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问题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冰河时期,是指极地冰幅盖大陆的时期。 过去地球的气候曾经变得非常冷,两极和山上的冰覆盖了大片陆地,称为冰河时期,时间可延续超过一百万年。冰河时期由若干次冰河作用组成,每次都使得冰盖前进或后退。一万八千年以前左右就发生过一次冰河作用。 距今约二万年前,地球表面约三分一地方被冰块覆盖,可被称为冰河时代。直至距今约一万年,地球表面开始暖化,于是大部分冰块开始融解,只余下少部份覆盖山谷、河流和高山,露出了湖泊和谷地,从而让石块和泥土外露,开始出现现在的地形和气候。现今所见的冰川,就是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 为何地球出现冰河时代?相信科学家亦未有确定的答案,也不知为何冰块覆盖地球二万五千年后突然融解。科学家只知道,地球表面这类型变冷和变暖的现象十分缓慢,缓慢得人们未注意得到所发生的变化。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结构 →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成三个层圈﹕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 地壳表层的一层固体硬壳,由各种岩石组成。 地壳的下限是莫霍面,这亦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 地壳的厚度在地球各处差别很大。大陆地壳较厚,特别是高山地区。大洋地壳较薄。 地壳又可分为两层:大陆地壳(硅铝层)、大洋地壳(硅镁层) 大陆地壳(硅铝层):地壳上层,主要成分为硅(73%)、铝(13%)。在高山地区,最厚可达60-70公里。在平原地区,厚度约30-40公里。大陆地壳在地球外围断续分布,形成一层不连贯的外壳。密度较低,约2.7克/立方厘米。 大洋地壳(硅镁层)﹕地壳下层,主要成分为硅(49%)、铁和镁(18%)、铝(16%)。左地球外围连续分布,在陆地和海底下都存在,形成一层连贯的外层。厚度较薄、约5-10公里。密度较高,约2.9克/立方厘米。 地幔 由莫霍面到古登堡面以上的层圈。深度为地下33公里至2898公里。 地幔可以分为上、下两层: 上地幔 又名软流圈,因为放射性物质大量集中,蜕变生热,形成局部呈熔融状态的物质。 软流圈的物质可以缓慢地移动和对流,令其上层覆盖的固体岩石产生活动,形成地壳移动。 下地幔 固体物质,成分比较均匀,物质结构没有变化。 地核 由地底下2898公里到地心为止。 地球的最内部,以古登堡面与地幔分界。 分为外地核(液态)、内地核(固态)。 大陆漂移理论 德国气象学家韦格纳(Alfred Wegener)在1911年创立了大陆漂移说(Continental Drift Theory) 韦格纳指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原本是相连一起的,后来分裂开来并演变成现今的状态。他用一些明显的地质迹象来论证联合古陆的存在,认为它是在中生代末期破裂和漂移的。他又认为各块大陆的花岗岩质(硅铝质)地壳是浮在玄武岩质地壳之上,就好像冰山浮在在大海上面一样。 韦格纳的理论缺乏可信服的论据去解释大陆漂移机制,他的学说遭受当时学术界普遍的 *** ,使这个学说曾经一度消声匿迹。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海底地质和地球物理方面的发现,相继出现了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此时,大陆漂移的概念才开始受到重视,从被人认为是荒诞的邪说变成了可信的学派。 大约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现今的大陆包括欧亚大陆、美洲、非洲、澳洲和南极洲彼此相连,是一个统一的超级大陆,称为联合古陆(Pangaea)。 