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群落演替的原因及结果

资料检索发送下文献来源谢谢... 资料检索
发送下文献来源 谢谢
展开
 我来答
寂寞暗手
2009-05-30 · TA获得超过16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叫做演替。例如,在某一林区,一片土地上的树木被砍伐后辟为农田,种植作物;以后这块农田被废弃,在无外来因素干扰下,就发育出一系列植物群落,并且依次替代。首先出现的是一年生杂草群落;然后是多年生杂草与禾草组成的群落;再后是灌木群落和乔木的出现,直到一片森林再度形成,替代现象基本结束。在这里,原来的森林群落被农业植物群落所代替,就其发生原因而论是一种人为演替。此后,在撩荒地上一系列天然植物群落相继出现,主要是由于植物之间和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自然演替过程。

原生演替:是在过去没有植被的原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最典型的是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旱生演替系列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地衣植物阶段,壳状地衣首先出现在坚硬的岩石表面,而且从假根上分泌有机酸以腐蚀岩石表面并逐渐形成极少量的土壤; 苔藓植物阶段:在地衣群落发展的后期,会有苔藓植物出现,这类生长在岩石表面的苔藓植物可以在干旱的状况下停止生长,而在温和多雨季节有大量生长,能积累较多的土壤;草本植物阶段:草本植物中的蕨类及一些被子植物中的一年或两年生植物首先出现在苔藓植物群落中,并大量繁殖而取代了苔藓植物,土壤继续增加,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开始出现。此时原有岩石表面的环境条件有了较大改变,土壤增厚,小气候形成;木本植物阶段:在草本植物群落发展到一定时期,首先一些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形成高草灌木群落,继而喜光的阳性乔木树种生长,并逐渐形成森林。在整个旱生系列演替中,旱生环境因群落的作用而变为中生环境,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演替的速度相对较快,而后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原生演替中,每一个阶段的群落总是比上一个阶段群落结构复杂,高度增加,因此利用环境更充分,改变环境的作用就更强,也就为下一个群落创造了条件。当然并不是在地球上任何地带,都可以按上述系列达到森林群落阶段。如在北极地区和高山雪线附近,只能达到地衣群落阶段;而干旱荒漠地区能达到短年生草本群落阶段。

水生演替系列(1.沉水植物带;2.浮叶植物带;3.草带;4.芦苇带;5.苔草带)

(摘自植物生态学,姜汉侨等编)

次生演替:在天然条件下,原生植被受到破环就会发生次生演替,并由各种各样的次生植物群落形成一个次生演替系列。次生演替的最初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如火烧、病虫害、严寒、干旱等,但最主要的和最大规模的是人为利用植被的活动,如森林采伐、草原放牧、耕地放荒等。最典型的是森林采伐和草原放牧的演替。森林的采伐演替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以云杉林皆伐以后,从采伐迹地上开始的群落过程为例):采伐迹地阶段:即森林采伐时的消退期,较大面积的采伐迹地上,原来森林内的小气候完全改变,地面受到直接光照,水热状况变化剧烈。原来林下的耐荫或阴性植物消失,而喜光植物则蔓延形成杂草群落;小叶树种阶段:采伐迹地阶段的气候不适宜于云杉等的生长,却适合一些喜光阔叶树种(桦树、山杨等)的生长,在原有优越的土壤条件下他们会很快生长起来,形成以桦树和山杨为主的群落,同时郁闭的林冠也抑制和排挤了其他喜光植物; 云杉定居阶段:由于桦树和山杨等上层树种缓和了林下小气候的剧烈变动,小叶林下已能够生长耐阴性的云杉幼苗,约30年左右,云杉就能在桦树和山杨林下形成第二层,并逐渐伸入上层林冠;云杉恢复阶段:当云杉的生长超过桦树和山杨,并组成森林的上层时,桦树和山杨因不能适应上层遮荫而开始衰亡。50-100年后,又形成了单层的云杉林,其中混杂着一些留下来的云杉和山杨,而且树木的配置和密度以及林内的环境条件也有所不同。当然,森林采伐后的复生过程,并不单纯取决于树种的耐荫或喜光特性,还取决于综合的生境条件的变化特点。同时,引起森林消退的原因、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森林采伐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也具有决定向作用。如果采伐面积过大、采伐后水土流失严重,就失去了复生的基本条件,群落的演替也就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进行。
pzyfairy
2009-06-07 · TA获得超过11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在同一地段上,一种森林群落为另一种森林群落更替的现象。广义的森林演替是从裸地开始,由简单的先锋植物入侵、定居,逐渐改变环境条件,导致后继植物入侵、定居,形成新的群落,经过不同植物群落的更替、发展,最后形成复杂而稳定的森林群落的过程。在没有强烈外力干扰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地段上可依次发生不同的群落,出现不同的演替阶段,即群落发生的先锋阶段,发展强化阶段,相对稳定的亚顶极阶段和成熟稳定的顶极阶段。所有演替阶段的总和称为演替系列。在森林演替过程中,不同的演替阶段通常伴随着树种更替和组成变化;或不发生树种更替而出现不同的林型。
森林演替可按演替的动力、趋向和起始状况等分类。
①按演替动力分类:由于外部动力,如火山爆发、火灾、水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或采伐等人为活动改变了森林环境,现有的森林不能适应而为另一种群落所代替,称外因演替。由于群落发展的内在因素,如现有群落发展引起群落内在环境的变化,或由于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竞争而引起的树种更替或森林演替,称内因演替或称自发演替。但二者并不能截然分开,外因往往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任何一种植物群落的产生,都是生境和生物体相结合的体现。
②按演替趋向分类:由结构简单,不稳定的群落类型向结构复杂、稳定性较高的群落类型发展的过程,称为进展演替;反之,称为逆行演替。具体区分见表。
③按演替起始状况分类:从天然或人工形成的裸地(如地壳变动、冰川移动、洪水冲积、风沙侵蚀及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无植被的裸露地面),或从水体开始的演替过程,称原生演替。起始于裸露的岩石表面,经过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等阶段而发展为木本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过程称旱生演替系列。由湖泊、池沼水体经过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浅水植物、草甸植物阶段而发展为木本植物群落的过程称水生演替系列。而原有植物群落经火灾、风雪、病虫动物为害,或经人类垦殖采伐等活动破坏后所发生的演替,称次生演替。
顶极群落学说和顶极格式假说 在各类气候条件下,植物群落的发展总是由简单、 不成熟、 不稳定的阶段,逐步发展到比较复杂、成熟、稳定的阶段。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条件下, 植物群落经演替最终达到能自我维持、自我繁殖并能保持长久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群落的演替顶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冬季大话猫
2009-05-30
知道答主
回答量:3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结果。比如高中生物必修三里面有4幅插图,讲的就是森林群落的演替:
在一个废耕的田地上,由于没有人类的干预,第一年杂草丛生,接着就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在这里生长;有树的种子飘来,在这里生根发芽,一年一年地生长。渐渐的,多年生的草本代替了一年生的,而树逐渐又代替了草,就这样逐渐演化呗,最后成为森林,达到很稳定的状态(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强)。
这就是我的理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