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美在哪里?

汉字书法整幅字的美在于什么地方?单个用毛笔书写的书法的美又在于什么?(比如笔锋,又或者还有什么?)请高手帮忙回答!... 汉字书法整幅字的美在于什么地方?单个用毛笔书写的书法的美又在于什么?(比如笔锋,又或者还有什么?)请高手帮忙回答! 展开
 我来答
xiaozhao081573
2009-06-03 · TA获得超过2.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756
采纳率:28%
帮助的人:1356万
展开全部
  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也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在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时代,参与书法活动的人非常广泛,凡是读书人自幼就得开始习字,由此学习书法的基本技巧(也是最初的审美训练),此后相伴终身,所以书法又是中国最实用、最普及的艺术。

  书法的历史很悠远,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那时的甲骨文和金文(青铜器铭文)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的汉字,也是中国最古的书法“作品”。金文书法带有美化装饰的倾向,体现了整肃端庄的标准美。后来的秦朝的小篆刻石、汉朝的隶书碑刻、唐朝的楷书碑刻,还有那些装饰性的瓦当文、美术化的花样字,都接续了殷商金文书法的这一传统。甲骨文书法是当时日常的书写样式,显示出当时手写体的生动活泼。后来的楚简、汉简、名家尺牍,都是日常文字书写活动留下的遗迹,饶有随机变化的书写笔趣。我们还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书法史上最动人的作品,如东晋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以及他的行草书尺牍,唐朝颜真卿行书《祭侄稿》、宋朝苏轼《黄州寒食诗》,都出自日常的书写活动。这类随手而成的书作,仿佛大自然的造化,具有天然本真的美感。

  书法这门艺术的显著特征是由“汉字”与“书写”所决定。汉字是书法艺术的造型依据,而书写是书法的魂魄,书法的美感亦可从这两个方面来体察。

  书法的外在形式美来自汉字形态。汉字的方块式结构由点画穿插而成,经历过多次演变,形成了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每种字体都有形式上的美感特征。篆书是匀净的线条组织,结构类似图案。隶书笔画变篆书的婉转为方折,横平竖直、撇捺翻挑,结构仿佛“崇台重宇”。楷书的笔画形状最丰富,结体欹侧而端庄。行书也是欹侧的体态,但是笔画牵连映带,具有流利的美韵。草书线条连绵盘曲,特别是狂草,舍弃了一切外在的装饰,结构简略,放逸生奇。

  书法的内在美韵来自书写的笔力、笔势。王羲之的行草书,笔力遒劲,有虎踞龙盘之势。米芾写行书,笔力外露,四面得势。虞世南写楷书,笔力含蓄,笔势温和。颜真卿的楷书,笔势内敛,却有一掣万钧之力。怀素写草书,尽显怒张之势。书法的“力”和“势”呈现书写的旺盛活力,是书家流于笔端的“气质”。

  古人早就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则一字已见其心。”我们欣赏书法美,还须超越书法的外在状貌和书写的“笔力”、“笔势”,深入到书法家的内心世界,所谓“玩迹探情”。所以欣赏书法美的最高境界是“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犹如庄子所谓“得鱼忘筌”。“神采”是书家在书作中显示的精神风采,因其生于用笔,只有“深识书者”才能感知。

  作者:刘涛 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主要从事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的教学和研究。

  还可以参照这个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360400.html
爱之ZEQ群
2009-06-16 · TA获得超过15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也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在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时代,参与书法活动的人非常广泛,凡是读书人自幼就得开始习字,由此学习书法的基本技巧(也是最初的审美训练),此后相伴终身,所以书法又是中国最实用、最普及的艺术。

书法的历史很悠远,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那时的甲骨文和金文(青铜器铭文)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的汉字,也是中国最古的书法“作品”。金文书法带有美化装饰的倾向,体现了整肃端庄的标准美。后来的秦朝的小篆刻石、汉朝的隶书碑刻、唐朝的楷书碑刻,还有那些装饰性的瓦当文、美术化的花样字,都接续了殷商金文书法的这一传统。甲骨文书法是当时日常的书写样式,显示出当时手写体的生动活泼。后来的楚简、汉简、名家尺牍,都是日常文字书写活动留下的遗迹,饶有随机变化的书写笔趣。我们还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书法史上最动人的作品,如东晋王羲之行书《兰亭序》以及他的行草书尺牍,唐朝颜真卿行书《祭侄稿》、宋朝苏轼《黄州寒食诗》,都出自日常的书写活动。这类随手而成的书作,仿佛大自然的造化,具有天然本真的美感。

