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30 · 知道合伙人艺术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北宋三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元汤曾说:"六朝至唐初,画者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维、张璪、毕宏、郑虔之徒出其不意,深谙-其理。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大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格法始备。"他们确是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新画风,较为完善了中国山水画。
三大画家
画家董源
董源字叔达,人称董北苑。五代南唐时曾为后苑副使,后入北宋。他的山水画承荆浩、关仝的传统,变更方法,创用"披麻皴",建立一种平和秀雅的风格。水墨学王维,着色学李思训,墨气淋漓,放纵活泼。工秋岚远景,大多画江南真景,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平淡天真,表现出江南山水的特有情趣。
董源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宋人称许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应的。
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大都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崭绝之状。这与较早于他的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其传世作品还有《龙宿郊民图》等。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一般论者对董巨的评价并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黄公望说:"作 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据画史记载,董氏善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开创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于李思训格调,而较放纵活泼。兼工龙、牛、虎和人物。
传世作品:《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董源现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龙宿郊民》等图。
画家范宽
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他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
画家李成
李成,中国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他和关仝、范宽形成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学他画法的较多。画迹在北宋时已经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无李论"之说。作品成功地表现了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今有《读碑窠石图》(图中人物为王晓所画)、《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传世。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师承者众多,有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燕文贵等。
三大画家
画家董源
董源字叔达,人称董北苑。五代南唐时曾为后苑副使,后入北宋。他的山水画承荆浩、关仝的传统,变更方法,创用"披麻皴",建立一种平和秀雅的风格。水墨学王维,着色学李思训,墨气淋漓,放纵活泼。工秋岚远景,大多画江南真景,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平淡天真,表现出江南山水的特有情趣。
董源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宋人称许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应的。
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大都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崭绝之状。这与较早于他的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其传世作品还有《龙宿郊民图》等。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一般论者对董巨的评价并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在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元代黄公望说:"作 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钟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据画史记载,董氏善山水人物、云龙、牛虎,无所不能,尤以山水画最为著名,开创南派山水。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五代的《画鉴》里记载:"董源山水有二种:一样水墨,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样着色,皴文甚少,用色浓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种皆佳作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董源善画,龙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山峭之笔",又称"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于李思训格调,而较放纵活泼。兼工龙、牛、虎和人物。
传世作品:《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董源现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龙宿郊民》等图。
画家范宽
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后来他觉悟到应当重视对自然山川景物的观察、体验,因而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观览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的微妙变化,对景造意,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现于笔下。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画出岩石的形貌质感。画上的大山巍然矗立,浑厚壮观,具有压顶逼人的气势。
画家李成
李成,中国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李鼎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李成为李营丘。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他和关仝、范宽形成为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学他画法的较多。画迹在北宋时已经很少,米芾甚至提出了"无李论"之说。作品成功地表现了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中自然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今有《读碑窠石图》(图中人物为王晓所画)、《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传世。李成对北宋的山水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师承者众多,有许道宁、李宗成、翟院深、郭熙、王诜、燕文贵等。
2009-05-30
展开全部
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与五代的关仝一起,被认为是“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他们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继者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纳、王诜等。除北方山水系统的山水画外,长于界画的郭忠恕,善于表现湖山小景的惠崇、赵令穰,以及继承唐代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的王希孟等,都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的独特贡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苏轼,米芾,蔡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