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难题,求学霸指点,谢谢
2014-01-24 · 知道合伙人数码行家
百度网友2071595
知道合伙人数码行家
向TA提问 私信TA
知道合伙人数码行家
采纳数:19860
获赞数:125957
具备20年以上的计算机操作经验和16年以上的计算机教学经验。为宁乡县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成员。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1、从地理角度来讲:
(1)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2)台湾居民以汉族为主,是福建等大陆居民的后裔。
(3)语言以汉语为主,方言是闽南语,文字是方块字,是和大陆一样的方块字,文化背景,民族习性相同。
2、以下仅供参考:
理解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是随着低碳经济发展而进入人们视野的一个新鲜词汇,简而言之,就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通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注意和维护,达到低碳量的排放,也是个人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一种表现。
前面讨论的“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观念下,“低碳经济”高能效、低能耗技术状态下的生产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润,因此大量的生产就不可避免,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一定要想办法卖出去,而且卖得越多越好。然而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单位能耗虽然降低了,但能耗总量因大量生产而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会减少多少或许还会增加。因此说,“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如何理解低碳生活,培育低碳生活,是发展低碳经济,建构低碳城市的关键,本文在此谨发表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必须低碳生活:从“碳足迹”说起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一种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特别是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测量标准。它与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发电、供暖和运输等活动中使用的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量有关。碳足迹用于测量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全部温室气体,并以二氧化碳作为等价物,以吨(或千克)为单位计算温室气体的量。碳足迹由2部分组成:主要碳足迹和次要碳足迹。主要碳足迹:指国内燃料燃烧和交通运输(例如:汽车、飞机)过程中的化石燃料燃烧所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等价物)的量。这是需要我们直接加以控制的。次要碳足迹:指人类所使用的某个产品或某项服务在生产、使用、维修、回收、销毁等整个生命周期内,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等价物)的总量。
“碳足迹”,这个概念以形象的“足迹”为比喻,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天空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一词汇极富科技和人文的内涵,指向一个崇高的目标: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与行为。我们熟悉自己的足迹,事业的足迹、家庭的足迹、情感的足迹、旅行的足迹等等。你注意过自己的“碳足迹”吗?
我们必须坚信,减少每一个人的“碳足迹”并不困难,并向自己和身边的朋友郑重承诺,将从此追求低碳生活,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抵消自己的“碳足迹”。同时,我们还要尽可能的劝导我们身边的个人和企业,也加入到追求低碳生活和经济的行列,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有效途径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现在我们使用的大多数能源都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以节约能源是我们减少“碳足迹”的直接途径之一,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就可采取许多具体措施。例如,我们可以用紧凑型高效荧光灯(CFLs)代替传统的白炽灯,它的寿命在6—15年,并且它的用电量比普通白炽灯低75%,根据美国能源部门估计,仅使用高效荧光灯代替白炽灯一项就能避免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我们还可以购买那些坚持国际认证标准(如FSC的认证)的纸张和木材制品,使用循环纸张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减少碳的排放量。每使用1吨循环纸张和纸板,就可以减少1.4吨CO2的排放。我们还可以使我们的出行计划更加合理,例如尽可能减少交通工具的低效率使用,等等。
2007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将6大类36种日常生活方式换算成节能减排的量化数据,向全社会公布了《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该手册选取了百姓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6个方面的36项日常行为,研究了每一项日常行为指标的节能减排潜力并提供了具体的量化数据。例如,“以节能方式出行200公里:骑自行车或步行代替驾车出行100公里,可以节油约9升;坐公交车代替自驾车出行100公里,可节油5/6。按以上方式节能出行200公里,每人可以减少汽油消耗16.7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8千克。如果全国1248万辆私人轿车的车主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以节油2.1亿升,减排二氧化碳46万吨。”科技部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人们积极参与,手册中建议的36项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如果比较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我们可以发现,以煤为燃料发电产生的碳排放量是天然气的2倍,是太阳能的6倍,是风能的40倍,是水力发电的200倍。因此,我们有义务尽量选择和使用绿色环保能源的家用设备,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户外照明灯。同时,我们还应该支持相关的新能源项目,如风力发电和垃圾填埋沼气项目;利用热泵技术开发与应用地热能,利用地热能发电和直接供暖;研究与设计氢能应用设备,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以此类可再生资源代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总之,作为一名文明理性的现代人,必须认识到,减少“碳足迹”,我们责无旁贷,并且要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努力避免或减少我们的碳排放,对自己和后人的生存环境负责。[①]
这一切都在向我们昭示,我们必须要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低碳生活。
