正。”于是,他走到前面同学的身边说:“小红,对不起,刚才我不小心把笔墨水甩在你身上了,请你原谅我。”“没关系,回家洗一下就没事了。”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不已。于是,他们俩都笑了。只要宽容待人,一切矛盾都会随风飘去。
从中,我体会到了我们要懂礼貌,对父母要恭敬孝顺,对老师尊敬爱戴,对兄弟谦让友爱,对朋友热情诚恳,无论在学校或家中,都应该讲礼仪,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的美德发扬光大。
说礼的作文2
生活在一个以文明著称的时代,“礼”必不可少。上到三岁儿童,下到花甲老人,人人以礼对人。
那么有人便发问了,这个“礼”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这个“礼”不只是见人一句“你好”分别一句“再见”,“你好”不简简单单一句话语,一个与人搭讪的词语,而是对人的问候,对人的关心。那么这个“礼”到底是什么呢。
现在的人都是把文明把礼貌挂在嘴边,但是真正的“礼”是要铭记于心的,是要从内而外散发的。对待人或物都要以“礼”对人,与人初次见面时,要打招呼,要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样你才会有机会以“礼”对人,若是朋友则更应该以“礼”对人,所谓“朋友”就是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而不是虚心假意。面对朋友要向对待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手足一样。朋友有难要将心比心,因为谁也不能确定自己永远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对待同事,要向对待自己的上司一样,因为谁也不能确定自己的同事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是自己的新上司。对待动物,要向对待自己一样,因为谁也不能确定自己落魄时动物会陪伴在你身边。所以对待任何事物都要用心,都要以“礼”对人。
说礼的作文3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我们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所以我们要有礼貌,使每个人都是“礼”的象征。
在“礼”两个方面的属性中,等级制度为“礼”的本质。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伦理道德方面的属性则为等级制度的外在显现。封建礼数实际上是通过向人们灌注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把这些外在于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变为人的内在需求,去束缚人们的思想,限制人们的行为,把人们变为统治阶梯的忠实奴仆,以达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封建礼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不二法门。自从民国以来,中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
可是有些人却没有这个“礼”。最近电视上总是报导一些“碰瓷”事件。那些人之所以“碰瓷”,就是想要得到更多的钱。还有一些老人被撞倒了,有些路人出自好心给老人扶起来,却被老人诬陷是ta撞倒的,他们没有礼,反而更有理。从小,老人在我的心目中都很善良,慈祥和蔼。可他们却不是我心目中的那样。还有报导一些人出去旅游,总爱在一些文物上或者墙上乱涂乱画,不但不礼貌,还会被人们藐视。在公交车上,一些人看到老人,孕妇或者残疾人都会给他们让座,而另一些人却无动于衷。有的老人觉得年经人工作辛苦,还会给年轻人让座。前几个月电视报导在一辆公交车上,一个女孩没有给老人让座,竟然出手打那个女孩。
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了“礼”,可我想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
说礼的作文4
古人云: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其实这句话正说明了礼的重要性,告诫后人无论在怎样的境况下都要以礼待人,切不可做事失礼。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社交礼仪,还是家庭礼仪,都可谓是做的一丝不苟。国人们将“礼”发挥的淋漓尽致,深得外族的赞扬。“礼”看似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名词,其实里面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我们的生活也早已和礼融为了一体。可礼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
在学无止境的宋代学者杨时眼里“礼”是尊重。那日,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但当他们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而程颐又正在睡午觉,于是杨,游二人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杨时的等待,即尊重了程颐,也体现出自己的知敬懂礼。由此可见,“懂礼”是多么的重要。就如《礼记》中所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我们要真正从心里懂得自我谦卑和尊敬他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礼”是相互的。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来中国给乾隆皇帝祝寿。但在觐见时如何行礼这个问题上却发生了争论。中方坚持一定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而英方却不同意,说只有对上帝才能下跪。在争论了一个多月后,双方各退一步最后达成共识———决定屈一膝觐见乾隆皇帝。每个国家的礼仪都是不同的!如果双方互不谦让,执意要用自己国家的礼仪来衡量别人对自己是否尊重,这样就难免产生误解。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但若双方都各退一步,以礼相待,就能化干戈为玉帛。
时光的年轮把我们带到了21世纪。如今,我们共同生活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文明礼貌地处事待人,是我们每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作为祖国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一定要讲文明懂礼貌。向外族展示出一个优雅的中国。
说礼的作文5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故礼也,立也。
——题记
歌德曾经说过:“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孟子也曾告诫后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礼”,自古以来就是炎黄子孙所追求的道德规范。人无礼,无以立。
那么什么是礼?礼是原则,是尊重,是遵守,是适度,是自律……礼是彬彬有礼。“礼”作为儒家思想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人们做到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如何做到礼呢?
