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定理和公式的推导方法用不用记下来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于是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背公式、定理,并反复做大量的练习。教师认为这样做学生的成绩肯定会不错的,但结果并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学生的成绩并不理想,教师觉得非常纳闷:“这道题老师已经讲了很多遍,学生也做了很多次,怎么还会出错呢?”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5057420.htm
一、让学生体验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是学生理解这些公式、定理的前提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上的结论。”这就是说,对探索结论过程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其重要性决不亚于结论本身。其实,很多教师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数学公式、定理是解题的工具,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公式、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有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常常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把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省略掉,有时虽有展示公式、定理的来源,但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公式、定理发现的全过程。所以,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节省时间,但这种形式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只有公式、定理的外壳,忽略了他们的因果关系,不清楚他们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当需要使用公式时总是不能记住,如果能记住也不懂使用。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学生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的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自我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自己积极参与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公式、定理是理解这些公式、定理的前提;而理解这些公式、定理就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明白它们的来龙去脉、运用的条件和范围。
二、重视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推导过程中使用这些解题工具
数学公式、定理、定律等结论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归纳和类比法等方法得出猜想,然后寻求合乎逻辑的证明;或者从理论推导出发得出结论。因此,在公式、定理、定律等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结论的探索发现的推导过程,不断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下,找出每个结论因果关系,让学生经历创造性思维活动,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以前在教导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认为他们会用就行了。让学生背熟公式后只要通大量的练习学生一定会掌握公式。但事实上还有很多学生由于不理解公式形成过程,只是把公式的的外形记住了,到用起来的时候,不是漏了2ab,就是错写b2的符号。于是在我所教的两个班当中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一个班继续是直接给公式,让他们背熟后直接做题。一个班让他们亲自动手推到公式。
先从几何意义出发,采用小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准备一个大正方型、一个小正方形和两个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长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宽的长方形让他们利用手头上的图形去拼一个大正方形。通过拼图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律。
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上已有的四个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并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整体看:求总面积
(2)部分看:求四块面积和
(3)结论(a+b)2=a2+2ab+b2
总面积由有四部分组成: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两个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a2和b2,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2ab是整个面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拼图的方法加深了对公式中2ab的理解,有效防止日后漏掉2ab的情况。
在学生探究出(a+b)2=a2+2ab+b2的基础上,提问:你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理由吗?让学生运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推导完全平方公式:(a+b)(a+b)=a2+ab+ab+b2=a2+2ab+b2并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加以论证完全平方公式。运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再次感受2ab的存在。从代数、几何两个方面证明公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公式的印象,也加强了公式的可信度。而且让学生知道猜想的结论必须要加以验证。让学生体会了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数学思想。
再让学生观察特征,熟记公式熟。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完全平方公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这个公式的结构特征:(1)公式展开是三项;(2)两个平方项同正;(3)中间符号前后要一致。让学生弄清楚公式的来龙去脉,我设计了这样四道判断题,让学生对对公式结构由一个更深的理解。
(1)(a+b)2=a2+b2 ( )
(2)(a-b)2=a2-2ab-b2 ( )
(3)(a+b)2=a2+ab+b2 ( )
(4)(2a-1)2=2a2-2a+1 ( )
通过第一道判断题四小题让学生深刻认识公式的结构特征(第一道题让学生掌握公式一定有三项不要漏写2ab,第二道题让学生掌握平方项为正,第三道题让学生知道不要漏写2ab中的2,第四道题让学生知道公式中的a不止是一个字母还可以是一个式子,当a是一个式子时一定要加括号。
最后通过填下表的形式,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由表格再次巩固公式的结构特征:首尾平方总得正,中间符合看首尾项的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中间的两倍记牢,进而总结步骤为:
(一)确定首尾平方和符号;(二)确定中间项的系数和符号,得出结论。
上完新课后我让两个班一连五天进行小测,统计运用公式的出错率
发现第一天新学两个班出错率差不多,但是日子越长学习的公式越来越多时,背公式班公式出错率又变大,特别是中下生他们没有体会到公式的产生过程只是简单记住公式的外形,日子越久记忆越模糊,所以出错率又越来越高。相反经过了公式推导的班,体会到公式的内涵,日子越久对公式的理解越来越清晰,所以出错率越来越低。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对数学公式、定理的掌握不只是停留在记得的层面上,他们都能理解其内涵。通过这样的体验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高了。
实践表明,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如果再用传统的“填鸭式”,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成绩,反而会让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浓。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公式、定理的推到过程,让学生不仅明白该公式、定理是什么,而且要明白公式、定理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5057420.htm