联合古陆好像是一个开口向东的横卧V字,其中北面的大陆叫做劳亚古陆(Laurasia),包括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南面的大陆叫做岗瓦纳古陆(Gondw *** and),包括南美洲、非洲、澳洲、南极洲,还加上印度和 *** 半岛。在这块大陆的中央,有一个名为古地中海(Tethys)的海洋,刚位于劳亚古陆和岗瓦纳古陆之间。 联合古陆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四分五裂呢?从许多地质证据显示,联合古陆的破裂开始于三垒纪(Triassic)。三叠纪中期,距今约一亿八千万年前,北美洲与非洲已经裂开。 至侏罗纪(Jurassic)末或白垩纪(Cretaceous)早期(一亿二千万至一亿三千万年前),南美洲和非洲也分裂了,南大西洋微微张开。非洲、印度也是在侏罗纪时与南极洲和澳洲分离的,并在其间形成印度洋。 白垩纪时期,北大西洋向北伸延并开展,南大西洋已扩展甚宽,印度却进一步向东漂去,后面的印度洋随着张开,古地中海则越缩越小。 到了新生代(Cenozoic),即大约距今五千多万年前,澳洲与南极洲分离,向北漂移,此时印度已慢慢撞向亚洲大陆,喜马拉雅山系逐渐形成。大西洋进一步扩张,北大西洋裂谷最终伸进北冰洋,把北美洲、格陵兰和欧洲的联系完全中断。结果,形成了现今各人洲分布的情况。 目前,各大陆仍每年以一至十公分的速度缓慢地移助。例如美洲继续向西漂移,大西洋的面积不断增大,相对之下,美洲西岸与亚洲东岸的距离逐渐在缩短,太平洋正处于收缩过程中。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据﹕ 地理线索:美洲东海岸和欧洲,非洲西海岸在海平面下2
000米处的轮廓线的凹凸形状可以互相吻合。 地质线索:如果把南美洲、非洲、南极洲与澳洲的山脉构造相对比,可见到它们之间地质结构的一致性。 气候线索:约在二亿二千万年前,南极的冰盖大概跨越图中所显示地带。从对南美洲、非洲、印度半岛与澳洲的古气候、古动物和古植物的研究发现,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被期,这些地区的古气候及古生物都很相似,而中生代以后则有明显不同。 古地磁资料的印证:把非洲、南美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各大陆连接在一超时,各大陆测得的古生代磁极边缘轨迹大致重合在一起,证明它们在古生代期间确实属于同一大陆地块。 海底扩张说 本世纪五十年代起,海底勘查急速发展,得知海洋底部有延绵不绝的大山脉存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底大山脉都是分布在海洋的正中央,由逐渐上升为中央山脉的海底小山组成,故称为大洋中脊(Mid oceanic ridge)或洋脊,大洋中脊正是地球内部涌升的炽热熔岩冷却凝固形成新板块的地方。 洋脊是地球活动的前线,那里不断形成新地壳板块,板块以每年数公分的速度缓慢地移动。因此,于六十年代初,美国的海斯(Hess)提出所谓海底扩张说(Sea floor spreading)。 海底扩张的过程﹕ 大陆地壳开始出现裂缝,地壳向上拱起并向两旁伸展。在地壳断裂的地方,玄武岩质岩浆从裂隙注入,上升到地面引起火山喷发活动,使大面积地区为凝固了的玄武岩所覆盖。 裂缝带继续扩大,玄武岩质岩浆大量流出,形成新的地壳层。 当两侧的大陆地壳层越漂越远时,海水开始入渗,渐渐变成为大洋地壳,而新的一个岩石圈(包括大洋地壳及部分上升地幔)在断裂带形成。 大洋盆地因海洋地壳不断扩张而变得越来越大。