礼也,尊重也
要想有礼,首先便要做到尊重。尊重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的利益,而且又要保持自尊。同时,尊重他人会使你得到他人的尊重,使自身的价值得以提高,这对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更是“礼”的彰显。一次让步,一个微笑,就是尊重,就是礼。学会尊重,便有礼。故礼也,首先便是尊重也。
礼也,遵守也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遵守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遵守规则,遵守制度,遵守交通,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责任。如今,马路上闯红灯,翻越护栏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便不是遵守,也不是礼的行为。在学校,有些学生吸烟打架迟到顶撞老师,这也不是遵守校规遵守班规,更不是礼的行为。所以,要想做到礼,我们必须遵守所有的规则与制度,真诚友善。故礼也,遵守也。
礼也,适度也
适度,也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一定要适度,把握好分寸。对人礼貌,谦和,落落大方,不卑不亢,适度的交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素养,会使他人感受到你的礼貌与尊重。故礼也,适度也。
礼也,自律也
什么是自律?在我看来,自律就是懂得控制自己,检查自己,使自己以一个完美的姿态展现在他人面前,与他人交流交往,这便是自律。一个懂得自律的人,必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必定是一个有礼守礼的人。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也是一种自律,能让人进步的自律,是礼的基本要求。故礼也,自律也。
礼也,尊重也、遵守也、适度也、自律也……礼,更是立也。就像玛.沃.蒙塔古说的:“讲礼貌不会失去什么,却能得到一切。”一个有礼的人,必定会成大气,让人佩服,能在社会上稳稳地立足。这便是礼的重要作用。
不学礼,无以立。同学们,让我们学会礼,用礼来开辟我们漫漫人生的辉煌大道!
说“礼”,说人生。
说礼的作文6
子曰:人无礼,无以立。我国是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度,富有优良的文明礼貌传统,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被誉为“礼仪之邦”。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
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说到礼仪就不得不提一下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东汉的孔融让梨,到宋代的程门立雪,再到近代老毛给老人敬酒。这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体现着中国的礼仪传统。
可是在当今社会中有些人却把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精华遗弃了。
前几天在《青年文摘》上看到了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说的一段话,讲的是被中国年轻人交流的方式“吓三跳”。“参加世界语言大会,一出车站,几个苏州大学志愿者便吓我三跳:你们是来这儿开会的吗?吓我一跳;你叫什么,自己在这儿找,吓我二跳;在这儿等吧,还有两个呢,吓我三跳。”他说这种现象不怪孩子们,是怪大人,怪家庭,怪学校。汉语之美也在于谦词敬语以表彬彬有礼。这虽说是讲的缺少汉语之美,但也同样反应了现代人礼仪缺失。
这种变化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长久积累下来的,一代人不注意传给了下一代人,慢慢累积,最后酿成这样的后果。所以要改变现状,使中华民族再次成为全球公认的“礼仪之邦”就要从现在做起,从我们这一代做起。
说礼的作文7
礼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社会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现在,礼仪是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人们互相尊重的意愿,就是与人交往中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的外在表面现象的规范,包括语言、仪容、仪态、风度等等。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沟通的技巧。然而在生活中,礼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或许有很多人想做一个正人君子,可是当他们情绪激动的时候,却忘记掉了礼仪,变得粗野。
尊老爱幼,是我吗时常挂在嘴边的词,可是,却仍有人无视它们,欺负弱小,谁都得不到他的尊重,然而他他们那无理的行为也使他们也渐渐失去了他人心中的尊敬。有些老人,也倚老卖老,仗着自己是老人,理应得到他人尊重,到处教育年轻人,什么事都是他人的错,与他无关。
然而对于这种人,我们不能以强制强,对他们也无理,这样,整个社会或许就乱了,人与人之间也没有了礼仪。对于这些人,见面时不能失礼,但是,我们可以尽量远离他们,减少争吵,是整个社会更加和谐,互相之间没必要为了一点小利而大打出手,我们可以和谈这样也可以使社会少一分吵闹,多一分安宁。
或许当我们不再以冷漠对人,脸上少一分霸道多一分笑容,对他人少一分不屑多一分热情,对弱小者少一分鄙夷多一分帮助,这时,我们也许面对的不再是侮辱和欺骗,而是诚信与尊重。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创建文明社会,从我做起。
说礼的作文8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礼议之邦,礼仪也有许多。
可是五千产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看:
地铁上,一个年轻人,拿着大屏手机,抖着二郎腿,分贝十分高地写别人打电话,。身边的人眉毛眼睛都快团成一团。可那个年轻人一点也点没有停下来或者降低分贝的意思。口中一句句不文明的话从他的嘴里争先恐后地跑出来,。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可是没有一个人为老人让座。
景区里:
满墙的"xxx到此一游"文物被糟蹋的面目全非。更有些人把垃圾满地乱丢。甚至有人把之"遗"留在景点。在景区的外国人会怎么想我们?
