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看了福贵的一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得活着
展开全部
文|婉君
那是1993年,43岁的张艺谋阅读了一篇名为《在细雨中呼喊》的长篇小说,他立志将小说中对命运的深刻解读和对人性的剖析搬上银幕,于是他找来了年轻的作家余华。余华将《活着》的手稿呈上,张艺谋阅读后改变了初衷。
不久,一部名为《活着》的电影问世。电影始于四十年代的赌场,首个镜头展现福贵在赌场中赌博,第一句台词是:“福贵少爷,您又输了。”
那时的福贵是地主的公子哥,不顾妻子家珍和父母的反对,他整日沉迷于赌场和皮影班班主龙二的赌博。当有人告诉他“又”输了时,他并未对家人的感受和家庭的担当有所察觉,反而笑着表示:“最近钱输了不少,我的签字都练得很好看了。”
通过这样一个赌场的场景,电影塑造了一个生动的“败家子”形象。福贵将徐家宅院输给了龙二,徐老爷子在签字画押后气愤而亡,福贵一家搬出徐家大宅,悲剧就此拉开序幕。
福贵一家搬出徐家大宅后,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福贵从龙二那里借来皮影搭建起皮影班子,一家人似乎即将过上平静的生活。
然而,福贵被抓去做了壮丁,从皮影戏场被抓走,那把刺入皮影幕布的尖刀也刺向了福贵的生活,原本即将平静的生活因此再次被打破。
在那个年代,平静的生活被视为最大的奢侈,福贵在随军生涯中听过夜深人静时伤兵的哀嚎,见过战友老全在自己身边倒下,经历过从死人堆中爬出的重生,他那时说:“要好好活着。”
“活着”看似是一件令人庆幸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却也意味着另一种不幸,“活着”就意味着要经历更多的不幸。
五十年代,镜头再次回到熟悉的村中牌坊,福贵从军归来。母亲的死讯、女儿的变哑,福贵一一承受,但他仍表示:“看到过那么多死人,我能活着回来很满足。”
生活的不幸让他措手不及,但他并未失去希望。在目睹了龙二的死刑后,福贵害怕不已,回家后立即找出“证据”,裱进镜框,以防有一天落得龙二的下场。
六十年代,故事地点仍是那个村子,家家户户响应国家号召大炼钢铁,将家里的铁制品都贡献出来,连福贵家皮影箱上的铁钉和铁丝也不例外。
“用馒头去做面粉”,这是亲历那个年代的人对当时情况的最真实描述。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福贵一家依靠送水的工作,生活逐渐好转,凤霞和有庆一天天长大,也能帮忙干活,家里的生活看起来终于要变成家珍一直向往的“安生日子”。
然而,当区长的春生来检查大炼钢铁时,撞倒了墙壁,砸死了在墙下休息的有庆,福贵唯一的儿子。他是福贵的希望,却也不幸成为悲剧的牺牲者。
安生日子被撕得粉碎,福贵再次坠入深渊,但他别无选择。
当有庆的死去的阴霾逐渐散去,福贵和家珍开始为凤霞寻找一个好的归宿。经镇长介绍,一个叫万二喜的青年走进了这个家庭,用镇长的话说:“二喜,是个响当当的工人阶级,服从安排,积极,能干。”
二喜的出现,让这个家从影片开始以来首次感受到了幸福,一家人以为从此可以永远幸福下去。然而,厄运再次降临。
二喜和凤霞的孩子馒头出生,一家人还没来得及从添丁的喜悦中回过神来,产后大出血却夺走了凤霞的生命。
原本能够救凤霞的医生,因为站错了队伍被关进了牛棚。几天没有吃饭的他,一下子吃了福贵买来的七个馒头,撑得实在没有办法医治凤霞。眼睁睁看着凤霞脸色随着血液的流失变得惨白,看着她痛苦挣扎地求生,一家人却无能为力,只能在无尽的慌乱中默默承受着命运给他们带来的不幸。
在凤霞和有庆的坟前,福贵、家珍、二世锋喜带着笑容看似轻松地对话:“如果当年我没给那个医生买七个馒头,他就能救凤霞。”“那个医生,现在还是只吃米不吃馒头?”