过去地球的气候曾经变得非常冷,两极和山上的冰覆盖了大片陆地,称为冰河时期,时间可延续超过一百万年。冰河时期由若干次冰河作用组成,每次都使得冰盖前进或后退。一万八千年以前左右就发生过一次冰河作用。 距今约二万年前,地球表面约三分一地方被冰块覆盖,可被称为冰河时代。直至距今约一万年,地球表面开始暖化,于是大部分冰块开始融解,只余下少部份覆盖山谷、河流和高山,露出了湖泊和谷地,从而让石块和泥土外露,开始出现现在的地形和气候。现今所见的冰川,就是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 为何地球出现冰河时代?相信科学家亦未有确定的答案,也不知为何冰块覆盖地球二万五千年后突然融解。科学家只知道,地球表面这类型变冷和变暖的现象十分缓慢,缓慢得人们未注意得到所发生的变化。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结构 →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成三个层圈﹕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表层的一层固体硬壳,由各种岩石组成。 地壳的下限是莫霍面,这亦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 地壳的厚度在地球各处差别很大。大陆地壳较厚,特别是高山地区。大洋地壳较薄。 地壳又可分为两层:大陆地壳(硅铝层)、大洋地壳(硅镁层) 大陆地壳(硅铝层):地壳上层,主要成分为硅(73%)、铝(13%)。在高山地区,最厚可达60-70公里。在平原地区,厚度约30-40公里。大陆地壳在地球外围断续分布,形成一层不连贯的外壳。密度较低,约2.7克/立方厘米。 大洋地壳(硅镁层)﹕地壳下层,主要成分为硅(49%)、铁和镁(18%)、铝(16%)。左地球外围连续分布,在陆地和海底下都存在,形成一层连贯的外层。厚度较薄、约5-10公里。密度较高,约2.9克/立方厘米。 由莫霍面到古登堡面以上的层圈。深度为地下33公里至2898公里。 地幔可以分为上、下两层: 上地幔 又名软流圈,因为放射性物质大量集中,蜕变生热,形成局部呈熔融状态的物质。 软流圈的物质可以缓慢地移动和对流,令其上层覆盖的固体岩石产生活动,形成地壳移动。 下地幔 固体物质,成分比较均匀,物质结构没有变化。 由地底下2898公里到地心为止。 地球的最内部,以古登堡面与地幔分界。 分为外地核(液态)、内地核(固态)。 大陆漂移理论 德国气象学家韦格纳(Alfred Wegener)在1911年创立了大陆漂移说(Continental Drift Theory) 韦格纳指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原本是相连一起的,后来分裂开来并演变成现今的状态。他用一些明显的地质迹象来论证联合古陆的存在,认为它是在中生代末期破裂和漂移的。他又认为各块大陆的花岗岩质(硅铝质)地壳是浮在玄武岩质地壳之上,就好像冰山浮在在大海上面一样。 韦格纳的理论缺乏可信服的论据去解释大陆漂移机制,他的学说遭受当时学术界普遍的 *** ,使这个学说曾经一度消声匿迹。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海底地质和地球物理方面的发现,相继出现了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此时,大陆漂移的概念才开始受到重视,从被人认为是荒诞的邪说变成了可信的学派。 大约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现今的大陆包括欧亚大陆、美洲、非洲、澳洲和南极洲彼此相连,是一个统一的超级大陆,称为联合古陆(Pangaea)。 联合古陆好像是一个开口向东的横卧V字,其中北面的大陆叫做劳亚古陆(Laurasia),包括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南面的大陆叫做岗瓦纳古陆(Gondw *** and),包括南美洲、非洲、澳洲、南极洲,还加上印度和 *** 半岛。在这块大陆的中央,有一个名为古地中海(Tethys)的海洋,刚位于劳亚古陆和岗瓦纳古陆之间。 联合古陆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四分五裂呢?从许多地质证据显示,联合古陆的破裂开始于三垒纪(Triassic)。