难道这就是我们的礼仪吗?当然不是!那只是少数。
那个地铁上有人把老人扶到了座位上。司机对那个年轻人发出了警告。
景区有人把恶行公于众让人们引以为戒
我们一定可以把这些"个别"给去掉,但首先,我们也一定要有"礼"提醒他人不让上述事件发生。让我们延续中华文明。
说礼的作文9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懂礼知礼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体现的是作为中国人所有美好道德品质的精神核心。作为炎黄子孙,“礼”不但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必备品质。
那么究竟什么是“礼”呢?有人说小孩子懂礼貌是礼;也有人说,文明出行,遵守公德是礼;还有人说,君子的谦让友善,尊重他人是礼。而我要说,“礼”的意蕴深刻,内容广博,它不仅是修养的体现,还是文明的标杆,是所有美好素质的载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的是礼;言谈有方,举止有度,说的是礼;尊老爱幼,谦和友善,说的均是礼。
由此可知,“礼”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礼”代表的是讲礼貌。这是言谈上的“礼”。早在孩童牙牙学语时,父母便教导我们要懂礼貌。见到长辈要问好,与人告别说“再见”,受到帮助要说“谢谢”,做错事情要说“对不起!”这些耳熟能详的礼貌用语,便是礼的最初“启蒙”。
第二种境界,“礼”意味着讲文明。这是举止上的“礼”。随手捡起一片垃圾,投入垃圾筒,这是爱护环境的礼。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和孕妇让座,这是尊老爱幼的'礼。公共场合保持肃静,不在非吸烟场所抽烟,是遵守公德的礼。文明之礼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或许是一个微笑,或许是一个手势,或许是一个弯腰,或许是一个起身,在这些普普通通的行为中,文明之花已悄然绽放,“礼”已经在人们心中默默传递。
第三种境界,“礼”的意蕴升华为君子之心。何为君子之心,是谦逊有礼,是互相礼让,是尊重他人,是平等之心,这些都是君子的美好品质,同时也是礼的深刻内涵。对待他人的无心之过,一句“没关系”是礼让;面对他人的赞美,一笑而过是谦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是尊重;不强人所难,将心比心,是理解;不歧视弱者,保持公正理智,是平等。一个人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礼”方可称之为“君子”。
这就是我心中的“礼”,不仅仅是言谈举止上的“礼”,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君子之心。
愿“礼”的教育代代相传,愿“礼”的传承生生不息,愿天下人人皆懂“礼”之深刻意蕴,愿人人都保有一颗君子之心。
说礼的作文10
孔子一生都在梦想恢复周朝的礼制,认为周朝的礼制能够使各安其位,井然有序,社会安定。“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了夏商两朝,真是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朝的制度。在论语里,他由始至终强调“礼”的重要性,对于不合乎礼的人和事进行了辛辣的批驳与讽刺,有的则避而远之。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孔子所说的“礼”仅仅理解为礼节、礼貌、礼仪等。孔子所说的“礼”,是一系列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是整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它规定了许多细节,有的甚至是繁文缛节,用今天的眼光看起来近似“迂腐”。但是,“礼”是用来维护秩序的,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若是大家都依礼行事,那么,整个社会、家庭的秩序就会井然安泰;否则,则会杂乱无章,老实人、善良人受欺负;小人、坏人大行其道、为非作歹,那也就人不成人,家不成家,国不成国了。
因此,我们有必要稍稍看一看孔夫子所强调的“礼”都在那些方面,或者说,他为什么总是强调要遵守礼制。
孔子对于“礼”的重视,可以从他与颜渊的对话中管窥一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把“礼”上升到极高的程度,说克制自己,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德,而“仁德”是孔子心目中最高的标准。并强调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告诫大家一切言行都要遵守礼,符合礼。
首先,“礼”是立身处世的基础,是做人的根基。俗话说的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孔子曾教导自己的儿子孔鲤要好好学礼。他问:“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有一天,孔子看见儿子孔鲤从院子里走过,就问他:你学过礼仪了么?儿子回答说还没有。孔子就说:不学好礼仪,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现在的人不懂得必要的礼仪,也是到处碰壁,举步维艰。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献知识,又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诗歌让我振奋,礼法使我立身,音乐陶冶使我修身养性,成就高尚人格。
