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检测,有必要吗?
“医生,帮我给孩子开个微量元素检测查查缺什么吧?” 正值春季,带孩子做微量元素检测的家长又多了起来,好像只要登上了这项检验的铁王座,就有了见微知著、洞悉全局的能力!缺啥补啥,身体倍儿棒,吃嘛儿嘛儿香!有毛病吗?有!问题就出在这个检测上面。那么,微量元素检测值得做吗,它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微量元素检测现状
目前,国内微量元素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锌、铜、钙、镁、铁、铅(备注:钙和镁属于常量元素,其实并不属于微量元素;铅是可能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不属于必需微量元素),检测方式包括测头发、测尿液、采指尖血、抽静脉血等,其中以后两种居多。
调查发现,我国多地盛行微量元素检测,部分医疗机构将此作为常规检查,再加之诸如“孩子不吃饭,补锌是关键”、“钙锌同补,增强吸收”等广告曾经的“狂轰滥炸”,一些家长也主动要求给孩子做微量元素检测。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医患关系比较紧张,但部分医生和家长在这件事上却达到了空前的和谐。
检测结果很难准确
根据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占人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人体99%以上的钙分布于骨骼和牙齿,还有不到1%的钙分布在体液和软组织中,有的微量元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更是微乎其微,以锌为例,约60%存在于肌肉,仅约0.5%存在于血液中。
某个时间点从血液中“捕捉”到的微量元素未必能反应身体中微量元素的整体情况,再加上微量元素检测对仪器和实验室的环境要求非常高,其结果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干扰,所以通过采血的方式并不能准确反映人体内微量元素的情况。简而言之,血液微量元素含量不等于体内含量!
此外,人体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调控机制,精确地维持着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平衡,在机体缺乏早期仍可保持在正常水平,只有在严重缺乏或过量时才会有所变化,导致该指标缺乏足够的敏感性。
因此,不能单凭一纸结果就断定孩子是否缺乏某种微量元素,结果正常不代表不缺,结果偏低也不代表不正常,关键是要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和临床症状做出综合评价。
还有些商业机构,用所谓神奇的检测仪器,声称不用扎针,不用抽血, 只需把带有电极的检测头在孩子指甲上来回蹭几下或者用感应器对准指甲,不到1分钟就可以出结果,更有甚者宣称只要夹住手腕,不仅微量元素,什么都能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检测都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商家的宣传实在太离谱!
去国外看看
先去美国看看,美国儿童在他们的体检项目中,没有专门独立出来针对微量元素的检测,通常情况下,是通过对他们的血液或者尿液以及一些身体相关数据指标的检测来推断是不是缺乏微量元素。
再看看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医生一般不会给孩子做特殊的微量元素检查,如果孩子有一些小问题,医生建议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治疗。
在日本,儿童体检的主要项目是身体测量、打预防针情况,以及对有关婴儿食品方面的说明和演示。如果医生检查和询问之后没发现异常情况,是不给孩子做微量元素检测的。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3年10月已下发关于规范儿童微量元素临床检测的通知,要求非诊断治疗需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得针对儿童开展微量元素检测,同时针对6个月以下婴儿,不宜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
通知要求,出于诊疗需要开展的儿童微量元素检测,要规范取血技术操作和保存流程;而非诊断治疗需要,如体检等则不得针对儿童开展微量元素检测。
因此,若存在长期的慢性腹泻、生长发育迟缓、严重的偏食挑食等情况,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后,才可能需要检测,而且也仅仅作为辅助,一般来讲儿童微量元素是不需要常规检测的。也别有事没事都补点,以为没坏处,实则影响营养元素的吸收,破坏平衡,过犹不及。“均衡营养、合理膳食”才是“宝贝安心、妈妈放心”的关键!
2024-08-2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