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槊、拐、流星锤
十八般兵器——槊、拐、流星锤
在数万年的漫长历史时期里,中华冷兵器械经历了一个由少至多,由劣到优的发展过程。其品种繁多,又足以令人眼花缭乱,故兵家又有“十八般兵器”之誉。十八般兵器究竟为何,亦是众说纷纭。
但较普遍的说法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棍、棒、镗、槊,拐子、流星等十八种。但实际上,单是流传至今的就不止这些,再加上失传的、鲜为人知的,就更要比这些多的多了。
槊
古代兵器,属长重器械,由槊柄及槊身构成。古代的槊柄多由坚木制成,长六尺,粗可盈把。槊身也称“槊头”呈圆柱状,穿心置于槊柄上端。上面密布铁钉六至八行,顶端有尖,柄尾装有三棱形铁攥。槊的种类很多,结构复杂且笨重,多为力大之人所青睐。
如隋末名将,号称“九省五路绿林英雄都头领”、“总瓢把子”的单雄信,使的便是“金顶枣阳槊”。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拐
古代兵器,武术器械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齐人孙膑所创,也被誉为“武子门”的独家兵器。“武子门”始创于孙膑的先祖孙武,“武子门”的称谓即是从其“武子”之称号而得。后来,孙膑被庞涓迫害遭受了膑刑之苦,身体残疾。从此便骑牛出战,拄拐而行了。久而久之,“拐”就成了孙膑的独创兵器。从而,也就成了“武子门”的独门兵器了。
在古兵器中,拐有木制,也有铁制,由拐身和拐柄两部分组成。按拐身长度又可分为长拐、短拐两类。长拐的拐身长约四尺,属长兵器,通常单练,亦称“单拐”。短拐的拐身长二尺至二尺五寸,多用于双器械练习,又称双拐。按其形式拐又分为“丁”字拐和沉香拐两种。
丁字拐又称“转心拐”。拐柄长约4寸,粗寸许,垂直地安装在距拐身顶端的五分之一处,呈“├”形状。而“沉香拐”的拐柄则是装在拐身的顶端,状若拐杖。拐柄与钣金工用的锤头十分相似,一端如鸭嘴状,可用于点穴。
另一端状似榔头,端面呈球状,可用于劈、砸等技法。武子门传承人,李万禄师傅常用的便是这种“沉香拐”。演练方法有:锁、蹦、揪、点,拦、刨、钻,翻等。
流星锤
古代软兵器,又称“飞锤”、“走线锤”。由锤身、软索、把手等三部分组成。锤头有瓜形、多棱形、浑圆形等,状若鹅卵。其大小根据使锤者的体质、量力而定。锤头末端有象鼻孔(即对钻成“V”形的透孔,以便穿系连接),以贯铁环,再与绳索相连。软索多以蚕丝加头发混合编制,也有的用丝。
线编制而成,粗如手指,长丈五至两丈不等。把手长三、四寸许,粗盈把,系于软索末端,多采用坚竹或坚木制成。软索为链子时,称作链子锤。流星锤的主要技法有:缩、抛、抡等。操演时,可巧妙地将绳索缠绕在身体的相应部位,然后抖身放锤,仗凭悠势、弹射而出,软中带硬、快若流星,故得此“流星”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