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中“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如何理解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也比喻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激起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作者受益匪浅。现在想想从前,是老师启蒙自己在人生最初的时候能够认识文学。表达的就是对老师的感谢。最终使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出自刘绍棠创作的记叙文《师恩难忘》中,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而有意义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扩展资料:
《师恩难忘》写作背景
在作者刘绍棠在四十年后,回到老家遇到小学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看到老师白发苍苍,身形佝偻,忆起往日老师对他的教导。因为田老师用许多娓娓动听的故事在幼时刘绍棠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最终是自己有所成就,所以难忘一时有感而发所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师恩难忘
《师恩难忘》中“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也比喻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激起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与向往,最终使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扩展资料
1、原文
这个小学设在一座庙内,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2、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作者通过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40年前的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乡村老师形象,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作者简介
刘绍棠(1936年2月29日-1997年3月12日),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13岁时就开始发表作品,加入作协时是当时最年轻的作协会员。1950年春,因被诗人晏明称为“神童”,“神童作家”称号逐渐流传并被大众认可,又因家乡儒林村临近北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之子”。
他的作品题材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奖项并受国家嘉奖;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亦有所影响。
参考资料:【师恩难忘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