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如何发布作战指令?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铜钟挂在枝干上。
明代步兵结阵作战以金鼔旗帜为手段进行指挥。
俗话说,人一过万,无边无际。在古代战场上,还没有近现代的通信仪器、电话、无线电等技术,指挥大兵团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毕竟战场上人声马吠,干扰因素太多,而且古代步兵方阵又宽又厚,如果只靠基层军官喊叫来发布作战指令,除了前面小部分人,大部分士兵是听不到的,这种情况下指挥作战想当于妄谈。但是有办法,虽然士兵听人声受到很多干扰,但眼睛看得见,还有比人声音量更大的乐器,于是,中国古代慢慢发展出了以旗帜、乐器和塘骑为主要手段的指挥体系。
正如前段所说,基层军官人声有限,不可能让所有士兵都听得到,所以古代军中规定士兵在前进时耳朵只听金鼓,金不是铜锣,而是铜钲,一种长得很像铜钟的乐器;眼睛只需要看着本部高挑旗帜,夜晚则看双灯。各部各队按照级别旗帜样式和颜色也不一样,所以按编制从小到大,士兵只需要看自己所在队伍的旗帜,军官则看上级旗帜指挥,比如士兵看队长的旗帜,队长看把总的旗帜,把总看中军的旗帜。在指挥时,士兵看到旗帜扬起并不断点动,就是在催促士兵们尽快收拾东西拔营出战或行军,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不能听口头指令,主要是为了防止假传军令或者扰乱军心,只能看中军旗帜听金鼓声音,其他的一概不管。等到出营列队完毕之后,继续看前面旗帜,旗帜向前点头,就是前进;向左点头,就是左转;向右点头,便是右转;转一圈而向后点头,就是要士兵们后退。而在行军过程中,如果听到一声号炮响,那就是警告有突发事件发生,让全军立定停止,然后观看部队旗帜情况做出部署。除了旗帜之外还有金鼓,就是人们常说的擂鼓进军、鸣金收兵,军队到达战场之后与敌人对战,听到中军擂鼓,那就跟着军官旗帜向前冲杀;听到鸣金,那就收拢队伍有序撤回。主要目的就是把军队固化成一个整体,再把这个整体固化成一个人,主将是脑袋,步兵是手臂,骑兵是双腿。所以明代军队中还有一个歌诀,歌词为“共作一个眼,共作一个耳,共作一个心,何贼不可杀?何功不可立?”
铜钲
而主将对各部队的指挥主要用五方五色旗,所谓五方五色旗就是前后左右中五个方向配上相应的红黑青白黄五个颜色组成的五面旗帜。因为明代主要与蒙古作战,明军虽然在九边各地都部署了大量守军,但由于防线过于漫长导致兵力严重分散,蒙古部落很容易在任何一点对明军产生兵力优势,所以往往明军是被包围的那一个。为了应对这一状况,明军很多时候会把部队分成五个部分摆出四面向敌的空心阵,即前后左右四面营兵和主将所在的中军大营。为了避免有士兵客场作战或者没有参照物无法辨别东南西北方向,所以旗帜用前后左右代替。因为军中刀牌手左手持牌右手持刀、长杆兵(长枪、狼筅镗钯等)左手握前杆右手握后杆、鸟铳手左手持铳右手引火,所以分辨左右要更容易的多。五方五色旗里前方旗配红色、后方旗配黑色、左方旗配青色、右方旗配白色、中方旗配黄色。在作战时,主将令人将五色五方旗全部升起,各部就要按照战前指令位置摆好阵型,四面外向对敌。然后主将根据战局发展发布命令,比如其他旗帜落下,只举红旗,那就是要前部营兵准备听取号令指挥变动、举黑旗是要后部营兵准备、举青旗是要左部营兵准备、举白旗是要右部营兵准备、举黄旗是要中军本部准备、五旗同举是要全军准备变动。就这样,各部主官需要时刻留意中军旗帜,根据中军五色旗点动的方向再指挥本部士兵前进。当然,如果是超过数万人乃至于十万人以上的大兵团作战,五方五色旗也成了次等一级,主将就只能依靠塘骑来保持对各部将领的联系和指挥了,并在大方向上给与命令。
