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是什么做的
太原小吃“头脑”,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发明,为药膳食品,对人体有滋补作用。太原小吃“头脑”又名“八珍汤”,是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因为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来吃头脑,也叫“赶头脑”,需要挂灯笼照明,所以经营头脑的饭店门前都挂一盏纸灯笼作标志。
基本介绍编辑
“头脑”是山西特有的一种传统小吃,为汤状食品。在一碗汤糊里,放上大块肥羊肉,莲菜,山药。汤里的佐料有黄酒、酒糟和黄芪。特点:益气调元,滋补虚损,活血健胃,具有抚寒喘和强壮身体的作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白露到立春期间,太原市各大饭店、传统早点店大都有“头脑”上市。
头脑历史沿革
编辑
把“头脑”当做食品的名称,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水浒》中有“赶碗头脑”的话,可见那个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卖头脑的饭馆。 [1]
大原的头脑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先生想出来的。傅山字青主,出生于太原市北郊区的西村,人们称他“仙医”。他写的医书有《傅氏女科》。太原市大宁堂药店的名药“二仙丸”。“和合丸”,当初就是用傅山先生的处方来配制的。
傅山在头脑中也配了两味草药——黄芪和良姜,这是头脑与别的饮食不同之处。黄芪味甘、性温,功能是补脾胃、三焦而健肺,体气虚弱者用之最有效。产于山西绵山者,温补力强,叫做绵芪,良姜味辛、性热,有温中、下气、消食等作用,医家疗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内寒。良姜产于广东高州(原府治在今广东茂名)者质量佳,叫做高良姜。傅山加配这两种草药,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脾虚胃寒。
头脑是一种滋补剂。从前的饭馆,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这对就餐者来说,等于进行一阵晨间运动,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而两得,这正是傅山发明头脑的主要用意。由于辗转传播,头脑生意曾扩展到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
头脑的材料成分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过的面粉)、藕根、长山药,连同黄芪、良姜共计八宗,叫做八珍场。吃的时候,佐以腌韭,好象服药的引子。
羊肉味甘、性热,有补虚、开胃的作用,自医圣张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产后腹中不舒,这正是由于它能够温脾缓中的缘故。羊肉配以清热化痰的藕和补脾除湿的山药,就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醇而可口的药饵(傅山先生好用药解二字,就是掺药物于食品、凭食物祛病保健)。 [1]
头脑民间传说
编辑
山西头脑的传说:明亡后一代名医傅山隐居故里,侍养老母,创制了“八珍汤”让母亲康复。后他将此点传授给一家饭馆,以“清和元”挂牌。“八珍汤”则易名为“头脑”。每当傅山给体弱需补的人看病人时,便告诉他们去“吃清和元的头脑”。意指去吃清朝和元朝统治者的头脑。此品属滋补药膳,是在一碗面糊里,放上三大块羊腰窝肉、一块藕鲜和一条山药,吃时撒上3.3厘米长的韭菜节。
头脑其他相关
编辑
《水浒传》第五十一回:“那李小二人丛里撇了雷横,自出外面赶碗头脑去了。”头脑酒也称为头脑汤。第71回西门庆住在何千户家,晨起吃罢姜茶、粥,“又拿上一盏肉圆子馄饨鸡蛋头脑汤”。看其成分,确实更像一种早点汤食,第98回陈经济留宿在韩爱姐房里,“约饭时才起来。王六儿安排些鸡子肉圆子,做了个头脑,与他扶头”。这是阳春三月天气,自然不必再借酒驱寒,这一碗头脑应该是当滋补品的。据推算,雷横看白秀英演出的时间在二月中,李小二赶的这碗头脑,只怕荡寒、滋补的功效都有。《水浒》提及头脑只此一次,梁山好汉生活的北宋时期人们是否已开始享用头脑,不得而知,但由《金瓶梅》和《涌幢小品》的描写不难看出,头脑在明代已很流行。清代小说《醒世姻缘传》也曾提到它。
山西有名的风味小吃“头脑”,据称出于明末清初傅山所配制的“八珍汤”,但若说其远祖便是李小二“赶”的那碗“头脑”头脑即头脑酒,是一种用肉和杂味配制的滋补酒。明朱国桢《涌幢小品》专门有一条介绍说:“凡冬月客到,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注热酒递客,名曰头脑酒,盖以避寒风也。考旧制,自冬至后至立春,殿前将军甲士皆赐头脑酒。”这情形可以从《金瓶梅》得到验证,第70回西门庆赴京朝见,时当十一月,何太监请他吃东西:“天气寒冷,拿个小盏来,没甚么肴,亵渎大人,且吃个头脑儿罢。”西门庆担心红了脸不好去见官拜部,何太监道:“吃两盏儿荡寒,何害!”于是西门庆就吃了一大杯。第72回西门庆起早等何千户到来,“吃了头脑酒起身同往郊外送侯巡抚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