二、低碳生活:一种绿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源于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转变传统观念,面向低碳经济”。它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为行为准则,那么简单地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对于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这种新型的生活,从节电、节油、节气和回收四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所以,人人都有能力过上一种低碳生活,只要有低碳生活的态度。
“低碳生活”也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挑战:一要少开车,多走路,少乘摩托车,多骑自行车和电瓶车,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和污染;二要少吃肉,多吃素,减少牲畜饲养中的碳排放量;三要少砍树开荒,多植树绿化,通过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多吸收大气中的气态碳,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扼制因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暖引发的多重灾难。也许,“低碳生活”会让我们“有所牺牲”,但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速度加快的今天,我们也应赶快行动起来!
从原始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特征各有不同。原始农业社会下,人们的消费生活符合低碳化标准,但那种低碳化消费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则是消费结构的单一、消费水平的落后、消费能力的低下。现代工业社会下,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大大提升,然而,消费生活的高碳化,给我们生活的地球与气候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损害,环境污染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后工业化社会将致力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消费生活方式应该是一种新型的低碳消费生活方式,这样一种消费生活方式,既不同于农业社会下的落后的低碳消费生活方式,更不同于工业社会下那种高碳化的消费生活方式。
1.低碳生活是一种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生活方式
应该是低碳消费品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低碳消费数量与低碳消费质量结合恰当。微观层面上的消费结构低碳化,指的是消费者衣、食、住、用、行、娱乐等各种消费类型中低碳消费品数量不断增加,低碳消费效益明显提高。微观层次上的消费结构低碳化,是通过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新型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
2.低碳生活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
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崇尚合理的节俭,不浪费有限的自然资源。而这样一种和谐状态首先就要从每一个消费者做起,低碳消费对低碳生产、低碳社会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3.它是一种以“低碳”为导向的共生型消费生活方式
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这样一种共生型消费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生物可持续生存权利的尊重。
4.它是一种文明、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
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但有限的资源、日益恶化的环境,要求我们承担起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的社会责任,它要求我们具有高度的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与精神文明,它是一种道德责任。作为高文明程度的现代人类,当然应该追求健康的消费目标,低碳消费是一种更好地改善生活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消费低碳化:变革消费观念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不良嗜好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它吞噬我们的资源,控制我们的行动,它使我们罔顾事实,对行动后果熟视无睹。目前,对碳的危险嗜好正在控制着我们的世界。”这里就引伸出一个问题,低碳消费,我们下在进行一场消费观念的革命。
什么是消费观念呢?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人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1.消费观与经济发展及环境的关系
消费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人类通过消费而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消费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消费程度,消费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具体来说,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影响生产。消费方式对生产方向和模式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较快时,消费水平随之提高,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会刺激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消费的过程实质上是资源消耗的过程,是人类使用和消耗一定资源并丢弃一定废弃物的过程,这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的环境。因此,消费方式体现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消费方式由消费观决定。消费观是关于人的消费目的、消费方式以及与此有联系的对客观事物的最根本的看法。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影响,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消费观,下面就简单谈一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消费观的变化,以及对自然和经济影响。
2.消费观念的历史嬗变与演进
(1)远古时代压抑型消费观。远古时代,人类文明尚未产生,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水平落后,人们以粗制的石器和动物骨头作为劳动工具,以自己的体力作为动力和能源,依靠肌肉力量和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进行极其有限的生产活动,主要采用原始分工,妇女采集野果,挖掘块茎植物,男人狩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处于被动适应的地位,生存是人与自然抗争的首要日标,人把自然尊为神,自然界具有崇高的地位,人口规模和食物供应链基本平衡。因此,人的欲望被压抑,消费是为了生存,此时的消费观是朴素的生存观,消费是为了维持最低的生理需要。在这种消费观的影响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微不足道的,人类被动地顺应自然的发展。
