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黄梅戏经典唱段
《天仙配》黄梅戏经典唱段如下: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顺手摘下这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从此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是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作品讲述了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伉俪,憧憬美好生活,最终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爱情故事。
1952年班友书等改编了《路遇》一折,将董永由秀才改为农民,将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为“思凡下嫁”。1953年陆洪非改编了全本,后来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磨合定型为始于《鹊桥》,终于《分别》的六场次。
黄梅戏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在这个阶段,黄梅戏产生了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桐城调、凤阳歌、黄梅采茶调和江西调等民间小戏。这些小戏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并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黄梅戏的雏形。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前后到20世纪40年代。在这个阶段,黄梅戏逐渐发展壮大,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和剧目,如严凤英、王少舫等。黄梅戏也开始吸收其他戏曲艺术的精华,如京剧、楚剧等,逐渐完善自身表演形式和唱腔。
第三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黄梅戏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和发展,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的表演和唱腔更加精致,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和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