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的特征和原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宰相,是对我国古代辅佐皇帝并掌握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通称,是一项政治制度。
宰,就是主宰;相,就是辅佐。
但在历史上,除辽国曾出现“宰相”这一官职外,其他各个朝代其实并无一个叫“宰相”的官职。
宰相的名称很多,且历代不同,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古代的宰相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1、宰相制度的起源——夏商周时期
应当说,宰相是与国家的产生一起出现的,也就是说君权和相权是一道产生的,孤家寡人的“天子”必然需要有人辅佐。
商朝甲骨文中有“尹”和“宰”。
伊尹和傅说,是商朝贤相,也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名相。伊尹辅佐商汤建立商朝,傅说辅佐武丁创造了“武丁中兴”。
至周朝时期,类似于宰相的官职是“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
夏商周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辅助天子处理政务的官职,但尚未有正式的宰相官名,这一时期可以称为宰相制度的萌芽期。
2、宰相制度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轴心时代,不仅产生了一个个思想巨子,我国的政治制度也在此时定型。
春秋时期,正式出相了“相”这一官职。
管仲,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建树有明确史实可考的最早的一位“相”。管仲牧民,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首霸天下”。
至战国时期,各国都有了“相”这一职务,相与将相对,比如发生在此时的“将相和”,便是赵国名相蔺相如和名将廉颇的故事。
宰相制度的最终建立,得益于世袭制度逐渐被官僚体制所代替,在这方面走得最远的是秦国。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开始设里“丞相”,这是我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丞相——左丞相樗里疾、右丞相甘茂。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在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我国的宰相制度正式建立。
3、宰相制度的全盛时期——两汉时期
秦朝的丞相又称“相邦”,就是辅佐国家的意思,汉承秦制,但避刘邦名讳改为“相国”。
汉初的丞相如被尊称为“相国”,地位便高于一般的丞相。
如果说宰相真的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时期,那便是汉朝初年。这一时期的丞相是真正的统领百官、与天子坐而论道、无所不管,相权与皇权堪与并驾齐驱,但同时也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完全暴露了出来。
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立以大司马为首的中朝,与丞相为首的外朝抗衡,同时提高尚书台的作用。
虽然从汉武帝开始,汉朝开始限制相权,但从整个古代史上来看,两汉时期尤其是汉初确实是宰相的全盛时期。
4、宰相制度的限制发展时期——汉朝至宋朝
从汉武帝开始,当皇帝坐稳了天下,限制相权便是一个必然要考虑的问题。
限制相权的结果便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
相权的削弱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相权的转移
汉武帝设立中朝,与丞相的外朝抗衡,但时间一长,中朝便成了原来的丞相,相权只是从外朝转移到了中朝而已。
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宰相转移至“录尚书事”一职上,比如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录尚书事”,司马懿的官职是“大司马录尚书事”,“录尚书事”才是真宰相。
诸葛丞相也要录尚书事
至两晋时期,中书监、中书令又取代了尚书的地位。
但无论如何,这一阶段也仅仅是相权的转移而已,职务名称不同,权力不变,因此从汉朝直至南朝陈,权臣不断,禅让不绝。
相权的分割
魏晋南北朝时期,拥有相权的职务不断变化,至隋朝确立了三省制度,即三省的长官均为“真宰相”。
唐承隋制,继续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中,中书发布政令,门下封驳,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最大的行政机构,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
同时唐朝的宰相人数进一步扩大,唐朝设立“政事堂”,凡入政事堂的均为宰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参预朝政”“参知机务”“同紫微黄门三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等等都是宰相。
如果说两汉的宰相是领袖制的话,那么唐朝的宰相便是委员制,宰相人数的增加稀释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宰相不再“坐而论道”
至宋朝,皇帝撤了宰相上朝时的椅子,从此宰相只能站着与皇帝对话,“坐而论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宋朝中央官制
与此同时,宋朝以枢密使分宰相的君权,三司使分宰相的财权。
如果说唐朝只是从人数上来分割相权的话,那么宋朝就是把宰相的职权逐渐分割开来。
5、明朝废宰相
公元1380年,朱元璋废宰相,皇帝统领六部。
至此,从东周到明初,持续了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消失。
此后,明代的内阁也好,清代的军机处也罢,均是皇帝的秘书处,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均只有建议权而无汉唐宰相的决策权。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均不掌管六部,无论皇帝上朝与否,军国大事全部决定于皇帝。