孔子这样说,并且这样做。论语里,记述了许多有关孔子依照礼行事的细节,即便在病中,也不违背礼制。如“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待食于君,君祭,先饭。”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品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要煮熟敬奉祖先;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豢养着;赔国君进食,国君饭前祭祀神灵,孔子先吃饭,替国君品尝。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国君去看望生病的孔子。孔子朝东躺着,把礼服盖在身上,配上束腰的大带。即便在病种行动不便,不能起床,也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礼。
“入太庙,每事问”。进入太庙,对每件事都像别人请教。当有人怀疑孔子不懂得礼仪时,子路回答说,老师的行为就是礼啊。
还有“寝不尸,居不容”:孔子睡觉时不像死尸那样挺直这,家居时也不像接待客人那样端坐着;还有:“食不言,寝不语”,等等。
孔子自己践行礼制,同时也提倡大家要学礼,并且把是否懂得礼仪作为选人用人的一个标准。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说,先学习礼乐,然后做官的,是庶民百姓;先当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是世袭的贵族子弟。要是我选用人,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其次,礼是一个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一个时时、处处、事事都彬彬有礼的人,会给人美好的感觉,使人愿意与之合作共事;否则,则会让人生厌。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行事的根本,依照礼节来实行它,用谦逊来表达它,凭借诚信来完成它。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缺乏仁爱之心,礼仪对他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如果缺乏仁爱之心,音乐对他有什么意义呢?
再次,礼是用来处理政务,治理国家和上下级之间和睦相处的前提。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定公问君臣之间相处如何做才好。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回答说:君主依照礼使用臣下,臣子尽忠奉事君主。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说,居于上位的不能宽宏大量,礼仪活动不能恭敬严肃,参加丧礼不悲痛哀戚,这样的情形我哪里能看得下去呢?因此,礼是须臾不能离的。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说,如果能够用礼仪谦让来治理国家的话,那还会有什么困难呢!要是不能够用礼仪谦让来治理国家,那礼又有什么意义呢?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孔子说,在上位的人依礼行事,老百姓就容易使唤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合为可贵。先王治国之道的好处正是在这里。小事大事都按这个原则去做。但也有不能这样做的情况。只知道要均衡而一味地求和合,不依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尊礼重礼的结果是使人的言行规范,社会和谐稳定。那么,不遵守礼的后果是什么呢?换言之,不重视礼的结果会怎么样?孔子用一段话给予了明确的阐述。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耐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他说,恭敬而不循礼就会劳苦,谨慎而不循礼就会懦弱,勇敢而不循礼就会作乱,直率而不循礼就会尖刻伤人。因此,大家都要重视礼,依礼为人处事。
最后,礼要讲究实效,而不能为了“礼”而“礼”,要注重内容,而不是只看重形式。否则,就不是真正地循礼行事为人。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问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说,这个问题的意义重大呀!对于礼仪,与其奢侈浪费,不如朴素节俭;对于丧事,与其礼仪周到,不如真心哀戚。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仅仅是供玉献帛吗?乐呀,乐呀,难道仅仅是鸣钟击鼓吗?”
但有的时候,礼的形式又是很重要的,必须坚持。譬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子贡(端木赐)想要免去每月初一祭告祖庙用的一只羊,因为每次祭告都要杀一只羊,子贡觉得有点可惜。孔子说:端木赐呀!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珍惜那种礼呀。
因此,要重视礼的实质,而不仅仅是礼的表象。有些形式可以省略,有些形式则是必须的。但最好是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相得益彰,即便在今天,这样做的人和事不也是最让人尊敬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