这段对话充满了黑色幽默,却让人心酸。
或许经历过这么多悲剧的福贵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别无选择,只能坚强地活着。当他经历的苦难深入骨髓时,他比任何人都更理解活着的意义。
承受了诸多不幸之后,围绕他的不再是痛苦的挣扎,而是平静的心态和骨子里的坚强。
被打成反革命的春生遭受了妻子自杀的打击后,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福贵和家珍也在这个时候用那句“你还欠我家一条人命,你得好好活着”来给予他最大的宽恕。
当一切归于平静,外孙问起福贵小鸡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子,福贵还是像当初对有庆说的那样:“小鸡长大了就变成鹅,鹅长大了就变成羊,羊长大了就变成牛......”只不过福贵这次没有说牛长大了我们就过上好日子了,而是说,牛长大了,馒头就长大了。
电影的结尾,残存下来的空皮影箱被福贵用来给小鸡们做窝。此时,皮影作为福贵颠沛命运的见证,又以另一种方式在福贵一家的生活中延续着活下去的希望。
影片从头到尾被阴影笼罩着却叫《活着》,一个承受了坎坷命运的人却叫“福贵”,这是独特的黑色幽默。
《活着》最残忍的是,每当就要失去希望的时候,就给你点上一盏或明或暗的蜡烛,却又在你刚要燃起希望的时候,又将你推入新的深渊,然后又燃起新的希望。这就是那个年代千百个“福贵”的人生。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个消瘦的面孔,就这样坚韧、无声无息地坚强地活着。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
正如余华写《活着》的初衷:富贵也真正诠释了《活着》的主题,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那是1993年,43岁的张艺谋阅读了一篇名为《在细雨中呼喊》的长篇小说,他立志将小说中对命运的深刻解读和对人性的剖析搬上银幕,于是他找来了年轻的作家余华。余华将《活着》的手稿呈上,张艺谋阅读后改变了初衷。
不久,一部名为《活着》的电影问世。电影始于四十年代的赌场,首个镜头展现福贵在赌场中赌博,第一句台词是:“福贵少爷,您又输了。”
那时的福贵是地主的公子哥,不顾妻子家珍和父母的反对,他整日沉迷于赌场和皮影班班主龙二的赌博。当有人告诉他“又”输了时,他并未对家人的感受和家庭的担当有所察觉,反而笑着表示:“最近钱输了不少,我的签字都练得很好看了。”
通过这样一个赌场的场景,电影塑造了一个生动的“败家子”形象。福贵将徐家宅院输给了龙二,徐老爷子在签字画押后气愤而亡,福贵一家搬出徐家大宅,悲剧就此拉开序幕。
福贵一家搬出徐家大宅后,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福贵从龙二那里借来皮影搭建起皮影班子,一家人似乎即将过上平静的生活。
然而,福贵被抓去做了壮丁,从皮影戏场被抓走,那把刺入皮影幕布的尖刀也刺向了福贵的生活,原本即将平静的生活因此再次被打破。
在那个年代,平静的生活被视为最大的奢侈,福贵在随军生涯中听过夜深人静时伤兵的哀嚎,见过战友老全在自己身边倒下,经历过从死人堆中爬出的重生,他那时说:“要好好活着。”
“活着”看似是一件令人庆幸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却也意味着另一种不幸,“活着”就意味着要经历更多的不幸。
五十年代,镜头再次回到熟悉的村中牌坊,福贵从军归来。母亲的死讯、女儿的变哑,福贵一一承受,但他仍表示:“看到过那么多死人,我能活着回来很满足。”
生活的不幸让他措手不及,但他并未失去希望。在目睹了龙二的死刑后,福贵害怕不已,回家后立即找出“证据”,裱进镜框,以防有一天落得龙二的下场。
六十年代,故事地点仍是那个村子,家家户户响应国家号召大炼钢铁,将家里的铁制品都贡献出来,连福贵家皮影箱上的铁钉和铁丝也不例外。
“用馒头去做面粉”,这是亲历那个年代的人对当时情况的最真实描述。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福贵一家依靠送水的工作,生活逐渐好转,凤霞和有庆一天天长大,也能帮忙干活,家里的生活看起来终于要变成家珍一直向往的“安生日子”。
然而,当区长的春生来检查大炼钢铁时,撞倒了墙壁,砸死了在墙下休息的有庆,福贵唯一的儿子。他是福贵的希望,却也不幸成为悲剧的牺牲者。
安生日子被撕得粉碎,福贵再次坠入深渊,但他别无选择。
当有庆的死去的阴霾逐渐散去,福贵和家珍开始为凤霞寻找一个好的归宿。经镇长介绍,一个叫万二喜的青年走进了这个家庭,用镇长的话说:“二喜,是个响当当的工人阶级,服从安排,积极,能干。”
二喜的出现,让这个家从影片开始以来首次感受到了幸福,一家人以为从此可以永远幸福下去。然而,厄运再次降临。
二喜和凤霞的孩子馒头出生,一家人还没来得及从添丁的喜悦中回过神来,产后大出血却夺走了凤霞的生命。
原本能够救凤霞的医生,因为站错了队伍被关进了牛棚。几天没有吃饭的他,一下子吃了福贵买来的七个馒头,撑得实在没有办法医治凤霞。眼睁睁看着凤霞脸色随着血液的流失变得惨白,看着她痛苦挣扎地求生,一家人却无能为力,只能在无尽的慌乱中默默承受着命运给他们带来的不幸。
在凤霞和有庆的坟前,福贵、家珍、二世锋喜带着笑容看似轻松地对话:“如果当年我没给那个医生买七个馒头,他就能救凤霞。”“那个医生,现在还是只吃米不吃馒头?”
这段对话充满了黑色幽默,却让人心酸。
或许经历过这么多悲剧的福贵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别无选择,只能坚强地活着。当他经历的苦难深入骨髓时,他比任何人都更理解活着的意义。
承受了诸多不幸之后,围绕他的不再是痛苦的挣扎,而是平静的心态和骨子里的坚强。
被打成反革命的春生遭受了妻子自杀的打击后,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福贵和家珍也在这个时候用那句“你还欠我家一条人命,你得好好活着”来给予他最大的宽恕。
当一切归于平静,外孙问起福贵小鸡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子,福贵还是像当初对有庆说的那样:“小鸡长大了就变成鹅,鹅长大了就变成羊,羊长大了就变成牛......”只不过福贵这次没有说牛长大了我们就过上好日子了,而是说,牛长大了,馒头就长大了。
电影的结尾,残存下来的空皮影箱被福贵用来给小鸡们做窝。此时,皮影作为福贵颠沛命运的见证,又以另一种方式在福贵一家的生活中延续着活下去的希望。
影片从头到尾被阴影笼罩着却叫《活着》,一个承受了坎坷命运的人却叫“福贵”,这是独特的黑色幽默。
《活着》最残忍的是,每当就要失去希望的时候,就给你点上一盏或明或暗的蜡烛,却又在你刚要燃起希望的时候,又将你推入新的深渊,然后又燃起新的希望。这就是那个年代千百个“福贵”的人生。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个消瘦的面孔,就这样坚韧、无声无息地坚强地活着。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
正如余华写《活着》的初衷:富贵也真正诠释了《活着》的主题,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