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毕不了业的博士怎么办
前两天有个朋友的朋友来找我聊天,因为他硕士读博士已经读了4年。注意,不是硕博连读。很快就要第5年了,但是,毕业对于他来说,还是遥遥无期。所以他现在的压力特别大,想找禅师我来给他一些建议。
我问:现在,你内心是怎么想的?
他说了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3点。
第一, 现在他做的实验非常不顺。所以,毕业也就遥遥无期,而他的信心也已经开始动摇,觉得很难坚持下去。
第二, 他父母给他很大的压力,有点无法承受。由于父母的教育程度并不是太高,他们就觉得“博士不是只要3年吗?为什么4年都要结束了,你还没毕业?”。
第三, 是来自经济收入的压力。博士津贴太少了,也就只够糊口而已,想要过好日子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是这么跟他说的,对于父母的压力,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你能靠你自我调节。因为只要能博士毕业,父母的压力就会烟消云散,现阶段也只能忽略掉。
而对于实验不顺,我的建议是最好找导师沟通下。因为我认识的大部分导师都还是挺为学生考虑的,毕竟大部分导师还是希望能和学生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否则,不论是学生退学也罢,还是冲突很剧烈,对于导师学生而言,只会造成双输,这也没有必要。当然,也有导师非常自私,压榨学生,但比例不高,特例就不讨论了。
关于第三点,要好好找份工作,我和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想法也蛮有趣的,所以我准备就这点和大家展开说说。
他很多次提到,比尔盖茨也没拿到学位,但他创立的微软,还成为了世界首富。扎克伯格也是辍学创立的Facebook。我听到他的这些例子,非常无语,因为这些例子都是典型的“鸡汤”。他居然写相信了!
当然,比尔盖茨确实没有拿到学位,他也确实创立的微软;扎克伯格也是辍学后创立了Facebook,这些都是事实。但是,从概率上来看,那么多人辍学,有几个人成了比尔盖茨,又有几个人成了扎克伯格?
这些都是极其小概率的事件,我曾经还在朋友圈看到过一个段子:我有一个初中同学,毕业后直接去打工创业了,而我读到了博士。当我好不容易博士毕业去求职的时候,结果发现,那家公司的老板,就是我那初中同学。
如果你把它当做一个段子,听过一笑就可以了,但如果你真信了,那我觉得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种小概率事件,只要样本数足够多,就一定是存在的。但媒体所报道出来的,只有成功的案例,是幸存者偏差,让失败的人,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随后,我反问这位朋友,你相不相信你买彩票会中500万呢?他告诉我说,他是个非酋,从小到大参加的那些抽奖,不要说500万,连鼓励奖都没中过。于是,禅师我又问他,既然你知道运气没那么好,那凭什么觉得你会成为盖茨,成为扎克伯格?这种概率比中500万要低的多的多。
听到我讲了这些后,他还是不死心。他跟我说,他订阅了有道上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从课上,他学到了一个词,叫沉没成本。薛老师告诉他,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就像婚姻,如果两个人不合适,就该尽快离婚。否则这些都是沉没成本,而沉没成本会随着时间的拖延,越来越高。
他觉得现在博士读的非常痛苦,就跟婚姻不合是一样的,所以想赶快的离开学术圈,减少自己的沉没成本。可能是因为他一直在读书,没有步入社会,所以对书本的理解太教条了,什么是沉没成本他似乎没有搞清楚。婚姻不合适应该尽快离婚,因为两个人的性格是已经注定的,所以不能指望靠时间去磨平两个人的棱角。
但读博不一样,在我看来,只要认认真真做实验,总是可以从实验中找到创新点,把数据总结出来,写成论文,总还是能发表SCI论文的。可能影响因子不是那么高而已,但足以保证能拿到博士学位。只要能拿到博士学位,那现在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就不是沉没成本。
我个人的观点很明确,只要还没到山穷水尽,那么,就两个字:坚持!什么是山穷水尽?就是做科研已经做崩溃了,再做科研都想跳楼了。如果是这样,学位虽然重要,但还不值得我们用生命去交换。
我最后给他算了一笔经济账。同样和他一起毕业的硕士同学,直接工作的话,已经工作了4年。
比收入,我们假定硕士毕业每年收入10万人民币,硕士同学工作4年就是40万。而他选择读博,4年的津贴非常微薄。
比经验,硕士同学已经积累了4年的工作经验,而他读博的时候虽然有实验室经验,但工作经验是0。
再来看看恋爱结婚,硕士同学的这个收入还算可以,是能够谈个恋爱的,甚至可能都结婚生子了。而这位博士在我看来是标准的单身科研狗一只。
我觉得更关键的是心理落差问题,因为他的同学本来就是硕士,直接工作又有了4年的工作经验,还有一个女朋友。在他人眼里,即便不是非常好,也算中等偏上吧。
而对于博士朋友来讲,博士肄业,0工作经验,没女朋友。那和同学在硕士毕业的时候起点是一样的,但硕士同学往前跑了4年,积累了4年。所以,如果他最后如果还是决定放弃博士学位的话,那等于4年没得到任何东西,还少了4年的工作经验,少了4年的收入,但却背负了更大的压力,包括父母的压力,外人的压力。
我个人态度是非常明确的,让他坚持下去,只有获得了博士学位,才有后来居上的可能。因为你有博士学位,你可以期望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找个好女孩结婚生子。也许你的硕士同学比你跑的早,但你有博士学位的加成,可以跑的更快,才有希望在未来反超。
就在我做这期节目的时候,恰好看到一则新闻: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表示,我国65%的博士无法按期毕业。他表示,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理所当然能够毕业。目前我们的博士教育体系是,开头松,中间松,毕业严。他建议能否在中间就严格起来,构建一个合理的分流机制,让合适的人读下去,尽量按时毕业,那些不合适的就分流掉。
我非常尊敬吕校长,吕校长的建议不论是国家层面、教育层面,还是学校和机构的层面都是对的。但吕校长的建议,唯独忽视了被分流学生的感受。因为根据吕校长给出的数字,65%的博士是要延期的,那就是接近2/3啊。
如果真的搞分流制,这2/3的博士就是没有学位的,他们真的会接受吗?他们所花费的时间,他们所浪费的青春,他们内心所接受的煎熬,谁能体会呢?他们这些损失,谁又能弥补呢?
分流这两个字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又会造成什么样不可预料的巨大后果呢?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学生太脆弱,经不起打击。但我认为说这些话的人,是标准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如果真分流,被分流的博士,损失实在太大了。这些学生损失的是4到5年的时光,结果却没有学位,没有男(女)朋友,没有家人的理解,没有社会的同情。
他们花了那么大的代价,获得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只有失去。这对他们真的公平吗?真的合理吗?所以我倒是觉得,我国目前的博士培育体系“开头松、中间松、毕业严”,应该转变一下,变成“开头严、中间严、毕业严”。
现在博士入学的时候,通常只要经过一个笔试,一个面试就行。但扪心自问,一场考试,一场面试,真的可以准确评估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能力吗?通常是不行的。
所以我们更应该考虑怎么去改良入学考评的标准和方法。让我们能尽可能准确的去评估一个学生的科研能力。然后,除非这个学生具有非常强的科研能力,否则就不要来读博了。这样才能改善延期的现象,而且可以避免那些科研能力不强的学生,花几年的时间都拿不到学位。
最后总结下,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博士毕业不了该怎么办?我的态度很明确,除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否则,还是要劝正在痛苦读博的朋友们坚持下去。因为如果随随便便就放弃了,那在读博期间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包括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没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