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承认吧,你是恨我的

 我来答
爱情调味剂17
2022-08-28 · TA获得超过716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0万
展开全部

作者 | 三木水

责编 | 五花鹿



我的来访李女士,最近跟我说了她的一个新觉察—— 她的妈妈是恨她的


这个觉察很不容易。


因为这和她妈妈的平日表现很不一致。


平日看来,她的妈妈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好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她。


周围人都告诉李女士:


你长大后,一定要孝顺妈妈。


因为大家都看到她妈妈对她太好了。


一直以来,我们的咨询也是围绕着“妈妈的爱太浓烈,导致关系过于紧密、难以独立”的话题。


“妈妈太爱我,以至于我们无法分离”——这也是在中国当前 社会 下,我们比较能够觉察和接受的事实。


但是,事实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和立体。


李女士觉察到,虽然妈妈看起来一直对她很好,但是,她却一直感觉很不舒服。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她最早感受到的是:妈妈嘴里说非常爱她,但是,每当她在家里待三天以上,她发现妈妈的脸色、语气、神态……都变得非常不友好。


并且这种不友好,很是隐晦:


比如妈妈表情上很不开心,但还是会极力隐忍自己的不悦,做女儿喜欢的饭;


妈妈会经常暗暗和女儿较劲,指出她生活里大大小小的问题,并且总是希望她道歉;


妈妈总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女儿彻底地感觉到:妈妈为自己牺牲了很多,自己怎么都报答不完……


后来,在我们一次咨询中,李女士进行了大量的自由联想,她回忆起更多细节。忽然,她脱口而出:


“我的妈妈,她恨我。”


沉默了近两分钟后,她哭了。




妈妈“恨”孩子,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真相之一。


但却不是一个容易被接受的事实。


因为,这和很多所谓的“主流价值观”有出入。


通常,我们更多听到的是: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然而,这很可能绑架了母子双方。


因为当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母爱无私」有出入,我们会变得更加手足无措。


当母亲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爱里似乎还有很多复杂的 情感 ,例如疲惫倦怠压力厌烦甚至嫉妒时,妈妈会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是一个称职的好妈妈。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对妈妈似乎有很多不满,甚至是敌意时,孩子也会陷入内疚和自责。


我有另一位来访者,是一位妈妈。


她曾经非常自责并且还伴随着强烈的羞耻告诉我:


虽然,她知道自己应该多陪伴孩子,并且更有耐心;


但事实是,她根本不愿意和孩子相处。


比如,当晚饭后,她认为应该陪孩子 游戏 ,但是,她为了能够不用陪伴孩子,往往会主动去厨房收拾 (其实她非常不愿意进厨房) 。


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也时常为有这样的想法而十分内疚。




妈妈并非不爱孩子,而是,我们大可不必把这种爱,放到神坛上,并且将之过度理想化。


大多数母亲对孩子当然是爱。


只是,这种爱里,有非常复杂的部分。


任何单纯和过度理想化的部分,都显然是对「真实人性的复杂性」的忽视。


那么,这种在双方互动中,除了「爱」,到底还有哪些「复杂」的部分呢?


1)竞争和嫉妒


通过投射和认同,将彼此 做为 对比的对象,为竞争提供了可能性。


首先是母亲对女儿的投射。


因为性别原因,母亲更容易对女儿进行各种投射:把自己的各种情绪、感受、身份都放在女儿身上。


其次是女儿对母亲的认同。


孩子对父母的认同,几乎是天生的。通过认同父母,婴儿可以抵抗死亡的焦虑,并且获得一些关系链接:


我并不是孤独而无意义地存在着。


因为认同,所以容易把父母的投射接过来,觉得自己就和父母一样有着类似的感受。


认同母亲,也是女儿成为一个女性的过渡。


比如,女孩小时候经常会偷偷的用妈妈的化妆品、穿妈妈的高跟鞋和衣服。这都是一种隐喻。


通过投射和认同,母女之间越来越像。


母亲会从女儿的人生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因为相似,自然会有一种「比较」的 情感 。


于是在比较中,也自然有了竞争——希望自己能一直处于比较卓越的位置;


也自然有了嫉妒——母亲更容易从女儿身上,看到自己不曾得到的部分。



2)创伤的激发


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会激发母亲曾经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创伤


