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晚期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人。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的历史资料不多,只知道他做过蒙城的小官﹙漆园吏﹚,但不久辞去。此后,终身不仕。
庄子一生贫困,曾经贩卖过粟,织过草鞋,面黄肌瘦,衣着更是破旧,但他不在乎。有一次他去见魏王,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魏王因此问道:「先生为何困顿到如此地步﹖」他说:「是贫穷,不是困顿。读书人有道德而不能实行是困顿;衣服破旧是贫穷,不是困顿。这就是所谓生不逢时吧。」
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使臣携千金重礼,聘他为相,但是他却对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礼,卿相却是尊贵的职位。你难度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难道还能做到吗?」表示自己宁为「孤豚」,不作「牺牛」,甘愿逍遥物外。然而,庄子虽蔑视权贵,不官不僚,只躲在陋巷破屋,却一天也没有放弃批评显贵的儒家,评击污浊的社会,追求精神的自由,无论在政治思想,精神修养、还是交往处事,逻辑思辩方面,都表现出深邃的谋略思想,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后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庄子思想
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群雄割据,激烈的兼并战争连年不断的年代。庄子对当时战乱和社会动荡的现实感到不满,而他又无法反抗,因而走向了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道路,他悲观厌世,玩世不恭,以敞屣富贵,淡薄利禄的态度处世。代表没落的贵族阶级的思想。但他不与当时的统治者合作的态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却有它的积极作用。
庄子思想的另一个特点,是把世界上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在他看来,生死、寿夭、是非、祸福等,是一样的,没有区别的。他抹杀一切对立事物的界限,完全陷入相对主义。他对现实非常不满,反对一切文化知识的进步,甚至希望回复和禽兽同群共居的人类远古社会。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一般人在战乱下的绝望厌世情绪。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及杨朱学说,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从老子「道法自然」出发,他认为「道」是无限的,超越时空的,不可感知的。它生于天地、帝王、神鬼以至于一切事物,而又自本自根,不可捉摸。从「道未始有封」一点上,他看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一切现象与本质之间,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辨的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庄子》
庄子无书不读,学问很深。现在留下来的《庄子》一书,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己写的,「外篇」和「杂篇」可能是庄子的弟子或庄子学派里的人写的。《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的经典之一。该书文字雄美,想像丰富,善于通过寓言的故事来说理,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鲁迅赞扬庄子的文章说:「其文则汪汪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中国后世的许多文学家,都受他的影响非常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