(2)农业社会适应型消费观。人类进入到农业社会,铁器代替了石器,并发明了简单的木制机器。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逐步认识自然,效仿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逐渐占据主动,人类的欲望开始释放,突出表现为人类中心价值观。但从整个农业文明时代来看,由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受自然的变化影响较大,因此人类还是比较尊重自然,奉行天命论析学,崇尚“天人合一”。此时的消费观以适应型为主导,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有限。
(3)工业社会消费主义消费观。工业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日俱增,受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刺激和凯恩斯主义“信贷消费”经济理论的影响,人的欲望逐步膨胀,表现为人类中心论为基础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所谓“消费主义”,是指20世纪中叶以来,以美国为代表,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在经济理论和政策上鼓动企业实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生产模式,希望以高消费拉动高经济增长。在文化层面,把高消费和奢侈消费视为道德的,自然的和普遍的,并将其作为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采用各种手段鼓励消费者扩大消费和奢侈消费,消费远远超过了人的合理需要。为了支持消费的不断增长,人类加大了对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其结果是资源的迅速减少和环境的日益恶化,经济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和追求经济的长久发展,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由此,一种新的消费观念——低碳消费诞生了。
3.低碳消费观念的内容
(1)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是一种质量型、均衡型的消费,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反对消费不足,同时也反对过度消费,更反对奢侈型的消费。从个体人来来讲,适度消费以人的生理需求为界限,倡导健康理性的、有节制的消费。从人类总体来讲,适度消费要求人类把消费需求的水平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适度消费同时要求人类代内各个利益群体以及代际之间消费公正,这要求任何人都不应该由于自身的消费而危及他人的生存和消费,在消费商品时注意对资源的节约使用,不仅要着眼于当代,还要考虑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消费需要的能力。
(2)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国外学者认为绿色消费就是做到5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利用,多次使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国内认为绿色消费: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健康、环保的消费方式。
(3)注重精神的消费。人的消费包括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物质消费是基础,人们只有满足了物质消费才能很好地追求精神消费,而精神消费是人的本质,是对的价值的提升,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因素。当物质消费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求时,人类更多的应该是追求对精神的消费,精神消费不仅能提升个人素质,同时能推进社会发展,培养和谐社会关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②]
4.超出消费的认识误区
低碳消费的通俗表达应该就是节约,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消费过程中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最终实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要增强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首先要走出节约消费的几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节约消费降低了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改善人民生活,不仅指提高消费水平,还包括提高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表现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人居和生存环境、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的享有、社会治安状况等各个方面。我们所追求的不应只是物质生活的富有,而是适度、实用、舒心的物质生活,充实的精神生活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在衣、食、住、用、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后,物质消费的挥霍和奢侈,对提高生活质量有损无益。
误区二:消费中的节约与生产发展相对立。片面强调消费需求对生产的作用,并把消费中的节约同生产发展对立起来,则是失之偏颇的。自然资源越来越紧缺,成了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今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消费中注重节约,杜绝浪费,从而促进生产的节约,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误区三:消费节约与否纯属个人偏好问题。节约消费体现社会责任感,在当今社会,个人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不同程度地对其他人以至整个社会发生影响。从自然资源存量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出发,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人的消费活动在一定时空域内应当有所节制和适度,而不能是放纵和无度的。不仅要兼顾当代人的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而且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消费需要的满足,当代人消费的增长要以不影响后代人消费的增长为前提。当前,要戒除某些人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嗜好。
四、培育低碳生活:关乎每一人
1.改变公众生活模式
生活模式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居民在日常消费中的具体做法。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总要消耗电、煤气等资源,总要使用诸如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纸张、电脑等物品,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着碳足迹。表面上看,生活模式是家庭或者个人的私生活问题,政府似乎无权过问。但是,政府是否倡导以及每个家庭是否响应绿色简约的低碳生活方式,却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碳足迹的大小。所以,各个国家的政府有义务重视碳足迹并制订相关的政策,以宏观调控的方式间接地引导居民改变传统的生活模式以减少自己的碳足迹。这方面,中国政府在限塑、交通、住房等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努力。