三叠纪中期,距今约一亿八千万年前,北美洲与非洲已经裂开。 至侏罗纪(Jurassic)末或白垩纪(Cretaceous)早期(一亿二千万至一亿三千万年前),南美洲和非洲也分裂了,南大西洋微微张开。非洲、印度也是在侏罗纪时与南极洲和澳洲分离的,并在其间形成印度洋。 白垩纪时期,北大西洋向北伸延并开展,南大西洋已扩展甚宽,印度却进一步向东漂去,后面的印度洋随着张开,古地中海则越缩越小。 到了新生代(Cenozoic),即大约距今五千多万年前,澳洲与南极洲分离,向北漂移,此时印度已慢慢撞向亚洲大陆,喜马拉雅山系逐渐形成。大西洋进一步扩张,北大西洋裂谷最终伸进北冰洋,把北美洲、格陵兰和欧洲的联系完全中断。结果,形成了现今各人洲分布的情况。 目前,各大陆仍每年以一至十公分的速度缓慢地移助。例如美洲继续向西漂移,大西洋的面积不断增大,相对之下,美洲西岸与亚洲东岸的距离逐渐在缩短,太平洋正处于收缩过程中。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据﹕ 地理线索:美洲东海岸和欧洲,非洲西海岸在海平面下2
000米处的轮廓线的凹凸形状可以互相吻合。 地质线索:如果把南美洲、非洲、南极洲与澳洲的山脉构造相对比,可见到它们之间地质结构的一致性。 气候线索:约在二亿二千万年前,南极的冰盖大概跨越图中所显示地带。从对南美洲、非洲、印度半岛与澳洲的古气候、古动物和古植物的研究发现,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被期,这些地区的古气候及古生物都很相似,而中生代以后则有明显不同。 古地磁资料的印证:把非洲、南美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各大陆连接在一超时,各大陆测得的古生代磁极边缘轨迹大致重合在一起,证明它们在古生代期间确实属于同一大陆地块。 本世纪五十年代起,海底勘查急速发展,得知海洋底部有延绵不绝的大山脉存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底大山脉都是分布在海洋的正中央,由逐渐上升为中央山脉的海底小山组成,故称为大洋中脊(Mid oceanic ridge)或洋脊,大洋中脊正是地球内部涌升的炽热熔岩冷却凝固形成新板块的地方。 洋脊是地球活动的前线,那里不断形成新地壳板块,板块以每年数公分的速度缓慢地移动。因此,于六十年代初,美国的海斯(Hess)提出所谓海底扩张说(Sea floor spreading)。 海底扩张的过程﹕ 大陆地壳开始出现裂缝,地壳向上拱起并向两旁伸展。在地壳断裂的地方,玄武岩质岩浆从裂隙注入,上升到地面引起火山喷发活动,使大面积地区为凝固了的玄武岩所覆盖。 裂缝带继续扩大,玄武岩质岩浆大量流出,形成新的地壳层。 当两侧的大陆地壳层越漂越远时,海水开始入渗,渐渐变成为大洋地壳,而新的一个岩石圈(包括大洋地壳及部分上升地幔)在断裂带形成。 大洋盆地因海洋地壳不断扩张而变得越来越大。
000米处的轮廓线的凹凸形状可以互相吻合。 地质线索:如果把南美洲、非洲、南极洲与澳洲的山脉构造相对比,可见到它们之间地质结构的一致性。 气候线索:约在二亿二千万年前,南极的冰盖大概跨越图中所显示地带。从对南美洲、非洲、印度半岛与澳洲的古气候、古动物和古植物的研究发现,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被期,这些地区的古气候及古生物都很相似,而中生代以后则有明显不同。 古地磁资料的印证:把非洲、南美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各大陆连接在一超时,各大陆测得的古生代磁极边缘轨迹大致重合在一起,证明它们在古生代期间确实属于同一大陆地块。 海底扩张说 本世纪五十年代起,海底勘查急速发展,得知海洋底部有延绵不绝的大山脉存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底大山脉都是分布在海洋的正中央,由逐渐上升为中央山脉的海底小山组成,故称为大洋中脊(Mid oceanic ridge)或洋脊,大洋中脊正是地球内部涌升的炽热熔岩冷却凝固形成新板块的地方。 