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病虫害怎么防治,生姜病虫害防治技术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种植生姜的过程中,生姜病虫害是农户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那么,生姜病虫害怎么防治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常见生姜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供大家参考。
1、姜腐烂病
姜腐烂病又称姜瘟病,是生姜生产中最常见且在各姜区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50%以上,甚至绝产.对生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制约生姜生产发展的一大因素。
(1)症状植株受病菌侵害后,不论茎叶或根茎,都能表现症状。根茎发病初期呈水浸状,黄褐色,失去光泽,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残留外皮,挤压病部可流出污白色米水状汁液,散发臭味。根部被害,也呈淡黄褐色,终至全部腐烂。地上茎被害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呈凋萎状,叶片由下而上变成枯黄色,边缘卷曲,终至全株下垂枯死。
(2)病原姜腐烂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其病原为青枯假单抱杆菌,它不仅可侵染生姜,亦侵害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作物。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主要在根茎和土壤中越冬,一般在土中可存活2年以上,带菌种姜是主要初侵染源,并可借助姜种调运作远距离传播,种植带菌种姜长出的姜苗就会发病。此外,在发病的姜田,因病株残体遗落地里,致使土壤带菌。如重茬连作,往往发病早已危害重,即使将无病种姜种在带菌土壤里也会引起发病,所以病上也是姜腐烂病的重要侵染来源。越是老姜区,年年病茬地连作,病菌量年年积累增多,以致造成病害逐年加重。除病姜、病土外,若姜田使用病残体或病土沤制的圈肥,也会将病菌带到田间引起发病。灌溉水和雨水也是传播病菌的媒介,尤其在发病盛期,水源若被污染,病菌就会随水而流,引发病害,严重者导致病菌四处扩散,使病害迅速蔓延。姜腐烂病的发生与蔓延,受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6-31℃,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病害蔓延越快。尤其在高温多雨天气,大量病菌随水扩散,造成多次再侵染,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大批植株死亡。
病害发生的轻重与雨季的早晚和降雨量多少也有关系。雨季早,中心病株出现也早,发病早,为多次再侵染提供了机会。降雨量大,为病菌的扩展、侵入和繁殖提供了方便条件。因此,在高温多雨年份,往往在短期内造成病害大流行,危害严重。在降雨量少而气温较低的年份,一般病情较轻。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沙质土,一般发病较轻;而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田间积水或偏施氮肥的姜田,则发病较重。
(4)防治方法生姜腐烂病的传播途径多,发病期长,因而防治较为困难。目前尚没有理想的杀菌药剂,亦未发现理想的抗病品种,因而应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以切断传播途径,尽可能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
①轮作换荐:因姜腐烂病菌可在上中存活2年以上,轮作换茬是切断土壤传菌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对于已发病的地块,要间隔3-4年以上才可种姜。种姜的前茬地应是种植粮食作物的地块。至于菜园地,以葱荐、蒜荐为好,种过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作物,尤其是发过青枯病的地块,不宜种姜。实践证明,实行4年以上轮作,井使用无病姜种,结合精细管理,对控制姜腐烂病的发生有显著效果。
②严格选用无病种姜,杜绝姜种传病:在生姜收获前,可在无病姜田严格选种,在贮姜窖内单放单贮,翌年下地前再进行严格挑选,消除种姜带菌隐患。
③选地和整地:姜田应选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整地时地面要平,姜沟不宜过长,以不超过20米为宜。为防止雨季田间积水,应在姜田设置排水沟。
④施净肥:姜田所用肥料应尽量不带病菌,因而不可用病姜病株或带菌土沤制土杂肥,农家肥必须经腐熟后方可使用。
⑤浇净水:姜田最好用井水灌溉,并防止水源污染,严禁将病株向水渠及井中乱扔,如有条件可采用塑料轧管灌溉。浇水时应控制水量切不可大水漫灌。
⑥发现病株及时铲除:当田间发现病株后,除应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外,还应将其周围0.5米以内的健株一并去掉,并挖去带菌土壤,在病穴内撤石灰,然后用干净的无菌土掩埋。