200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限塑通知》的颁布及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不仅帮助大多数民众客观上减少了使用塑料袋时产生的碳足迹量,而且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市民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此外,政府还鼓励公众及政府机关人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针对能源紧张,政府还出台了鼓励新能源车及限制大排量车的各项政策。对于居民住房,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增加小户型住房所占的比例。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调整一、低碳生活方式的特征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使得9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成为“六一新政”后各房地产企业开发的重点。从客观上说,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干预导致了大户型住房的减少,从而避免了因供暖等因素带来的能源浪费。
2.培育低碳化消费结构
有调查研究表明:城市居民生活行为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二氧化碳远远高于农村,分别为农村的2.96倍和2.74倍;对于城镇居民来说,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及二氧化碳排放的间接影响明显高于直接影响,分别是直接影响的2.44倍和2.78倍;城镇居民生活行为中最大的能源密集型行为是居住,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的45.1%,直接生活用能占26.43%,食品占11.6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占8.37%,四者共占91.56%。同时这些行为也是较大的碳密集行为,分别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二氧化碳排放的43.82%、24.47%、12.85%、9.74%,共占90.88%。这说明城市交通与建筑的节能减排依赖于城镇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提高居民低碳消费水平,调整居民低碳消费结构,实现由高碳消费向低碳消费的转变。这样,才能通过低碳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引导低碳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基本确定低碳消费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三低”原则,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原则。低能耗要求居民尽量多消费节能产品,如节能灯、节能空调等;低污染要求居民使用消费品时尽可能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如多乘公交车,少用煤等;低浪费则主要针对那些奢侈消费行为以及不节约消费行为,倡导及时关灯,关紧水龙头,少去洗浴中心等等。
落实到消费结构低碳化的四个参考标准:一是低碳消费的健康标准。人们的低碳消费首先要达到健康生存的基本要求,即使是低能耗的消费品,如果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也是毫无意义的。二是低碳消费的能耗标准。人们的低碳消费要达到低能耗的基本要求,如吃要讲究简朴,不要过于注重食品包装;用要讲究实用,不可奢侈浪费;住要讲究舒适简单,不可奢华等等。三是低碳消费的环境标准。消费者在低碳消费量上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尤其要考虑到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承载限度。同时,低碳消费行为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汽车消费要控制用车,减少尾气排放。四是低碳消费的社会标准。低碳消费活动要在一定的社会认可范围内进行,遵守社会法律制度与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要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3.“低碳生活”要有制度保障
2008年6月13日,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机关办公建筑能源审计结果,包括省建设厅、交通厅、发改委在内的20个省直机关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电量为80kW·h,是普通民宅的3—4倍。而在这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湖北省政府都发布了节能降耗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通知,并且还作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政府部门的规定不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务人员的节能纯粹是个人道德、认识的体现,即使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也只是柔性的,没有一种刚性的制度约束来催逼人们节约能源。如果政府对节能的要求有制度性的保证,那么公务人员一旦不节能,就会受到组织、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惩戒,那样将会极大地推进节能措施在政府层面的有效落实。
2008年6月16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如制定了“夏季着清凉装上班,除外事礼仪需要外不穿西装不系领带”、“办公楼四楼以下不乘用电梯”、“公务出行拼车、乘用公交车”等规定,正在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并率先在公务人员中推行,这在大方向上应该看作是走向了制度化。如果这些制度再辅之以惩戒措施,将会更现实化,也将便于操作。[③]
(1)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2)台湾居民以汉族为主,是福建等大陆居民的后裔。
(3)语言以汉语为主,方言是闽南语,文字是方块字,是和大陆一样的方块字,文化背景,民族习性相同。
2、以下仅供参考:
理解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 (low carbon living)是随着低碳经济发展而进入人们视野的一个新鲜词汇,简而言之,就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通过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注意和维护,达到低碳量的排放,也是个人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一种表现。
