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翻译
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翻译是一旦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
这篇政论文,首先提出国家管理中不能“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思想,接着叙述先王知军备的重要与好处,但是后来的帝王听从迂腐儒生的建议,废除军备,出现了潜在的危险,曾导致唐朝的安史之乱;然后以百姓和王公贵人为例,对比论述应当居安思危,要教民习武,有备无患,批驳了反对军备的谬论。
最后指出国家要崇尚武勇,讲习兵法,操练武艺,以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威胁,同时要打击骄兵悍将,使社会得到安定。文竟主要论述了国家不能苟安不知危,而应教民习武,以备战、防敌人入侵的思想,文笔自然流畅,于平常起波澜,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论文先以设问句“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引出中心论点:“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然后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分五层意思,逐层展开论证。
古代先王重视军备,利用农闲李节训练人民,提高了人民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可是北宋朝廷,用迂儒之议,不搞军备,终于造成严重后果:“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供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接着,又举唐代安史叛乱的例子,说明小小一个安禄山之所以搞得天下大乱,唐室衰微,就是由于人民安于太平之乐而不修武备的结果.这是借唐讽宋,用意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