2、姜斑点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斑黄白色,梭形或长圆形,细小,长2-5毫米,斑中部变薄,易破裂或穿孔。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似星星点点,故又名白星病。病部可见针尖状分生孢子器。
(2)病原引起生姜斑点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姜叶点霉菌。其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具孔口,当孢子成熟时即从孔口涌出。分生抱子椭圆形,单抱,无色,分生孢子团常呈带状或卷须状。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和再侵染源,以雨水溅射传播蔓延。温暖高湿,株间郁闭,田间湿度大或重茬连作地块,均有利于该病发生。
(4)防治方法①避免连作,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②选择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不要在低洼地种植。③注意氮磷钾肥配比施用,不要偏施氮肥。④发病初,叶面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3、姜炭疽病
(1)症状为害时片。多先自时尖及叶缘现病斑,初为水浸状褐色小斑,后向内扩展成椭圆形或梭形至不规则状褐斑,斑面云纹明显或不明显。数个病斑连成病块,使叶片变褐干枯。潮湿时,病面现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2)病原引发该病的病原为半知茵亚门辣椒刺盘孢菌和盘长孢状刺盘孢菌。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两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部或随病残体散落土中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或小昆虫活动传播,成为本病初侵染和再侵染源。病菌除为害生姜外,尚可侵染多种姜科或茄科作物。在南方,病菌在田间寄主作物上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期。连作重茬,植株生长过旺,田间温度大,偏施氮肥,均有利于该病发生。
(4)防治方法①注意轮作,避免姜田连作。②注意田间卫生,收获时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③增施农家肥,注意氮、磷、钾配比施肥,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严禁偏施氮肥,以免植株生长过旺。④严禁田问积水,及时做好清沟排渍工作。⑤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苗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N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0%氧氯化钢悬浮剂300倍液,于发病初进行叶面喷施,10-15天喷1次,连续2-3次。
4.姜螟
(1)为害特点姜螟又名钻心虫,不仅危害生姜,还危害玉米、高粱、甘蔗等作物,为杂食性害虫。幼虫孵出2-3天后,便成群从叶鞘与茎秆缝隙或心叶侵入。被害叶片成薄膜状,残留有粪屑。叶片展开后,呈不规则的食孔,茎、叶鞘常被食成环痕。幼虫在第四至第六天,多在茎秆中上部蛀食,造成茎秆空心,使水分运输受阻。姜苗受害后,上部枯黄凋萎或造成茎秆折断。
(2)形态特征姜螟成虫灰黄色,体长10-13毫米,翅长25-32毫米,前翅灰黄色,缘边有7个黑点,后翅白色。雄蛾略小,体色和翅色较深,前额圆,触角鞭状;雌蛾前翅黑点不太明显,触角丝状。卵长12.8毫米,宽0.78毫米,淡黄白色,扁平、椭圆形,卵粒表面有龟甲状刻印,卵块成二行排列,产在叶背。幼虫体长28毫米,初孵乳白色,老熟时淡黄色,背面有褐色突起,两侧有紫色亚背线,气门上各有2条线,头壳、口器均为黄褐色。蛹长12-16毫米,体红褐至暗褐,腹末稍钝,腹部各节间有白色环线。
(3)生活习性姜螟在长江流域每年发生2-3代,世代重叠,以末代老熟幼虫在作物或野生杂草茎秆内越冬,翌春即在茎秆内化蛹。成虫羽化后,白天隐藏在作物及杂草间,傍晚飞行,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夜间交配。交配后1-2天产卵,卵产于叶背中脉两侧。平均每头雌虫产卵180-210粒。
(4)防治方法
①清洁田园:生姜收获后,将生姜的断株、枯叶及虫害苗、杂草清除干净,集中烧毁。
②人工捕捉:发现幼苗被害时,找出虫口,剥开茎秆即可捉到幼虫。
③药剂防治:用50%杀螟松乳剂500-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对田间植株喷雾,亦可用上述药剂注入虫口。
5、小地老虎
(1)为害特点小地老虎俗称上蚕、地蚕,在各地普遍发生,它为害各种蔬菜及农作物的幼苗,也是生姜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为害时一般于姜苗基部近地表层1-3厘米处。伤害姜苗髓部及生长点,造成心叶萎蔫、变黄
1、姜腐烂病