前面讨论的“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观念下,“低碳经济”高能效、低能耗技术状态下的生产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润,因此大量的生产就不可避免,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一定要想办法卖出去,而且卖得越多越好。然而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单位能耗虽然降低了,但能耗总量因大量生产而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会减少多少或许还会增加。因此说,“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如何理解低碳生活,培育低碳生活,是发展低碳经济,建构低碳城市的关键,本文在此谨发表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必须低碳生活:从“碳足迹”说起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一种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特别是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测量标准。它与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发电、供暖和运输等活动中使用的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量有关。碳足迹用于测量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全部温室气体,并以二氧化碳作为等价物,以吨(或千克)为单位计算温室气体的量。碳足迹由2部分组成:主要碳足迹和次要碳足迹。主要碳足迹:指国内燃料燃烧和交通运输(例如:汽车、飞机)过程中的化石燃料燃烧所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等价物)的量。这是需要我们直接加以控制的。次要碳足迹:指人类所使用的某个产品或某项服务在生产、使用、维修、回收、销毁等整个生命周期内,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等价物)的总量。
“碳足迹”,这个概念以形象的“足迹”为比喻,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天空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一词汇极富科技和人文的内涵,指向一个崇高的目标: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与行为。我们熟悉自己的足迹,事业的足迹、家庭的足迹、情感的足迹、旅行的足迹等等。你注意过自己的“碳足迹”吗?
我们必须坚信,减少每一个人的“碳足迹”并不困难,并向自己和身边的朋友郑重承诺,将从此追求低碳生活,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抵消自己的“碳足迹”。同时,我们还要尽可能的劝导我们身边的个人和企业,也加入到追求低碳生活和经济的行列,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有效途径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现在我们使用的大多数能源都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以节约能源是我们减少“碳足迹”的直接途径之一,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就可采取许多具体措施。例如,我们可以用紧凑型高效荧光灯(CFLs)代替传统的白炽灯,它的寿命在6—15年,并且它的用电量比普通白炽灯低75%,根据美国能源部门估计,仅使用高效荧光灯代替白炽灯一项就能避免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我们还可以购买那些坚持国际认证标准(如FSC的认证)的纸张和木材制品,使用循环纸张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减少碳的排放量。每使用1吨循环纸张和纸板,就可以减少1.4吨CO2的排放。我们还可以使我们的出行计划更加合理,例如尽可能减少交通工具的低效率使用,等等。
2007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将6大类36种日常生活方式换算成节能减排的量化数据,向全社会公布了《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该手册选取了百姓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6个方面的36项日常行为,研究了每一项日常行为指标的节能减排潜力并提供了具体的量化数据。例如,“以节能方式出行200公里:骑自行车或步行代替驾车出行100公里,可以节油约9升;坐公交车代替自驾车出行100公里,可节油5/6。按以上方式节能出行200公里,每人可以减少汽油消耗16.7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8千克。如果全国1248万辆私人轿车的车主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以节油2.1亿升,减排二氧化碳46万吨。”科技部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人们积极参与,手册中建议的36项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如果比较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我们可以发现,以煤为燃料发电产生的碳排放量是天然气的2倍,是太阳能的6倍,是风能的40倍,是水力发电的200倍。因此,我们有义务尽量选择和使用绿色环保能源的家用设备,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户外照明灯。同时,我们还应该支持相关的新能源项目,如风力发电和垃圾填埋沼气项目;利用热泵技术开发与应用地热能,利用地热能发电和直接供暖;研究与设计氢能应用设备,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开发利用生物质能,以此类可再生资源代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总之,作为一名文明理性的现代人,必须认识到,减少“碳足迹”,我们责无旁贷,并且要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努力避免或减少我们的碳排放,对自己和后人的生存环境负责。[①]
这一切都在向我们昭示,我们必须要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低碳生活。
二、低碳生活:一种绿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源于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转变传统观念,面向低碳经济”。它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为行为准则,那么简单地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对于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这种新型的生活,从节电、节油、节气和回收四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所以,人人都有能力过上一种低碳生活,只要有低碳生活的态度。
“低碳生活”也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挑战:一要少开车,多走路,少乘摩托车,多骑自行车和电瓶车,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和污染;二要少吃肉,多吃素,减少牲畜饲养中的碳排放量;三要少砍树开荒,多植树绿化,通过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多吸收大气中的气态碳,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扼制因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暖引发的多重灾难。也许,“低碳生活”会让我们“有所牺牲”,但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速度加快的今天,我们也应赶快行动起来!
