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5篇
这是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地坛,普通到很少有人会踏进来;这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地坛,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我与地坛》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1)
一个故事,一个有关一个残疾人的故事。他年纪轻轻就落得残疾,他不能和常人一样在操场在欢笑的跑来跑去,陪他只是他不得不带着的轮椅。他丧失了很多常人的快乐,但他还是很坚强。母亲的激励,自我的感慨,虽说也有惆怅的时候,但一次次的停过。他叫史铁生。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面对她那个被命运吓怕的儿子,她不曾放弃过。每天的鼓励与支持。她无时不期待她的儿子可以幸福,即使她自己承担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无私的母爱,一点点打动自己那心已冰凉的儿子。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终于她的儿子明白了,她的儿子懂事了。但,造化弄人,她自己已经不在了。留下了,她的儿子一个人的苦思。他的儿子一次次的希望时间可以重来,但逝去的不在回头,看着地坛从开花到落叶,从抽芽到朽去。没有了母亲的陪伴,只有自己孤单的一个人。
看着大雪覆盖着熟悉的地坛,也许只能感到那种无能为力。时光匆匆,多少人不在后悔,今天做的明天后悔,明天做的后天后悔。无奈的摇摇头,只能但看这白雪皑皑的地坛。
熟悉的人不在了,空有这不变的风景,人生好像一场梦。快醒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在错下去。每个人如同过客,指不准哪一天自己就到头了,也许你会感叹自己还有好多事没有做,也许你还会不舍这尘世。但有谁可以去改变,超脱轮回。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
人生总逃不过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铁生早老了,身体的病痛一次次打击着他,但,在他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的对比,使爱情更无常了些。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经有过多少的日日夜夜,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离去。而其中总有些味儿,奈人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
看不透,看不清,那些是过眼还是云烟。不懂,不清,那些是哭还是乐。尘世有太多的的不确定,也许不是可以说的出的。心有话,到了嘴边也许不再是那个味了。
死亡,总会来,它难已预料。命运,总神秘,它让人心酸。
夕阳还在照在那习惯了的地坛,一辆轮椅远去了,也许它不会再来了,也许它不会再出现在这习惯他的地坛,但他的文章已经永远留在这里。
记住,曾经有个地方,叫地坛。记住,曾经有个人,就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2)
如果说任何一篇好的作品都可以载你进入作者精心营造的世界,那么,当我读完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后,便是在被度化后的生命里经历了一遭。这一遭,在现实生活里可以是短短的几十分钟,在精神生活里,却可以是千年、万年,甚至永恒!在说《我与地坛》之前,我们不能回避史铁生高位截瘫的躯体,否则,我们就无法仰视他宗教式的灵魂!
文章用了七段来写“我”在地坛中长达十几年的生活,时间静静的流淌,地坛依稀如昨,地坛里的“我”却经历了世事变迁,从青年到中年,从最初在地坛里“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生。这样想了好几年”,到后来“我”终于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至此,作者完成了宇宙的受戒,对生与死都有了虔诚的信仰。而这种信仰的降临,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地坛这座“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譬如“祭坛古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对于“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样的事实,我们看到的,不是作者挣扎中的呐喊,而是挣扎中的微笑与坦然,是和尚打坐时的大彻大悟,是对自己命远的救赎!
在这样一种心如明镜、净无瑕秽的精神世界的背景里,“我”眼里的时间、时间笼罩下的地坛、地坛里行走的人,都自然而然地清晰透明起来!于是,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哲人的思想、普通人的情感,向读者讲述了三者之间偶然中成就的必然。十五年中,那些与“我”处在同一场景里的人,都被同一张大手操纵着——命运;都被同一种力量剥蚀着——时间!当“我”羡慕的中年情侣不觉中成了两个老人,当每天清晨唱《货郎与小姐》的小伙子再也没有出现……当那个晴朗的日子让“我”知道漂亮的小姑娘是弱智孩子,当那个喝酒的老头、来去匆匆的女工程师都成为“我”生活中的牵挂时,读者和作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在这些人当中,给予“我”最深触动的是“我”母亲!当“我”终于懂得“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时,读者分明听见了“我”由于深深的憾疚共振出的心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既然选择了活着,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就想有一朝一日能在别人的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能有个位置,于是“我”玩命的写,“我”为写作而活下来,写作是“我”全部的欲望。在这里,作者重新在穹天下铺陈了生与死,并明确地告诉读者:其实人真正惧怕的不是死,而是活!但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什么,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作者对地坛这座门壁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的园子,充满了感恩!在他的心里,地坛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可以容纳它的,只有心与坟墓!即使有一天听到了死亡的召唤,“我”与地坛,也会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不早了!”但是“我”的灵魂还会在太阳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还会在生命重生之际,回来!