姜腐烂病又称姜瘟病,是生姜生产中最常见且在各姜区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50%以上,甚至绝产.对生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制约生姜生产发展的一大因素。
(1)症状植株受病菌侵害后,不论茎叶或根茎,都能表现症状。根茎发病初期呈水浸状,黄褐色,失去光泽,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残留外皮,挤压病部可流出污白色米水状汁液,散发臭味。根部被害,也呈淡黄褐色,终至全部腐烂。地上茎被害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叶片被害呈凋萎状,叶片由下而上变成枯黄色,边缘卷曲,终至全株下垂枯死。
(2)病原姜腐烂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其病原为青枯假单抱杆菌,它不仅可侵染生姜,亦侵害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作物。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主要在根茎和土壤中越冬,一般在土中可存活2年以上,带菌种姜是主要初侵染源,并可借助姜种调运作远距离传播,种植带菌种姜长出的姜苗就会发病。此外,在发病的姜田,因病株残体遗落地里,致使土壤带菌。如重茬连作,往往发病早已危害重,即使将无病种姜种在带菌土壤里也会引起发病,所以病上也是姜腐烂病的重要侵染来源。越是老姜区,年年病茬地连作,病菌量年年积累增多,以致造成病害逐年加重。除病姜、病土外,若姜田使用病残体或病土沤制的圈肥,也会将病菌带到田间引起发病。灌溉水和雨水也是传播病菌的媒介,尤其在发病盛期,水源若被污染,病菌就会随水而流,引发病害,严重者导致病菌四处扩散,使病害迅速蔓延。姜腐烂病的发生与蔓延,受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6-31℃,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病害蔓延越快。尤其在高温多雨天气,大量病菌随水扩散,造成多次再侵染,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大批植株死亡。
病害发生的轻重与雨季的早晚和降雨量多少也有关系。雨季早,中心病株出现也早,发病早,为多次再侵染提供了机会。降雨量大,为病菌的扩展、侵入和繁殖提供了方便条件。因此,在高温多雨年份,往往在短期内造成病害大流行,危害严重。在降雨量少而气温较低的年份,一般病情较轻。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沙质土,一般发病较轻;而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田间积水或偏施氮肥的姜田,则发病较重。
(4)防治方法生姜腐烂病的传播途径多,发病期长,因而防治较为困难。目前尚没有理想的杀菌药剂,亦未发现理想的抗病品种,因而应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以切断传播途径,尽可能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
①轮作换荐:因姜腐烂病菌可在上中存活2年以上,轮作换茬是切断土壤传菌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对于已发病的地块,要间隔3-4年以上才可种姜。种姜的前茬地应是种植粮食作物的地块。至于菜园地,以葱荐、蒜荐为好,种过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作物,尤其是发过青枯病的地块,不宜种姜。实践证明,实行4年以上轮作,井使用无病姜种,结合精细管理,对控制姜腐烂病的发生有显著效果。
②严格选用无病种姜,杜绝姜种传病:在生姜收获前,可在无病姜田严格选种,在贮姜窖内单放单贮,翌年下地前再进行严格挑选,消除种姜带菌隐患。
③选地和整地:姜田应选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整地时地面要平,姜沟不宜过长,以不超过20米为宜。为防止雨季田间积水,应在姜田设置排水沟。
④施净肥:姜田所用肥料应尽量不带病菌,因而不可用病姜病株或带菌土沤制土杂肥,农家肥必须经腐熟后方可使用。
⑤浇净水:姜田最好用井水灌溉,并防止水源污染,严禁将病株向水渠及井中乱扔,如有条件可采用塑料轧管灌溉。浇水时应控制水量切不可大水漫灌。
⑥发现病株及时铲除:当田间发现病株后,除应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外,还应将其周围0.5米以内的健株一并去掉,并挖去带菌土壤,在病穴内撤石灰,然后用干净的无菌土掩埋。
2、姜斑点病
(1)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斑黄白色,梭形或长圆形,细小,长2-5毫米,斑中部变薄,易破裂或穿孔。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似星星点点,故又名白星病。病部可见针尖状分生孢子器。
(2)病原引起生姜斑点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姜叶点霉菌。其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具孔口,当孢子成熟时即从孔口涌出。分生抱子椭圆形,单抱,无色,分生孢子团常呈带状或卷须状。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和再侵染源,以雨水溅射传播蔓延。温暖高湿,株间郁闭,田间湿度大或重茬连作地块,均有利于该病发生。
