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宇宙最高温度为1.4亿亿亿亿度,而最低温度却为-273.15℃?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直接给出答案吧,宇宙中最高的温度是普朗克温度,也就是1.4亿亿亿亿摄氏度。宇宙中最低是逼近绝对零度,也就是逼近-273.15℃。
因为宇宙曾经达到过最高的普朗克温度,而没有达到过最低的绝对零度。宇宙大爆炸得第一个瞬间的温度就是普朗克温度。
按照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我们已经知道温度的本质就是微观粒子运动程度的体现。微观粒子运动越剧烈,其在宏观上的表现就是温度越高。
比如,为什么开水会让你的手感到很烫?
温水水分子示意图
那是因为开水内的水分子剧烈运动,当你的手触碰到这些剧烈运动的水分子后,就会吸收它们的动能。导致手中的分子运动程度增大,并且刺激到神经,并感受到了烫。
开水水分子示意图
那么最低温度在理论上就是把微观粒子的运动程度降到最低。
理论上最低的温度就是没有物质运动,没有辐射的地方,这就是理论上的绝对零度。不过宇宙中不存在这样的地方。宇宙空间本来就充满着各种电磁波,即便再黑暗的地方,或多或少还是残留着电磁波的。电磁波就具有能量,这些能量就是温度的体现。
如果宇宙中存在某一空间,并且完全真空,不存在任何光子。那么这一空间的温度就是绝对零度吗?
答案当然不是,因为宇宙真空还存在狄拉克之海。也就是说真空不断产生正反粒子对,并迅速湮灭,这就导致真空并不空,依旧存在着物质的运动。除此之外,在普朗克长度级别上,时空并不平滑了,并且存在量子泡沫,并伴随着能量的改变。
没有哪一片真空区域完全脱离物质的存在。所以实际上,真实世界的最低温度只能无限逼近绝对零度,而不能达到这一数值。
我们也可以根据德布罗意的物质波了解绝对零度
我们知道物质都是波粒二象性的。当然这也包括宏观物体,只不过波粒二象性在宏观世界极其不显著罢了。
按照理论,物质温度越低,其物质波波长就长,物质就更倾向于波,而远离粒子性。
如果物质的温度不断降低,那么粒子之间的物质波就长到可以大部分重叠了,这时候物质的粒子性就渐行渐远。粒子性地不断消退,意味着物质的运动程度越慢越低。
理论上,物质的最低运动程度就是波粒二象性完全变成波,而丧失粒子性。但这是不可能的实现的。
就相当往一个体积无限大的盘中先放入一升水,并滴入一滴墨,起初墨水的浓度还是比较显著的。可是随着不断往水盆中加水,只会导致墨水浓度越来越低,墨的存在基本就察觉不到了,就好像物质的粒子性随着波长的增长而很难察觉到。但这不代表这盆水的墨水浓度为0。同理,物质波长很长不代表粒子性就没有了。所以,绝对零度是达不到的。
宇宙最高就是让微观粒子的运动剧烈程度达到最大值。
通俗一点说,也就是把微观粒子的质量先划分为无数个无穷小量,类似于微积分的概念。每个无穷小的质量以宇宙中最高的速度-光速运动。
这样一来,也就是微观粒子能达到的最大运动程度。
根据普朗克的温度公式Tp=(c^5/Gk)。
公式中为约化普朗克常数,k为玻尔兹曼常数,G为引力常数,c为光速。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来,引入光速就是确保物质的最大运动程度。
普朗克温度大约是1.416808×10^32K。K为绝对温标。开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相差一个绝对零度。譬如0k=-273.15℃;1k=-272.15℃;1000k=726.85℃。所以普朗克温度换算摄氏度大约为1.4亿亿亿亿摄氏度。
因为宇宙曾经达到过最高的普朗克温度,而没有达到过最低的绝对零度。宇宙大爆炸得第一个瞬间的温度就是普朗克温度。
按照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我们已经知道温度的本质就是微观粒子运动程度的体现。微观粒子运动越剧烈,其在宏观上的表现就是温度越高。
比如,为什么开水会让你的手感到很烫?
温水水分子示意图
那是因为开水内的水分子剧烈运动,当你的手触碰到这些剧烈运动的水分子后,就会吸收它们的动能。导致手中的分子运动程度增大,并且刺激到神经,并感受到了烫。
开水水分子示意图
那么最低温度在理论上就是把微观粒子的运动程度降到最低。
理论上最低的温度就是没有物质运动,没有辐射的地方,这就是理论上的绝对零度。不过宇宙中不存在这样的地方。宇宙空间本来就充满着各种电磁波,即便再黑暗的地方,或多或少还是残留着电磁波的。电磁波就具有能量,这些能量就是温度的体现。
如果宇宙中存在某一空间,并且完全真空,不存在任何光子。那么这一空间的温度就是绝对零度吗?
答案当然不是,因为宇宙真空还存在狄拉克之海。也就是说真空不断产生正反粒子对,并迅速湮灭,这就导致真空并不空,依旧存在着物质的运动。除此之外,在普朗克长度级别上,时空并不平滑了,并且存在量子泡沫,并伴随着能量的改变。
没有哪一片真空区域完全脱离物质的存在。所以实际上,真实世界的最低温度只能无限逼近绝对零度,而不能达到这一数值。
我们也可以根据德布罗意的物质波了解绝对零度
我们知道物质都是波粒二象性的。当然这也包括宏观物体,只不过波粒二象性在宏观世界极其不显著罢了。
按照理论,物质温度越低,其物质波波长就长,物质就更倾向于波,而远离粒子性。
如果物质的温度不断降低,那么粒子之间的物质波就长到可以大部分重叠了,这时候物质的粒子性就渐行渐远。粒子性地不断消退,意味着物质的运动程度越慢越低。
理论上,物质的最低运动程度就是波粒二象性完全变成波,而丧失粒子性。但这是不可能的实现的。
就相当往一个体积无限大的盘中先放入一升水,并滴入一滴墨,起初墨水的浓度还是比较显著的。可是随着不断往水盆中加水,只会导致墨水浓度越来越低,墨的存在基本就察觉不到了,就好像物质的粒子性随着波长的增长而很难察觉到。但这不代表这盆水的墨水浓度为0。同理,物质波长很长不代表粒子性就没有了。所以,绝对零度是达不到的。
宇宙最高就是让微观粒子的运动剧烈程度达到最大值。
通俗一点说,也就是把微观粒子的质量先划分为无数个无穷小量,类似于微积分的概念。每个无穷小的质量以宇宙中最高的速度-光速运动。
这样一来,也就是微观粒子能达到的最大运动程度。
根据普朗克的温度公式Tp=(c^5/Gk)。
公式中为约化普朗克常数,k为玻尔兹曼常数,G为引力常数,c为光速。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来,引入光速就是确保物质的最大运动程度。
普朗克温度大约是1.416808×10^32K。K为绝对温标。开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换算相差一个绝对零度。譬如0k=-273.15℃;1k=-272.15℃;1000k=726.85℃。所以普朗克温度换算摄氏度大约为1.4亿亿亿亿摄氏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希卓
2024-10-17 广告
2024-10-17 广告
分布式应变监测技术是现代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在结构内部或表面布置多个应变传感器,实现对结构变形和应变的连续、实时监测。这种技术能够准确捕捉结构在各种载荷和环境条件下的应变响应,为结构的安全评估、损伤预警和寿命预测提供重要数据支...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希卓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