如果说我国古代有独裁,其实也只有明清才是真正的独裁。两千年来,相权的鼎盛期仅在汉朝初期,不足百年,之后便是不断被分割限制,直至最终被废除。
宰,就是主宰;相,就是辅佐。
但在历史上,除辽国曾出现“宰相”这一官职外,其他各个朝代其实并无一个叫“宰相”的官职。
宰相的名称很多,且历代不同,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古代的宰相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1、宰相制度的起源——夏商周时期
应当说,宰相是与国家的产生一起出现的,也就是说君权和相权是一道产生的,孤家寡人的“天子”必然需要有人辅佐。
商朝甲骨文中有“尹”和“宰”。
伊尹和傅说,是商朝贤相,也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名相。伊尹辅佐商汤建立商朝,傅说辅佐武丁创造了“武丁中兴”。
至周朝时期,类似于宰相的官职是“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
夏商周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辅助天子处理政务的官职,但尚未有正式的宰相官名,这一时期可以称为宰相制度的萌芽期。
2、宰相制度的确立——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轴心时代,不仅产生了一个个思想巨子,我国的政治制度也在此时定型。
春秋时期,正式出相了“相”这一官职。
管仲,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建树有明确史实可考的最早的一位“相”。管仲牧民,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首霸天下”。
至战国时期,各国都有了“相”这一职务,相与将相对,比如发生在此时的“将相和”,便是赵国名相蔺相如和名将廉颇的故事。
宰相制度的最终建立,得益于世袭制度逐渐被官僚体制所代替,在这方面走得最远的是秦国。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开始设里“丞相”,这是我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丞相——左丞相樗里疾、右丞相甘茂。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在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我国的宰相制度正式建立。
3、宰相制度的全盛时期——两汉时期
秦朝的丞相又称“相邦”,就是辅佐国家的意思,汉承秦制,但避刘邦名讳改为“相国”。
汉初的丞相如被尊称为“相国”,地位便高于一般的丞相。
如果说宰相真的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时期,那便是汉朝初年。这一时期的丞相是真正的统领百官、与天子坐而论道、无所不管,相权与皇权堪与并驾齐驱,但同时也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完全暴露了出来。
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立以大司马为首的中朝,与丞相为首的外朝抗衡,同时提高尚书台的作用。
虽然从汉武帝开始,汉朝开始限制相权,但从整个古代史上来看,两汉时期尤其是汉初确实是宰相的全盛时期。
4、宰相制度的限制发展时期——汉朝至宋朝
从汉武帝开始,当皇帝坐稳了天下,限制相权便是一个必然要考虑的问题。
限制相权的结果便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
相权的削弱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相权的转移
汉武帝设立中朝,与丞相的外朝抗衡,但时间一长,中朝便成了原来的丞相,相权只是从外朝转移到了中朝而已。
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宰相转移至“录尚书事”一职上,比如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录尚书事”,司马懿的官职是“大司马录尚书事”,“录尚书事”才是真宰相。
诸葛丞相也要录尚书事
至两晋时期,中书监、中书令又取代了尚书的地位。
但无论如何,这一阶段也仅仅是相权的转移而已,职务名称不同,权力不变,因此从汉朝直至南朝陈,权臣不断,禅让不绝。
相权的分割
魏晋南北朝时期,拥有相权的职务不断变化,至隋朝确立了三省制度,即三省的长官均为“真宰相”。
唐承隋制,继续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中,中书发布政令,门下封驳,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最大的行政机构,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
同时唐朝的宰相人数进一步扩大,唐朝设立“政事堂”,凡入政事堂的均为宰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参预朝政”“参知机务”“同紫微黄门三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等等都是宰相。
如果说两汉的宰相是领袖制的话,那么唐朝的宰相便是委员制,宰相人数的增加稀释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宰相不再“坐而论道”
至宋朝,皇帝撤了宰相上朝时的椅子,从此宰相只能站着与皇帝对话,“坐而论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宋朝中央官制
与此同时,宋朝以枢密使分宰相的君权,三司使分宰相的财权。
如果说唐朝只是从人数上来分割相权的话,那么宋朝就是把宰相的职权逐渐分割开来。
5、明朝废宰相
公元1380年,朱元璋废宰相,皇帝统领六部。
至此,从东周到明初,持续了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消失。
此后,明代的内阁也好,清代的军机处也罢,均是皇帝的秘书处,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均只有建议权而无汉唐宰相的决策权。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均不掌管六部,无论皇帝上朝与否,军国大事全部决定于皇帝。
如果说我国古代有独裁,其实也只有明清才是真正的独裁。两千年来,相权的鼎盛期仅在汉朝初期,不足百年,之后便是不断被分割限制,直至最终被废除。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