从原始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特征各有不同。原始农业社会下,人们的消费生活符合低碳化标准,但那种低碳化消费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则是消费结构的单一、消费水平的落后、消费能力的低下。现代工业社会下,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大大提升,然而,消费生活的高碳化,给我们生活的地球与气候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损害,环境污染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后工业化社会将致力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消费生活方式应该是一种新型的低碳消费生活方式,这样一种消费生活方式,既不同于农业社会下的落后的低碳消费生活方式,更不同于工业社会下那种高碳化的消费生活方式。
1.低碳生活是一种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生活方式
应该是低碳消费品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低碳消费数量与低碳消费质量结合恰当。微观层面上的消费结构低碳化,指的是消费者衣、食、住、用、行、娱乐等各种消费类型中低碳消费品数量不断增加,低碳消费效益明显提高。微观层次上的消费结构低碳化,是通过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新型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
2.低碳生活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
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崇尚合理的节俭,不浪费有限的自然资源。而这样一种和谐状态首先就要从每一个消费者做起,低碳消费对低碳生产、低碳社会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3.它是一种以“低碳”为导向的共生型消费生活方式
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这样一种共生型消费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生物可持续生存权利的尊重。
4.它是一种文明、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
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但有限的资源、日益恶化的环境,要求我们承担起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的社会责任,它要求我们具有高度的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与精神文明,它是一种道德责任。作为高文明程度的现代人类,当然应该追求健康的消费目标,低碳消费是一种更好地改善生活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消费低碳化:变革消费观念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不良嗜好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它吞噬我们的资源,控制我们的行动,它使我们罔顾事实,对行动后果熟视无睹。目前,对碳的危险嗜好正在控制着我们的世界。”这里就引伸出一个问题,低碳消费,我们下在进行一场消费观念的革命。
什么是消费观念呢?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人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1.消费观与经济发展及环境的关系
消费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人类通过消费而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消费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消费程度,消费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具体来说,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影响生产。消费方式对生产方向和模式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较快时,消费水平随之提高,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会刺激生产,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消费的过程实质上是资源消耗的过程,是人类使用和消耗一定资源并丢弃一定废弃物的过程,这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的环境。因此,消费方式体现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消费方式由消费观决定。消费观是关于人的消费目的、消费方式以及与此有联系的对客观事物的最根本的看法。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影响,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消费观,下面就简单谈一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消费观的变化,以及对自然和经济影响。
2.消费观念的历史嬗变与演进
(1)远古时代压抑型消费观。远古时代,人类文明尚未产生,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水平落后,人们以粗制的石器和动物骨头作为劳动工具,以自己的体力作为动力和能源,依靠肌肉力量和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进行极其有限的生产活动,主要采用原始分工,妇女采集野果,挖掘块茎植物,男人狩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处于被动适应的地位,生存是人与自然抗争的首要日标,人把自然尊为神,自然界具有崇高的地位,人口规模和食物供应链基本平衡。因此,人的欲望被压抑,消费是为了生存,此时的消费观是朴素的生存观,消费是为了维持最低的生理需要。在这种消费观的影响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微不足道的,人类被动地顺应自然的发展。
(2)农业社会适应型消费观。人类进入到农业社会,铁器代替了石器,并发明了简单的木制机器。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逐步认识自然,效仿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逐渐占据主动,人类的欲望开始释放,突出表现为人类中心价值观。但从整个农业文明时代来看,由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受自然的变化影响较大,因此人类还是比较尊重自然,奉行天命论析学,崇尚“天人合一”。此时的消费观以适应型为主导,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有限。
