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孩子的哪些行为需要父母教育?
展开全部
一、父母为孩子做出榜样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每个孩子都是研究父母的专家。许多父母特别在意自己对孩子讲了哪些道理,似乎这才是家庭教育,实际上,对孩子影响最深的是父母怎样做,其次才是父母讲了什么。所以,父母为孩子做出榜样就是最好的教育。 研究发现,五年级时的榜样影响力达到高峰,八年级时的偶像影响力达到高峰。
一般来说,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样,无论父母是否愿意或者在意,你都是在为孩子做榜样,因为儿童的天性是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由此可见,父母教育孩子最为重要的使命就是以身作则,成则成矣,败则败矣。在防控疫情期间,对父母们的榜样作用更是一个挑战。比如,您是否遵守政府关于防疫的有关规定?是否出门戴口罩?是否主动申报去过什么城市或乘坐过什么交通工具?当需要您支援防疫前线的时候您是否勇敢前往?等等。当父母在做的时候,不要忘记背后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是孩子在观察和判断,而这是最为深刻的家庭影响。
二、父母要给予孩子积极的解释 由于喜欢观察与好奇却又知识和经验缺乏,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小问号”,平时就疑问多多,灾难来了岂能不疑问更多?因此,防疫期间的父母们最需要给孩子解释发生了什么,而如何解释考验着父母们的水平。 在灾难面前,不要蒙住孩子的眼睛,而要对孩子准确的说明事实真相。有些父母可能担心吓着孩子,或者以为孩子小没必要告诉他太多,其实,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很强的,并且有知道真相的权利。困难的是,网络时代信息满天飞,真伪难辨,这需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引导孩子选择专业机构发布的真实准确的信息。比如,要耐心告诉孩子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它是怎么发生的?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如何有效预防?有哪些信息是虚假的?等等。
如今媒体发达,信息海量,有心的父母不难收集,因为自己也是需要了解的。和孩子一起收集信息,一起分析讨论,也是简便有效的方法。这样学到的知识让孩子真正受益。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解释,或者说持什么样的态度,这甚至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好父母需要给孩子科学而积极的解释,而不是盲目和消极的解释,以消除孩子的恐慌心理。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作解释风格,积极的解释风格是把困难解释为暂时的、偶然的、非人格化的,认为困难是可以改变的;消极的解释风格是把困难解释为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的,认为困难是不可改变的。积极的解释导致人自信和乐观,消极的解释导致人悲观和绝望,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显然,积极的解释是符合实际的解释,也是乐观向上的解释。对防控疫情来说同样如此,在孩子面前不宜怨天尤人,不宜悲观失望,而应该告诉孩子,只要有科学的态度和齐心协力的行动,疫情是可防可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积极的解释中,尤其值得与孩子讨论钟南山等一大批杰出医生的勇敢负责的精神,还有全国各地的无私驰援,这些都是极好的榜样教育,也是富有现实感的价值观引领。
三、长时间居家也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 防控疫情期间,最好的对策是大家尽可能居家生活,减少外出,尤其是不到人多的地方去。这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关爱他人与社会。但是,这样的生活时间长了,许多成年人受不了,好动的孩子更难以忍受。其实,居家生活也是奥妙无穷的,如果安排得当,完全可能度过一段美好而受益的时光。 实际上,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就是生活教育。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所以,可以安排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如阅读、写作、游戏、运动、家务劳动、艺术创作等等。 居家时间长一些,如果能培养孩子学会做饭和洗衣服,将使孩子终身受益。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都证明,童年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的需要,而不爱劳动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更可能成为生活与职场的失败者。 许多父母可能怕耽误孩子的学习,其实这也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近日给父母们的建议,把书房变课堂、把客厅当操场,创新布置学习场域,建设家庭小型学校的学习组织,在非常时期陪伴孩子非常学习。其实,网络时代具备了在线学习的条件,从教育部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纷纷采取在线学习的举措。甚至可以说,在线学习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习方式,如果与生活教育密切结合,孩子将更有能力适应未来。
四、好习惯成就孩子的幸福一生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疫情防控最终会取得胜利,人们出行、工作和学习都会重新获得自由。但是,防控疫情期间的许多努力会变得不再需要吗?如果那样,我们有可能重蹈覆辙。换句话说,即使疫情过去了,父母依然要做孩子的好榜样,依然要坚持积极的解释风格,依然要让家庭生活丰富多彩,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全家人养成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
