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的起源是什么?
国字的起源:最早的国字应该是商代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创造更多的是因为祭祀,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于天神的敬畏是很强烈的,对于一些天灾很难理解,就认为是天神的意思,所以当时的社会,祭司的职位就非常的高,那么他们就会把一些祭司的时间和内容写在龟壳上,龟壳也是用来占卜的道具。
演变是:国(拼音:guó),始见于商代。“国”的初文是“或”,也是“域”的古字。字本义是“邦国”“封邑”。字的构形,有土地(“一”),有保卫城池土地的武力的“戈”。“囗”的四方都有一横,这四横可能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
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到了周代晚期的金文,“或”因借用为或然之“或”及疑惑之“或”,外面加了个“囗(wéi)”,表示疆土地域的范围,读guó。秦代的小篆继承了晚周金文的形体。便把“国”变成定型的方块字了。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下】【囗部】古惑切(guó)
邦也。从囗从或。
说文解字注
【卷六下】【囗部】
邦也。
注:邑部曰:邦,国也。按邦国互训,浑言之也。《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析言之也。
从囗,从或。
注:戈部曰:或,邦也。古或国同用,邦封同用。古惑切。一部。
康熙字典
【丑集上】【囗部】 国 ·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8
古文:囗、囶、圀、𢧌、䆐
《唐韵》:古或切。《集韵》:骨或切,并觥入声。《说文》:邦也。《周礼·夏官·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
又《冬官·考工记》:匠人营国,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礼·王制》:五国以为属,十国以为连,二十国以为卒,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孟子》:大国,地方百里,次国,地方七十里,小国,地方五十里。
又《周礼·地官·掌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注:山国多山者,土国平地也,泽国多水者。
又灭人之国曰胜国。《左传》注:胜国者,绝其社稷,有其土地也。
又九州之外曰外国。亦曰绝国。《后汉·班超传》:君侯在外国三十馀年。又:远处绝国。
又两国相距曰敌国。《孟子》:敌国不相征也。
又外国来附者曰属国。李陵《答蘇武书》:闻子之归位,不过典属国。注:典,掌也。卽掌属国之事者。
又城郭国,行国。宋程大昌《备北边对》:汉西域诸国,有城郭国,有行国。城郭国,筑城为守者,行国不立城,以马上为国也。
又姓。《姓苑》:太公之后。齐有国氏,世为上卿,宋有国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