(3)工业社会消费主义消费观。工业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日俱增,受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刺激和凯恩斯主义“信贷消费”经济理论的影响,人的欲望逐步膨胀,表现为人类中心论为基础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所谓“消费主义”,是指20世纪中叶以来,以美国为代表,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在经济理论和政策上鼓动企业实行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生产模式,希望以高消费拉动高经济增长。在文化层面,把高消费和奢侈消费视为道德的,自然的和普遍的,并将其作为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采用各种手段鼓励消费者扩大消费和奢侈消费,消费远远超过了人的合理需要。为了支持消费的不断增长,人类加大了对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其结果是资源的迅速减少和环境的日益恶化,经济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和追求经济的长久发展,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由此,一种新的消费观念——低碳消费诞生了。
3.低碳消费观念的内容
(1)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是一种质量型、均衡型的消费,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反对消费不足,同时也反对过度消费,更反对奢侈型的消费。从个体人来来讲,适度消费以人的生理需求为界限,倡导健康理性的、有节制的消费。从人类总体来讲,适度消费要求人类把消费需求的水平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适度消费同时要求人类代内各个利益群体以及代际之间消费公正,这要求任何人都不应该由于自身的消费而危及他人的生存和消费,在消费商品时注意对资源的节约使用,不仅要着眼于当代,还要考虑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消费需要的能力。
(2)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国外学者认为绿色消费就是做到5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利用,多次使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国内认为绿色消费: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健康、环保的消费方式。
(3)注重精神的消费。人的消费包括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物质消费是基础,人们只有满足了物质消费才能很好地追求精神消费,而精神消费是人的本质,是对的价值的提升,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因素。当物质消费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求时,人类更多的应该是追求对精神的消费,精神消费不仅能提升个人素质,同时能推进社会发展,培养和谐社会关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②]
4.超出消费的认识误区
低碳消费的通俗表达应该就是节约,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消费过程中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最终实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要增强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首先要走出节约消费的几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节约消费降低了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改善人民生活,不仅指提高消费水平,还包括提高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表现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人居和生存环境、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的享有、社会治安状况等各个方面。我们所追求的不应只是物质生活的富有,而是适度、实用、舒心的物质生活,充实的精神生活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在衣、食、住、用、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后,物质消费的挥霍和奢侈,对提高生活质量有损无益。
误区二:消费中的节约与生产发展相对立。片面强调消费需求对生产的作用,并把消费中的节约同生产发展对立起来,则是失之偏颇的。自然资源越来越紧缺,成了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今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消费中注重节约,杜绝浪费,从而促进生产的节约,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误区三:消费节约与否纯属个人偏好问题。节约消费体现社会责任感,在当今社会,个人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不同程度地对其他人以至整个社会发生影响。从自然资源存量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出发,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人的消费活动在一定时空域内应当有所节制和适度,而不能是放纵和无度的。不仅要兼顾当代人的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而且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消费需要的满足,当代人消费的增长要以不影响后代人消费的增长为前提。当前,要戒除某些人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嗜好。
四、培育低碳生活:关乎每一人
1.改变公众生活模式