洋脊是地球活动的前线,那里不断形成新地壳板块,板块以每年数公分的速度缓慢地移动。因此,于六十年代初,美国的海斯(Hess)提出所谓海底扩张说(Sea floor spreading)。 海底扩张的过程﹕ 大陆地壳开始出现裂缝,地壳向上拱起并向两旁伸展。在地壳断裂的地方,玄武岩质岩浆从裂隙注入,上升到地面引起火山喷发活动,使大面积地区为凝固了的玄武岩所覆盖。 裂缝带继续扩大,玄武岩质岩浆大量流出,形成新的地壳层。 当两侧的大陆地壳层越漂越远时,海水开始入渗,渐渐变成为大洋地壳,而新的一个岩石圈(包括大洋地壳及部分上升地幔)在断裂带形成。 大洋盆地因海洋地壳不断扩张而变得越来越大。
过去地球的气候曾经变得非常冷,两极和山上的冰覆盖了大片陆地,称为冰河时期,时间可延续超过一百万年。冰河时期由若干次冰河作用组成,每次都使得冰盖前进或后退。一万八千年以前左右就发生过一次冰河作用。 距今约二万年前,地球表面约三分一地方被冰块覆盖,可被称为冰河时代。直至距今约一万年,地球表面开始暖化,于是大部分冰块开始融解,只余下少部份覆盖山谷、河流和高山,露出了湖泊和谷地,从而让石块和泥土外露,开始出现现在的地形和气候。现今所见的冰川,就是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 为何地球出现冰河时代?相信科学家亦未有确定的答案,也不知为何冰块覆盖地球二万五千年后突然融解。科学家只知道,地球表面这类型变冷和变暖的现象十分缓慢,缓慢得人们未注意得到所发生的变化。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结构 →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成三个层圈﹕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表层的一层固体硬壳,由各种岩石组成。 地壳的下限是莫霍面,这亦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 地壳的厚度在地球各处差别很大。大陆地壳较厚,特别是高山地区。大洋地壳较薄。 地壳又可分为两层:大陆地壳(硅铝层)、大洋地壳(硅镁层) 大陆地壳(硅铝层):地壳上层,主要成分为硅(73%)、铝(13%)。在高山地区,最厚可达60-70公里。在平原地区,厚度约30-40公里。大陆地壳在地球外围断续分布,形成一层不连贯的外壳。密度较低,约2.7克/立方厘米。 大洋地壳(硅镁层)﹕地壳下层,主要成分为硅(49%)、铁和镁(18%)、铝(16%)。左地球外围连续分布,在陆地和海底下都存在,形成一层连贯的外层。厚度较薄、约5-10公里。密度较高,约2.9克/立方厘米。 由莫霍面到古登堡面以上的层圈。深度为地下33公里至2898公里。 地幔可以分为上、下两层: 上地幔 又名软流圈,因为放射性物质大量集中,蜕变生热,形成局部呈熔融状态的物质。 软流圈的物质可以缓慢地移动和对流,令其上层覆盖的固体岩石产生活动,形成地壳移动。 下地幔 固体物质,成分比较均匀,物质结构没有变化。 由地底下2898公里到地心为止。 地球的最内部,以古登堡面与地幔分界。 分为外地核(液态)、内地核(固态)。 大陆漂移理论 德国气象学家韦格纳(Alfred Wegener)在1911年创立了大陆漂移说(Continental Drift Theory) 韦格纳指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原本是相连一起的,后来分裂开来并演变成现今的状态。他用一些明显的地质迹象来论证联合古陆的存在,认为它是在中生代末期破裂和漂移的。他又认为各块大陆的花岗岩质(硅铝质)地壳是浮在玄武岩质地壳之上,就好像冰山浮在在大海上面一样。 韦格纳的理论缺乏可信服的论据去解释大陆漂移机制,他的学说遭受当时学术界普遍的 *** ,使这个学说曾经一度消声匿迹。