作者用细腻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沧桑古园,实则是他的精神家园!既是他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他接受度化的地方;更是他将时间物化了的地方……此时,我们隐约听见了在宇宙欲望下辗转的生命,在春天的树尖上呼喊!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3)
6月30日,阴天。吃过午饭,虽然没什么可做的,可因为种种原因,心情糟糕。我随意点开读书网浏览,找找可以阅读的书。选来选去,《我与地坛》这个似乎在哪儿见过的书名吸引了我。点开网页,看了目录,字数并不多,便开始阅读。
作者是位双腿高位截瘫的汉子,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转悠,一去就是十五年。他每次去地坛的时间都不固定,去了之后呆的时间也不固定。呆到自己想回去了才回去。
作者去地坛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他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双腿,他抱怨命运的不公,他厌倦生活,他不知道今后自己还能干些什么,他甚至想到了死。地坛公园就在他家不远处,他以前不屑去的地方,现在独自去了。安静的地坛公园成了他噩噩然混时间的好地方。他由最初漫不经心看着公园里的一切,变为细细观察公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细细欣赏匆匆过往的行人,他终于给疲惫脆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归宿,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他渐渐地冷静了下来。他不再抱怨生命的不公,不再怨恼无所作为。他大胆地开启了一个梦,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每天的所思所想,他要当作家。看惯了生活中平常的一切,他开始思考这背后不平常的东西,他甚至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母亲的突然去世,似一记闷棒,让他幡然醒悟,母亲对他的爱多么深厚,他在母亲去世之后,才开始回想那个从不打搅自己只是默默地关注自己的母亲。他后悔没有在母亲寻找他时叫一声母亲,他憎恨自己还假装没有看见母亲,他常常藏在丛林中,任凭母亲一遍遍地寻找。地坛的每一寸土地,有作者车轮的印迹,就有作者母亲深情的寻觅,可一切都来不及了,无论作者有多懊恼,有多后悔,他再也没有机会纠正自己的不是了。他给自己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这是一篇长篇散文,既有抒情,又富有哲理,句句情真意切。一开始阅读,便不愿放下。作者敞开的至真至纯的心灵,让人仿佛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忘记了烦恼。是啊,上帝肯定是公平的。作者认为,母亲因为在人世过得太苦,所以上帝早早地找了她去,免除她的苦痛。即便作者失去双腿,还身患重病,他也觉得上帝是公平的,因为每天能来到地坛公园闲坐,是他的福祉。这要何等的胸怀,才有如此宽厚的认识啊。
作者还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作者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所以作者认为,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作者终于肯坦然接受自己苦难的生命,
淡定地书写新的篇章。
掩卷沉思,我敬佩作者灵魂的强大。我感谢他在我今天心情极不好的日子,给了我启示。我要像作者一样,乐于接受生命给予的一切。欢乐、劳累和苦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他们都有所呈现,我们的生命才不会是一潭死水,才会激荡起美丽的漩涡。
活着,好好地活着,无论现实的你是什么样的状况。
最后,我要充满感激地告诉你,《我与地坛》的作者,他叫——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4)
《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集,其中收录了《我与地坛》、《合欢树》等12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双腿残废后待在地坛公园中度过漫漫时光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作者在地坛中思考生死,也在地坛中感怀亲情,在这个园里他渐渐调整了自己,也向命运发出最强力的回击,这种以沉重回击沉重的行为,给予同处于迷惘中的我以巨大的鼓励。