明代步兵结阵作战以金鼔旗帜为手段进行指挥。
俗话说,人一过万,无边无际。在古代战场上,还没有近现代的通信仪器、电话、无线电等技术,指挥大兵团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毕竟战场上人声马吠,干扰因素太多,而且古代步兵方阵又宽又厚,如果只靠基层军官喊叫来发布作战指令,除了前面小部分人,大部分士兵是听不到的,这种情况下指挥作战想当于妄谈。但是有办法,虽然士兵听人声受到很多干扰,但眼睛看得见,还有比人声音量更大的乐器,于是,中国古代慢慢发展出了以旗帜、乐器和塘骑为主要手段的指挥体系。
正如前段所说,基层军官人声有限,不可能让所有士兵都听得到,所以古代军中规定士兵在前进时耳朵只听金鼓,金不是铜锣,而是铜钲,一种长得很像铜钟的乐器;眼睛只需要看着本部高挑旗帜,夜晚则看双灯。各部各队按照级别旗帜样式和颜色也不一样,所以按编制从小到大,士兵只需要看自己所在队伍的旗帜,军官则看上级旗帜指挥,比如士兵看队长的旗帜,队长看把总的旗帜,把总看中军的旗帜。在指挥时,士兵看到旗帜扬起并不断点动,就是在催促士兵们尽快收拾东西拔营出战或行军,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不能听口头指令,主要是为了防止假传军令或者扰乱军心,只能看中军旗帜听金鼓声音,其他的一概不管。等到出营列队完毕之后,继续看前面旗帜,旗帜向前点头,就是前进;向左点头,就是左转;向右点头,便是右转;转一圈而向后点头,就是要士兵们后退。而在行军过程中,如果听到一声号炮响,那就是警告有突发事件发生,让全军立定停止,然后观看部队旗帜情况做出部署。除了旗帜之外还有金鼓,就是人们常说的擂鼓进军、鸣金收兵,军队到达战场之后与敌人对战,听到中军擂鼓,那就跟着军官旗帜向前冲杀;听到鸣金,那就收拢队伍有序撤回。主要目的就是把军队固化成一个整体,再把这个整体固化成一个人,主将是脑袋,步兵是手臂,骑兵是双腿。所以明代军队中还有一个歌诀,歌词为“共作一个眼,共作一个耳,共作一个心,何贼不可杀?何功不可立?”
铜钲
而主将对各部队的指挥主要用五方五色旗,所谓五方五色旗就是前后左右中五个方向配上相应的红黑青白黄五个颜色组成的五面旗帜。因为明代主要与蒙古作战,明军虽然在九边各地都部署了大量守军,但由于防线过于漫长导致兵力严重分散,蒙古部落很容易在任何一点对明军产生兵力优势,所以往往明军是被包围的那一个。为了应对这一状况,明军很多时候会把部队分成五个部分摆出四面向敌的空心阵,即前后左右四面营兵和主将所在的中军大营。为了避免有士兵客场作战或者没有参照物无法辨别东南西北方向,所以旗帜用前后左右代替。因为军中刀牌手左手持牌右手持刀、长杆兵(长枪、狼筅镗钯等)左手握前杆右手握后杆、鸟铳手左手持铳右手引火,所以分辨左右要更容易的多。五方五色旗里前方旗配红色、后方旗配黑色、左方旗配青色、右方旗配白色、中方旗配黄色。在作战时,主将令人将五色五方旗全部升起,各部就要按照战前指令位置摆好阵型,四面外向对敌。然后主将根据战局发展发布命令,比如其他旗帜落下,只举红旗,那就是要前部营兵准备听取号令指挥变动、举黑旗是要后部营兵准备、举青旗是要左部营兵准备、举白旗是要右部营兵准备、举黄旗是要中军本部准备、五旗同举是要全军准备变动。就这样,各部主官需要时刻留意中军旗帜,根据中军五色旗点动的方向再指挥本部士兵前进。当然,如果是超过数万人乃至于十万人以上的大兵团作战,五方五色旗也成了次等一级,主将就只能依靠塘骑来保持对各部将领的联系和指挥了,并在大方向上给与命令。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