一般来说,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样,无论父母是否愿意或者在意,你都是在为孩子做榜样,因为儿童的天性是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由此可见,父母教育孩子最为重要的使命就是以身作则,成则成矣,败则败矣。在防控疫情期间,对父母们的榜样作用更是一个挑战。比如,您是否遵守政府关于防疫的有关规定?是否出门戴口罩?是否主动申报去过什么城市或乘坐过什么交通工具?当需要您支援防疫前线的时候您是否勇敢前往?等等。当父母在做的时候,不要忘记背后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是孩子在观察和判断,而这是最为深刻的家庭影响。
二、父母要给予孩子积极的解释 由于喜欢观察与好奇却又知识和经验缺乏,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小问号”,平时就疑问多多,灾难来了岂能不疑问更多?因此,防疫期间的父母们最需要给孩子解释发生了什么,而如何解释考验着父母们的水平。 在灾难面前,不要蒙住孩子的眼睛,而要对孩子准确的说明事实真相。有些父母可能担心吓着孩子,或者以为孩子小没必要告诉他太多,其实,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很强的,并且有知道真相的权利。困难的是,网络时代信息满天飞,真伪难辨,这需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引导孩子选择专业机构发布的真实准确的信息。比如,要耐心告诉孩子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它是怎么发生的?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如何有效预防?有哪些信息是虚假的?等等。
如今媒体发达,信息海量,有心的父母不难收集,因为自己也是需要了解的。和孩子一起收集信息,一起分析讨论,也是简便有效的方法。这样学到的知识让孩子真正受益。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解释,或者说持什么样的态度,这甚至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好父母需要给孩子科学而积极的解释,而不是盲目和消极的解释,以消除孩子的恐慌心理。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作解释风格,积极的解释风格是把困难解释为暂时的、偶然的、非人格化的,认为困难是可以改变的;消极的解释风格是把困难解释为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的,认为困难是不可改变的。积极的解释导致人自信和乐观,消极的解释导致人悲观和绝望,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显然,积极的解释是符合实际的解释,也是乐观向上的解释。对防控疫情来说同样如此,在孩子面前不宜怨天尤人,不宜悲观失望,而应该告诉孩子,只要有科学的态度和齐心协力的行动,疫情是可防可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积极的解释中,尤其值得与孩子讨论钟南山等一大批杰出医生的勇敢负责的精神,还有全国各地的无私驰援,这些都是极好的榜样教育,也是富有现实感的价值观引领。
三、长时间居家也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 防控疫情期间,最好的对策是大家尽可能居家生活,减少外出,尤其是不到人多的地方去。这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关爱他人与社会。但是,这样的生活时间长了,许多成年人受不了,好动的孩子更难以忍受。其实,居家生活也是奥妙无穷的,如果安排得当,完全可能度过一段美好而受益的时光。 实际上,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就是生活教育。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所以,可以安排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如阅读、写作、游戏、运动、家务劳动、艺术创作等等。 居家时间长一些,如果能培养孩子学会做饭和洗衣服,将使孩子终身受益。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都证明,童年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的需要,而不爱劳动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更可能成为生活与职场的失败者。 许多父母可能怕耽误孩子的学习,其实这也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近日给父母们的建议,把书房变课堂、把客厅当操场,创新布置学习场域,建设家庭小型学校的学习组织,在非常时期陪伴孩子非常学习。其实,网络时代具备了在线学习的条件,从教育部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纷纷采取在线学习的举措。甚至可以说,在线学习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习方式,如果与生活教育密切结合,孩子将更有能力适应未来。
四、好习惯成就孩子的幸福一生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疫情防控最终会取得胜利,人们出行、工作和学习都会重新获得自由。但是,防控疫情期间的许多努力会变得不再需要吗?如果那样,我们有可能重蹈覆辙。换句话说,即使疫情过去了,父母依然要做孩子的好榜样,依然要坚持积极的解释风格,依然要让家庭生活丰富多彩,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全家人养成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