史铁生在插队时瘫痪了双腿,回到家乡后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不断做透析来维持生命。在《我与地坛》这篇散文中,史铁生仔细论述了他双腿残废之后面对巨大打击而产生的生死观“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要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史铁生对于生死的哲思,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其对痛苦的体验之深切,怕是一般人所无法体会的,他的生死观使我想起《史记》中樊哙的一句话:“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一个人如果看轻了死亡的话,便看轻了许多危难。史铁生对于活的想法,在《我的梦想》、《好运设计》中以一个有趣的形式进行了叙述,通过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最后得出结论:一个人的命运无论如何往完美的方向设计,人生总是有缺憾的,而最好的设计是让人有惊喜也有挫折,这样他的一生才是完整的。通过这一番想象,面对困境的我们心也能宽慰很多。
《我与地坛》是这本散文集里最重要的一篇散文,在散文的后半部分史铁生讲述了一个比他更加不幸的人——他的母亲——对低谷中的他的深沉母爱,以及对母亲未能活到他自认为闯出了一条出路并获得一些成就后的惋惜,对自己在母亲在世时没有对母亲坦诚相处而悔恨。他在对自己的救赎中并没有变得自私,而是愈加珍视亲情,对于出现在地坛中又消失在地坛外的人也给予默默的关心,甚至收获过一段爱情。坚强不代表着冷漠,人在走向独立自强的途中不应逐渐关闭起自己的内心,一个真正强大的人,其内心必定是丰富的、充满人性关怀的。在另外几篇散文《合欢树》、《秋天的关怀》中,史铁生专门讲述了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我二十一岁那年》、《墙下短记》、《黄土地情歌》、《记忆与印象》几篇散文中史铁生回忆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残废前的自由与残废后的落魄形成了鲜明对比,史铁生对于过去生活的追溯,想必是对于过去自由的缅怀吧。在我陷入低谷的那段时间,我也时常回忆过往,翻翻过去的相片和日记,追忆自由时自己的心情。
最后的《想念地坛》和《扶轮问路》是书本的中心思想所在。《我与地坛》的单篇发表之后,曾有人去地坛寻找史铁生,或者特意去地坛寻找安静。史铁生搬家之后,离地坛远了,而且地坛也渐渐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因此不再常去地坛。“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求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求地坛。”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生活的沉重,地坛是史铁生的归宿,而我们不应以史铁生和地坛为信条,应不断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归宿。“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处景观、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史铁生想必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悟出了“怎么活”的端倪了吧,怎么活、活得如何,都只不过是一处景观、一次际遇,而心魂是不灭的,当下的怎么活并不会影响未来的路途。
散文集《我与地坛》是我陷入低谷与迷惘时的福音,其对危难中的人们有着谆谆教诲的作用,在那段时间里史铁生的地坛即我的地坛,后来走出了低谷的时期,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追寻属于自己的地坛,“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但史铁生面对苦难虽备受打击而坚忍不拔、虽自立自强却充满关怀的身影,将永远留在我这位读者心中,留在千千万万苦难中却恰好读了他的书的读者心中。“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我与地坛》读后感(篇5)
为什么在真正失去后才会懂得母亲的辛劳?为什么不抓住当时的美好?为什么在无法挽回后才会尝试思考?作者史铁生已经告诉我们,他的痛悔,他的自责,难道我们要重蹈覆辙?我的答案是“不”。
刚开始,作者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但事实相反,他很幸福,他有一个爱他、会照顾他、时时刻刻关心他的母亲。而他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儿子双腿瘫痪,情绪低落,脾气暴躁,自己心里不好受,但是为了儿子,她撑起了整个家。可是,当时的作者全然不知。这里让我看得有些心酸,觉得作者实在是太不懂事了,一点也不理解母亲,还跟她唱反调。但是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们与当时的作者不都一样吗,一点也不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一次次的争吵,一次次的伤害了母亲的心,但母亲还是与从前那样对待你、爱护你、关心你。母亲的无私、包容令人钦佩,那我们的自私、一意孤行呢?
母亲永远的走了,再也不回来了,这才引发了作者的思考,渐渐懂得了母亲的辛劳。可现在,一切都已经追悔莫及,只是痛悔,只是自责,留下的只是空空的床,空空的房······
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现在的美好。我们要珍惜母爱,回报母爱!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