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海底地质和地球物理方面的发现,相继出现了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此时,大陆漂移的概念才开始受到重视,从被人认为是荒诞的邪说变成了可信的学派。 大约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现今的大陆包括欧亚大陆、美洲、非洲、澳洲和南极洲彼此相连,是一个统一的超级大陆,称为联合古陆(Pangaea)。 联合古陆好像是一个开口向东的横卧V字,其中北面的大陆叫做劳亚古陆(Laurasia),包括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南面的大陆叫做岗瓦纳古陆(Gondw *** and),包括南美洲、非洲、澳洲、南极洲,还加上印度和 *** 半岛。在这块大陆的中央,有一个名为古地中海(Tethys)的海洋,刚位于劳亚古陆和岗瓦纳古陆之间。 联合古陆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四分五裂呢?从许多地质证据显示,联合古陆的破裂开始于三垒纪(Triassic)。三叠纪中期,距今约一亿八千万年前,北美洲与非洲已经裂开。 至侏罗纪(Jurassic)末或白垩纪(Cretaceous)早期(一亿二千万至一亿三千万年前),南美洲和非洲也分裂了,南大西洋微微张开。非洲、印度也是在侏罗纪时与南极洲和澳洲分离的,并在其间形成印度洋。 白垩纪时期,北大西洋向北伸延并开展,南大西洋已扩展甚宽,印度却进一步向东漂去,后面的印度洋随着张开,古地中海则越缩越小。 到了新生代(Cenozoic),即大约距今五千多万年前,澳洲与南极洲分离,向北漂移,此时印度已慢慢撞向亚洲大陆,喜马拉雅山系逐渐形成。大西洋进一步扩张,北大西洋裂谷最终伸进北冰洋,把北美洲、格陵兰和欧洲的联系完全中断。结果,形成了现今各人洲分布的情况。 目前,各大陆仍每年以一至十公分的速度缓慢地移助。例如美洲继续向西漂移,大西洋的面积不断增大,相对之下,美洲西岸与亚洲东岸的距离逐渐在缩短,太平洋正处于收缩过程中。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据﹕ 地理线索:美洲东海岸和欧洲,非洲西海岸在海平面下2
000米处的轮廓线的凹凸形状可以互相吻合。 地质线索:如果把南美洲、非洲、南极洲与澳洲的山脉构造相对比,可见到它们之间地质结构的一致性。 气候线索:约在二亿二千万年前,南极的冰盖大概跨越图中所显示地带。从对南美洲、非洲、印度半岛与澳洲的古气候、古动物和古植物的研究发现,在古生代和中生代被期,这些地区的古气候及古生物都很相似,而中生代以后则有明显不同。 古地磁资料的印证:把非洲、南美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各大陆连接在一超时,各大陆测得的古生代磁极边缘轨迹大致重合在一起,证明它们在古生代期间确实属于同一大陆地块。 本世纪五十年代起,海底勘查急速发展,得知海洋底部有延绵不绝的大山脉存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底大山脉都是分布在海洋的正中央,由逐渐上升为中央山脉的海底小山组成,故称为大洋中脊(Mid oceanic ridge)或洋脊,大洋中脊正是地球内部涌升的炽热熔岩冷却凝固形成新板块的地方。 洋脊是地球活动的前线,那里不断形成新地壳板块,板块以每年数公分的速度缓慢地移动。因此,于六十年代初,美国的海斯(Hess)提出所谓海底扩张说(Sea floor spreading)。 海底扩张的过程﹕ 大陆地壳开始出现裂缝,地壳向上拱起并向两旁伸展。在地壳断裂的地方,玄武岩质岩浆从裂隙注入,上升到地面引起火山喷发活动,使大面积地区为凝固了的玄武岩所覆盖。 裂缝带继续扩大,玄武岩质岩浆大量流出,形成新的地壳层。 当两侧的大陆地壳层越漂越远时,海水开始入渗,渐渐变成为大洋地壳,而新的一个岩石圈(包括大洋地壳及部分上升地幔)在断裂带形成。 大洋盆地因海洋地壳不断扩张而变得越来越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