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李清照的《醉花阴》?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做。正逢丈夫赵明诚远游,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受封建社会的各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她们对感情的要求就要比男子更高一些,体会更细腻些。恰逢九九重阳,俗话说的好“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之日。同时古人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天有赏菊饮酒的习俗。唐代诗人孟浩然《过古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诗句。宋代这种习俗仍然盛行。但在这重阳之时,诗人却独自一人,只好自己“东篱把酒”直到“黄昏”,有菊花的“暗香”充满离衣袖,不仅触景生情,借景来抒发自己的离愁之情。陈廷卓在《白雨斋词话》中评价这首词“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上片写秋凉情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是对白日室内外秋天景色的描写。“薄雾浓云”一直笼罩这天空,这种环境使得诗人心中的愁云也挥之不去,并愈发浓烈,这是室外之景。“瑞脑销金兽”将镜头转到了室内,龙脑香已在铜香炉中慢慢燃尽了。而诗人却看着它出神,可见时间对于作者来说是多么的慢慢无期!后三句从夜间着笔。一句“佳节又重阳”点名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一个“又”字,充满了寂寞和幽怨。紧接着两句“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在精致的纱帐内独寝,到了夜半之时“凉初透”,秋天的寒意正反映了但是作者的心境。整个上片从“永昼”写到“半夜”,结合这秋天的“凉”和作者的“愁”,构成了下片的“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阳感怀。“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重阳节这天黄昏时分于东篱之下赏菊独自饮酒的情景。饮酒赏菊本应是重阳佳节的一个重要节日,但佳节之期却独自一人,在屋子里闷坐了一天了,到傍晚时才“东篱把酒”,希望能宽慰一下自己的心绪。但这又掀起了心中巨大的波澜。一边饮酒一边赏菊,嗅觉在瑞脑的香气中已经有些麻痹了,把酒使神经又开始兴奋,此时又“有暗香盈袖”,此句源自《古诗》“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花儿再美再香,也无法和远方的亲人分享,则能不暗怀感伤呢?此时真正印证了“借酒消愁愁更愁”。“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两句是作者这两句是作者借助比喻,委婉抒写了词人愁苦的心境。晚来风疾,瑟瑟的西风把帘子都掀起了,让人感到一阵阵的凉意,随之又联想到刚才观赏的菊花,菊瓣纤瘦却在瑟瑟秋风中开放,让作者产生了人不如菊花之感,以“人比黄花瘦”做结,成为千古名句。
关于下片的后三句还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6�1琅嬛记》)。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古代诗词中以花比喻人瘦的诗句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代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没话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等等,但都没有李清照的成功,为何呢?原因是这三句与全程的整体意境结合的非常紧密,符合作者的心境和身份。这是《醉花阴》比喻用的巧妙之处。这三句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
这首词还采用了烘托的手法。比如下片是写饮酒赏菊,从而联想到“人比黄花瘦”,但通篇不见一个“菊”字,“东篱把酒”应是采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是隐去先前的“采菊”。古人重阳佳节的风俗是赏菊饮酒,但词中出现的的只有“把酒”没有赏菊,有隐去了“菊”字。“有暗香盈袖”中的“暗香”并非其他花香,而是菊香,又隐去了“菊”字。最后一句中的“黄花”也就是菊花。从头到尾,没有一个“菊”字出现,但菊的香、色、形都一一呈现。给人留下了片尾的空间。
今天我们品读这首词,并不是要体味女词人的多愁善感,深闺幽怨。而是要鉴赏写词人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她的这首词正是婉约派诗词婉转蕴藉、借景抒情、曲折深致特点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