无论是竞争、嫉妒还是创伤的激发,往往都是错综复杂地同时发生着。


比如,在谈到这部分的时候,我的来访者王女士回忆道:她曾经邀请妈妈来她的家里小住,发生了很多细节。


其中一个是,她跑步之后,回家泡澡。


正在她泡澡时,忽然从身后传来妈妈幽幽的声音: 你看你,多会享受啊 。


然后,妈妈就去厨房收拾去了。


王女士当时就感觉:自己似乎伤害到妈妈了,妈妈似乎很难过。


事实是,妈妈从小农村长大,婚后12年,都在一间不超过15平方米的出租屋生活。


而今天的王女士,却可以在将近15平米的浴室里泡澡。


相对比下,王女士今天的生活,确实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妈妈。


著名心理咨询师付丽娟老师曾经说,当她做了母亲,她清楚地知道女儿将在父母清澈明亮的爱中长大。


这个时候,看着女儿一路的成长,做为母亲,当自己内在的小女孩,看着眼前这个真实的小女孩,一路成长和获得的时候,内心会有很多的扰动。


因为,女儿的每次「得到」,都在提醒着母亲曾经的「失去」。


人,本来就是复杂的。


竞争、嫉妒、羡慕……和「无私的爱」一样,所有这些复杂 情感 也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所以,从这个层面而言,即便「恨」存在,也并非十恶不赦,甚至无需大惊小怪。



相反,我们可以换另一种视角,来理解这些事。


父母「恨」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他们只是不自觉被自己的某些潜意识驱使,不知道如何去爱,因为他们内心有着更直接的痛苦。


文章开篇我的来访者李女士,她感到,妈妈尽管做了很多,但对她似乎有着很深的“恨意”。


但这些恨,很大概率并不是针对李女士产生的。


事实上,李女士的外婆,在李女士妈妈刚刚满月的时候,就去世了。


这对于李女士的妈妈来说,是很大的创伤。


在咨询中,从李女士的描述中,她妈妈的某一部分,一直都保有婴儿的特征,比如:


动不动会感觉委屈,然后会哭,经常让女儿去哄 。


以及,在李女士妈妈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家族中严重的重男轻女、父亲再婚之后的缺席……


所有这些,又都给李女士的妈妈在后面的成长中,不断形成新的创伤。


所以,从某些程度上,李女士的妈妈并非不想爱女儿,而是,她自己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举个例子。


妈妈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之一是,早期能够「抱持」孩子的很多情绪和感受。


但是,李女士的妈妈做不到,因为,她早期的情绪和感受就没有被抱持过。


李女士回忆说,在她记事以来,最常听到妈妈对自己一些“童言无忌”的想法的反馈就是:别胡说八道。


缺少早期的抱持性环境,以至于直到今天,李女士许多内在的感受和攻击性仍无法释放。


因为,她认为自己一旦释放,就会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这就是父母的局限。




作为父母来讲 ,若发现自己无意识会“恨”孩子,不用太内疚和自责。


接受自己的局限,那是因为你没有得到好东西,所以也给不出好东西。


同时,带着对孩子的“恨”,去寻找自己缺失的部分。


那些隐隐作痛的“恨意”背后,总有一些创伤在作祟。


只有看见这些创伤,慢慢让其中的情绪释放出来,痛苦啊遗憾啊哭泣啊,然后去拥抱自己。


淤青消褪,我们才能正常走路,并且背上孩子一起走。


而若你是被“恨”的那个孩子 ,你也许会觉得不公平,也许会想要去索取什么。


当早年缺失已然发生,我们一遍遍地去找父母去要曾经没有给到我们的部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这时,大概率是要不到了。


如果父母注定给不了,我想给你的建议是: 算了吧


并非我们不能执着,而是我们要不来啊。


曾经缺失的,今天很可能也要不来。


因为,父母自己可能根本就没有。


找不能给予的人索取,最后伤害的也只有自己。


当我们意识到这些,会遗憾,但同时也是解脱。


我们可以通过看清一条死路、放弃一条死路,去看到一些新的活路。


当父母已经指望不上时,我们松开纠缠的手,才能赤裸地面对一个现实:


那我自己该怎么办?


是啊,如果他们补偿不了,那我该怎么办?


我是要这样过一生,还是想办法去补偿自己?


我想起一个来访者说过,当她绝望之后,突然清醒起来。


因为她知道之前的一切纠缠都是徒劳无功,而这道关必须自己过去,她内在的力量就开始觉醒。


这个觉醒过程并不容易,需要处理巨大的不甘和遗憾感。


但觉醒之后,我们才能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


无论是靠自我成长、找不同的关系、找咨询师都可以,一旦踏上自我拯救,就开启了另一个大门。


慢慢去看到我们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孩子,我们强大了,内心也成长了;


成长到我们能够意识到很多曾经被深埋潜意识中的东西,也具备了更多处理事情的能力。


若我们总想着去索取,就容易呆在过去的婴儿感受里。


就好像,一个溺水的人,水明明只在自己的胸口。但是,我们因为太恐慌,头一直扎在水里,以至于我们会持续感受到溺水的感觉。


而今天我们知道,这个水的敌意并不是地针对我们,只是它的「情不自禁」。


我们也要开始意识到,我们成长了,曾经淹没我们的水,今天,已经不足以再次淹没我们。


事实上,我们要做的,只是把头抬起来。


不再在恨意的困境中挣扎。


相反,一呼一吸,奔向更自由更开阔的人生。 END


作者:三木水 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硕士,主攻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取向,带你从心理学看透世间万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