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族历史和历史叙述是怎样的?
匈奴族是中国北方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发祥于今内蒙古河套和大青山地区,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王国维认为匈奴就是夏代的荤粥,商代的鬼方、昆夷,西周的猃狁,春秋以后称作戎狄、胡。实际上,匈奴族是众多北方游牧民族经过长期的杂居、征战、融合,最后才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春秋末期匈奴逐渐活跃,战国时期势力强盛起来,并经常侵扰秦、赵、燕北边。战国末期的头曼单于统一了漠南诸部落,建立了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国家政权。匈奴政权不断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成为华夏各族在北方的劲敌。
冒顿单于(前209—前174年在位)和老上单于(约前174—前160年在位)时,匈奴势力不断发展,控制区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汉高祖七年(前200),匈奴骑兵围汉高祖刘邦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迫使汉朝实行和亲,且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之贸易。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曾多次发动对匈奴的战争。此后,匈奴势力渐衰。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日逐王比被南边八部拥立为南单于,归附东汉,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匈奴族在游牧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先驱作用,它最早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竖起了游牧民族政权的旗帜,匈奴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国和世界历史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二、匈奴族历史意识及其表现 匈奴族应该有悠久而独具特色的历史意识和史学思想,但是由于资料有限,长期以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一直阙如。以下根据散见的史料试图对匈奴族史学的状况加以梳理。 (一)祭祀祖先活动中表现出的历史意识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蹛林,校课人畜计”。可以认为,匈奴人每年的三次集会中,祭祀都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祭祀的对象是祖先、天地和鬼神。 祭祀祖先,是匈奴人历史观念的重要体现。匈奴人非常重视对祖先的安葬,葬礼隆重,随葬品极为丰富。
“其送死,有棺椁金银衣裘,而无封树丧服。”贵族还有着殉葬的风俗。“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千百人。”匈奴人对祖坟非常重视,汉昭帝时,乌桓为了报复匈奴打败自己的怨仇,派兵挖掉了单于的冢墓,“匈奴大怒,乃东击破乌桓”。匈奴人的这种传统,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西汉金日䃅之曾孙金日当“为父、祖父立庙”。刘曜称帝建前赵,立刻“缮宗庙、社稷、南北郊”。祭祀活动的祷辞,都是对祖先功烈的记颂。匈奴人的这种记颂,年年代代口耳相传,对历代单于及其事迹有了较明确的记忆。
匈奴诞生之初,主要在漠南黄河河套地区(指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南、黄河沿岸的地区,统称河套)和阴山(内蒙古狼山、大青山等)一带。据《汉书》“匈奴传”记载,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可见这样的地理条件,无论对于畜牧或狩猎,都是十分有利的。匈奴人正是利用了这些自然条件,发展了游牧经济。他们“逐水草迁徙”,“食畜肉,饮种酪,衣皮革,被毡裘,住穹庐”,《汉书》(匈奴传)中的这种描述,正是当时匈奴人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