生活模式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居民在日常消费中的具体做法。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总要消耗电、煤气等资源,总要使用诸如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纸张、电脑等物品,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着碳足迹。表面上看,生活模式是家庭或者个人的私生活问题,政府似乎无权过问。但是,政府是否倡导以及每个家庭是否响应绿色简约的低碳生活方式,却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碳足迹的大小。所以,各个国家的政府有义务重视碳足迹并制订相关的政策,以宏观调控的方式间接地引导居民改变传统的生活模式以减少自己的碳足迹。这方面,中国政府在限塑、交通、住房等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努力。
200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限塑通知》的颁布及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不仅帮助大多数民众客观上减少了使用塑料袋时产生的碳足迹量,而且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市民的生活习惯和消费理念,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此外,政府还鼓励公众及政府机关人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针对能源紧张,政府还出台了鼓励新能源车及限制大排量车的各项政策。对于居民住房,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增加小户型住房所占的比例。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调整一、低碳生活方式的特征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使得9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成为“六一新政”后各房地产企业开发的重点。从客观上说,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干预导致了大户型住房的减少,从而避免了因供暖等因素带来的能源浪费。
2.培育低碳化消费结构
有调查研究表明:城市居民生活行为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二氧化碳远远高于农村,分别为农村的2.96倍和2.74倍;对于城镇居民来说,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及二氧化碳排放的间接影响明显高于直接影响,分别是直接影响的2.44倍和2.78倍;城镇居民生活行为中最大的能源密集型行为是居住,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的45.1%,直接生活用能占26.43%,食品占11.6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占8.37%,四者共占91.56%。同时这些行为也是较大的碳密集行为,分别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二氧化碳排放的43.82%、24.47%、12.85%、9.74%,共占90.88%。这说明城市交通与建筑的节能减排依赖于城镇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提高居民低碳消费水平,调整居民低碳消费结构,实现由高碳消费向低碳消费的转变。这样,才能通过低碳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引导低碳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基本确定低碳消费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三低”原则,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原则。低能耗要求居民尽量多消费节能产品,如节能灯、节能空调等;低污染要求居民使用消费品时尽可能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如多乘公交车,少用煤等;低浪费则主要针对那些奢侈消费行为以及不节约消费行为,倡导及时关灯,关紧水龙头,少去洗浴中心等等。
落实到消费结构低碳化的四个参考标准:一是低碳消费的健康标准。人们的低碳消费首先要达到健康生存的基本要求,即使是低能耗的消费品,如果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也是毫无意义的。二是低碳消费的能耗标准。人们的低碳消费要达到低能耗的基本要求,如吃要讲究简朴,不要过于注重食品包装;用要讲究实用,不可奢侈浪费;住要讲究舒适简单,不可奢华等等。三是低碳消费的环境标准。消费者在低碳消费量上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尤其要考虑到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承载限度。同时,低碳消费行为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如汽车消费要控制用车,减少尾气排放。四是低碳消费的社会标准。低碳消费活动要在一定的社会认可范围内进行,遵守社会法律制度与社会公共道德规范,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要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
3.“低碳生活”要有制度保障
2008年6月13日,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机关办公建筑能源审计结果,包括省建设厅、交通厅、发改委在内的20个省直机关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电量为80kW·h,是普通民宅的3—4倍。而在这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湖北省政府都发布了节能降耗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通知,并且还作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政府部门的规定不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务人员的节能纯粹是个人道德、认识的体现,即使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也只是柔性的,没有一种刚性的制度约束来催逼人们节约能源。如果政府对节能的要求有制度性的保证,那么公务人员一旦不节能,就会受到组织、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惩戒,那样将会极大地推进节能措施在政府层面的有效落实。
2008年6月16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如制定了“夏季着清凉装上班,除外事礼仪需要外不穿西装不系领带”、“办公楼四楼以下不乘用电梯”、“公务出行拼车、乘用公交车”等规定,正在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并率先在公务人员中推行,这在大方向上应该看作是走向了制度化。如果这些制度再辅之以惩戒措施,将会更现实化,也将便于操作。[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