一、让学生体验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是学生理解这些公式、定理的前提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上的结论。”这就是说,对探索结论过程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其重要性决不亚于结论本身。其实,很多教师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数学公式、定理是解题的工具,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公式、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有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常常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把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省略掉,有时虽有展示公式、定理的来源,但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公式、定理发现的全过程。所以,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节省时间,但这种形式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只有公式、定理的外壳,忽略了他们的因果关系,不清楚他们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当需要使用公式时总是不能记住,如果能记住也不懂使用。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学生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的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自我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自己积极参与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公式、定理是理解这些公式、定理的前提;而理解这些公式、定理就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明白它们的来龙去脉、运用的条件和范围。
二、重视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推导过程中使用这些解题工具
数学公式、定理、定律等结论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归纳和类比法等方法得出猜想,然后寻求合乎逻辑的证明;或者从理论推导出发得出结论。因此,在公式、定理、定律等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些结论的探索发现的推导过程,不断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下,找出每个结论因果关系,让学生经历创造性思维活动,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以前在教导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认为他们会用就行了。让学生背熟公式后只要通大量的练习学生一定会掌握公式。但事实上还有很多学生由于不理解公式形成过程,只是把公式的的外形记住了,到用起来的时候,不是漏了2ab,就是错写b2的符号。于是在我所教的两个班当中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一个班继续是直接给公式,让他们背熟后直接做题。一个班让他们亲自动手推到公式。
先从几何意义出发,采用小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准备一个大正方型、一个小正方形和两个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长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宽的长方形让他们利用手头上的图形去拼一个大正方形。通过拼图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律。
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上已有的四个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并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整体看:求总面积
(2)部分看:求四块面积和
(3)结论(a+b)2=a2+2ab+b2
总面积由有四部分组成: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两个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a2和b2,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2ab是整个面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拼图的方法加深了对公式中2ab的理解,有效防止日后漏掉2ab的情况。
在学生探究出(a+b)2=a2+2ab+b2的基础上,提问:你能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说明理由吗?让学生运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推导完全平方公式:(a+b)(a+b)=a2+ab+ab+b2=a2+2ab+b2并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加以论证完全平方公式。运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再次感受2ab的存在。从代数、几何两个方面证明公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对公式的印象,也加强了公式的可信度。而且让学生知道猜想的结论必须要加以验证。让学生体会了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数学思想。
再让学生观察特征,熟记公式熟。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完全平方公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这个公式的结构特征:(1)公式展开是三项;(2)两个平方项同正;(3)中间符号前后要一致。让学生弄清楚公式的来龙去脉,我设计了这样四道判断题,让学生对对公式结构由一个更深的理解。
(1)(a+b)2=a2+b2 ( )
(2)(a-b)2=a2-2ab-b2 ( )
(3)(a+b)2=a2+ab+b2 ( )
(4)(2a-1)2=2a2-2a+1 ( )
通过第一道判断题四小题让学生深刻认识公式的结构特征(第一道题让学生掌握公式一定有三项不要漏写2ab,第二道题让学生掌握平方项为正,第三道题让学生知道不要漏写2ab中的2,第四道题让学生知道公式中的a不止是一个字母还可以是一个式子,当a是一个式子时一定要加括号。
最后通过填下表的形式,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由表格再次巩固公式的结构特征:首尾平方总得正,中间符合看首尾项的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中间的两倍记牢,进而总结步骤为:
(一)确定首尾平方和符号;(二)确定中间项的系数和符号,得出结论。
上完新课后我让两个班一连五天进行小测,统计运用公式的出错率
发现第一天新学两个班出错率差不多,但是日子越长学习的公式越来越多时,背公式班公式出错率又变大,特别是中下生他们没有体会到公式的产生过程只是简单记住公式的外形,日子越久记忆越模糊,所以出错率又越来越高。相反经过了公式推导的班,体会到公式的内涵,日子越久对公式的理解越来越清晰,所以出错率越来越低。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对数学公式、定理的掌握不只是停留在记得的层面上,他们都能理解其内涵。通过这样的体验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高了。
实践表明,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如果再用传统的“填鸭式”,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成绩,反而会让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浓。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公式、定理的推到过程,让学生不仅明白该公式、定理是什么,而且要明白公式、定理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
火丰科技
2024-11-28 广告
2024-11-28 广告
惯性测量单元(IMU)是火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重要的技术产品之一,它是一种测量物体三轴姿态角(或角速率)及加速度的装置。IMU内置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能够测量来自三个方向的线性加速度和旋转角速率,通过解算获得载体的姿态、速度和位移等信息...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火丰科技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