书法这门艺术的显著特征是由“汉字”与“书写”所决定。汉字是书法艺术的造型依据,而书写是书法的魂魄,书法的美感亦可从这两个方面来体察。

书法的外在形式美来自汉字形态。汉字的方块式结构由点画穿插而成,经历过多次演变,形成了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每种字体都有形式上的美感特征。篆书是匀净的线条组织,结构类似图案。隶书笔画变篆书的婉转为方折,横平竖直、撇捺翻挑,结构仿佛“崇台重宇”。楷书的笔画形状最丰富,结体欹侧而端庄。行书也是欹侧的体态,但是笔画牵连映带,具有流利的美韵。草书线条连绵盘曲,特别是狂草,舍弃了一切外在的装饰,结构简略,放逸生奇。

书法的内在美韵来自书写的笔力、笔势。王羲之的行草书,笔力遒劲,有虎踞龙盘之势。米芾写行书,笔力外露,四面得势。虞世南写楷书,笔力含蓄,笔势温和。颜真卿的楷书,笔势内敛,却有一掣万钧之力。怀素写草书,尽显怒张之势。书法的“力”和“势”呈现书写的旺盛活力,是书家流于笔端的“气质”。

古人早就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则一字已见其心。”我们欣赏书法美,还须超越书法的外在状貌和书写的“笔力”、“笔势”,深入到书法家的内心世界,所谓“玩迹探情”。所以欣赏书法美的最高境界是“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犹如庄子所谓“得鱼忘筌”。“神采”是书家在书作中显示的精神风采,因其生于用笔,只有“深识书者”才能感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月下虫草
2009-06-15 · TA获得超过40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8.9万
展开全部
书法的审美因时代而产生变化,因而造就了众多的书法流派。但是,书法本身的美是不变的。从整体上说,一幅书法作品,首先形式上具有完整性,字的结构合理,穿插有致,笔画沉实,笔中有法。作品内容格调高尚。

内在上,书法的美必须体现笔墨统一、和谐生动:或枯或湿、或润或燥、或流畅或生涩、或飘逸或厚重,气韵统一、气势通畅。

单个字上看,结构应该合理,具有美感;线条质量高。单个字与整幅作品是不能简单地分开来看的,必须处理好对立统一的关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朱腾轶
2009-06-18 · TA获得超过217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8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中国书法之美是他国文字所不及的,而欣赏书法,也是一门学问!

首先,要较深入的欣赏书法,得有两把刷子——「历史的刷子」与「书法的刷子」。历史的刷子包含了书法史及中国历史(书法家的创作背景);书法的刷子则包含了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

知晓古今之书法演变——书法史:

想想,书法演变是有前因后果的。从殷商的甲骨文到现在所看到的文字,五千年的岁月展露无疑。欣赏时如果不清书法史,而将隶书与草书、楷书相比——比哪一种好看——就有如一部历史电影中张飞与岳飞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中,大煞风景!

知晓古今之书法家背景——历史:

你可曾知道,王羲之那鼎鼎大名的「兰亭序」是在略有酒意时写下的,事后多次尝试也写不出更好的作品?如果不知道,那也就无法深入的欣赏「兰亭序」,因为你无法搞清楚它的前因后果,笔意也无法捉摸。

有文字学知识:

书法家最爱在文字上做文章了,有时为了变化,将多种字体(如隶书、草书)合为一种字体,有时学仓颉造字,为文字增减笔划。如果这时,一个对中文只略知一二的外国人,误把「山」、「宗」当为一字,念为「崇」,书法中所注重的「整体感」便消失殆尽,没有了字距、大小之美。相同的,一个不知哪种是隶书,哪种是狂草,而将其混为一谈,后果可想而知……

有鉴别碑帖之能力:

欣赏书法必具备鉴别碑帖之能力,避免欣赏到伪帖而不自知,完全吸收,将不堪设想。

书写技巧,非有不可:

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不懂书写技巧则无法真正体会书法之美。用笔用墨之妙乃为书法欣赏的重点,不知书写方法,不亲身体验,如何体会笔墨之妙?这也就是大部分名鉴赏家也为不错的书法家之因。

有艺术涵养:

其实欣赏任何一种艺术,都要有如「置身其中」一般投入,用心去看,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骨力」、「姿态」、「神韵」、「气魄」,欣赏书法才有意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06858d9
2009-06-03 · TA获得超过59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2万
展开全部
书法艺术以静态的行式,通过黑白关系的处理揭示出虚实相生的对立统一关系。书法与作画是一脉相承的,但书法比图画表达的意境更为抽象。书法的六种书体,都有自己的美感,如楷书结构平稳表现了一种求同求稳的民族心理,草书表达知识分子对自由精神的向往等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