(4)防治方法①避免连作,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②选择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不要在低洼地种植。③注意氮磷钾肥配比施用,不要偏施氮肥。④发病初,叶面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3、姜炭疽病
(1)症状为害时片。多先自时尖及叶缘现病斑,初为水浸状褐色小斑,后向内扩展成椭圆形或梭形至不规则状褐斑,斑面云纹明显或不明显。数个病斑连成病块,使叶片变褐干枯。潮湿时,病面现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2)病原引发该病的病原为半知茵亚门辣椒刺盘孢菌和盘长孢状刺盘孢菌。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两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部或随病残体散落土中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或小昆虫活动传播,成为本病初侵染和再侵染源。病菌除为害生姜外,尚可侵染多种姜科或茄科作物。在南方,病菌在田间寄主作物上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期。连作重茬,植株生长过旺,田间温度大,偏施氮肥,均有利于该病发生。
(4)防治方法①注意轮作,避免姜田连作。②注意田间卫生,收获时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③增施农家肥,注意氮、磷、钾配比施肥,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严禁偏施氮肥,以免植株生长过旺。④严禁田问积水,及时做好清沟排渍工作。⑤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苗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N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0%氧氯化钢悬浮剂300倍液,于发病初进行叶面喷施,10-15天喷1次,连续2-3次。
4.姜螟
(1)为害特点姜螟又名钻心虫,不仅危害生姜,还危害玉米、高粱、甘蔗等作物,为杂食性害虫。幼虫孵出2-3天后,便成群从叶鞘与茎秆缝隙或心叶侵入。被害叶片成薄膜状,残留有粪屑。叶片展开后,呈不规则的食孔,茎、叶鞘常被食成环痕。幼虫在第四至第六天,多在茎秆中上部蛀食,造成茎秆空心,使水分运输受阻。姜苗受害后,上部枯黄凋萎或造成茎秆折断。
(2)形态特征姜螟成虫灰黄色,体长10-13毫米,翅长25-32毫米,前翅灰黄色,缘边有7个黑点,后翅白色。雄蛾略小,体色和翅色较深,前额圆,触角鞭状;雌蛾前翅黑点不太明显,触角丝状。卵长12.8毫米,宽0.78毫米,淡黄白色,扁平、椭圆形,卵粒表面有龟甲状刻印,卵块成二行排列,产在叶背。幼虫体长28毫米,初孵乳白色,老熟时淡黄色,背面有褐色突起,两侧有紫色亚背线,气门上各有2条线,头壳、口器均为黄褐色。蛹长12-16毫米,体红褐至暗褐,腹末稍钝,腹部各节间有白色环线。
(3)生活习性姜螟在长江流域每年发生2-3代,世代重叠,以末代老熟幼虫在作物或野生杂草茎秆内越冬,翌春即在茎秆内化蛹。成虫羽化后,白天隐藏在作物及杂草间,傍晚飞行,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夜间交配。交配后1-2天产卵,卵产于叶背中脉两侧。平均每头雌虫产卵180-210粒。
(4)防治方法
①清洁田园:生姜收获后,将生姜的断株、枯叶及虫害苗、杂草清除干净,集中烧毁。
②人工捕捉:发现幼苗被害时,找出虫口,剥开茎秆即可捉到幼虫。
③药剂防治:用50%杀螟松乳剂500-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对田间植株喷雾,亦可用上述药剂注入虫口。
5、小地老虎
(1)为害特点小地老虎俗称上蚕、地蚕,在各地普遍发生,它为害各种蔬菜及农作物的幼苗,也是生姜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为害时一般于姜苗基部近地表层1-3厘米处。伤害姜苗髓部及生长点,造成心叶萎蔫、变黄
农博士复混肥
2024-10-30 广告
2024-10-30 广告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森林虫害,它会导致大量松树枯死,对松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该病传播速度快,自1982年传入我国以来,已迅速扩散至全国14个省(市、区)。松材线虫病已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影响了森林资源的...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农博士复混肥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