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们说的欲望其实是由于对事物的执著、贪爱而生起的一种无明思维,所以说是爱欲。
佛教讲,爱欲是烦恼痛苦的因,苦是爱欲的结果。但爱欲不是第一因,因为根据佛教讲,没有“第一因”,而是无始以来的因和果形成我们的世界。事物既非一因,亦非无因,而是缘起法所说的是“众因”。爱欲像其他色法一样,也是缘生的。互相依赖和互相关联,其本身既非始,亦非终,虽然爱欲被列为苦的近因,但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赖的。依受生爱,受的生起依靠触,等等。
正如在缘起法中所说的爱的近因是受。爱有它的原因,它是从受中生起的。
各种欲望都包括在爱欲中。贪心、渴望、欲求、肉欲、燃烧、怀念、热望、嗜好、爱慕、家庭爱,是许多术语中的几个,但这些术语概指爱欲,佛陀说是它们导致转生的。转生本身就表明是苦,挫折、痛苦、刺激,不尽如人意,这些是我们亲身所体验到了的。
贪欲是全世界的敌人。由于贪欲,给众生带来一切罪恶和灾难。贪欲不光是为了官能的快乐,为财富,为产业,以及希望打败并征服别人的国家,而且还涉及到思想、主意、看法、意见和信仰(法爱)。这些常常导致灾难和毁灭。为全民族、事实上为全世界带来难以用言语形容的痛苦。
爱欲从何处生起?在何处扎根?何处有喜悦和快乐,爱欲就生起,就扎根。哪里有喜悦和快乐呢?眼、耳、鼻、舌、身、意有喜悦和快乐。因为通过这五根的媒介,人才认识到外境,通过第六意根缘到法境(概念和思想)。色、声、香、味、触、法是喜悦和快乐的外境。因此,爱欲生起并从而扎根。
人往往被愉快的外境所吸引。他寻求快乐跟着五种外境驰求,对知道的意境就执着。他不知道色、声、香、味、触、法诸境,永远不会满足眼、耳、鼻、舌、身、意的欲求。众生强烈要求拥有的欲望,成为生死轮回的领域,使众生在苦恼中受折磨。
所以《法句经》中说:
从爱欲生忧,从爱欲生怖;
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摘自《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其实不必在佛法的基础概念上去分什么大小乘、南北传,在基本思想上,大家都是一样的。
佛教讲,爱欲是烦恼痛苦的因,苦是爱欲的结果。但爱欲不是第一因,因为根据佛教讲,没有“第一因”,而是无始以来的因和果形成我们的世界。事物既非一因,亦非无因,而是缘起法所说的是“众因”。爱欲像其他色法一样,也是缘生的。互相依赖和互相关联,其本身既非始,亦非终,虽然爱欲被列为苦的近因,但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赖的。依受生爱,受的生起依靠触,等等。
正如在缘起法中所说的爱的近因是受。爱有它的原因,它是从受中生起的。
各种欲望都包括在爱欲中。贪心、渴望、欲求、肉欲、燃烧、怀念、热望、嗜好、爱慕、家庭爱,是许多术语中的几个,但这些术语概指爱欲,佛陀说是它们导致转生的。转生本身就表明是苦,挫折、痛苦、刺激,不尽如人意,这些是我们亲身所体验到了的。
贪欲是全世界的敌人。由于贪欲,给众生带来一切罪恶和灾难。贪欲不光是为了官能的快乐,为财富,为产业,以及希望打败并征服别人的国家,而且还涉及到思想、主意、看法、意见和信仰(法爱)。这些常常导致灾难和毁灭。为全民族、事实上为全世界带来难以用言语形容的痛苦。
爱欲从何处生起?在何处扎根?何处有喜悦和快乐,爱欲就生起,就扎根。哪里有喜悦和快乐呢?眼、耳、鼻、舌、身、意有喜悦和快乐。因为通过这五根的媒介,人才认识到外境,通过第六意根缘到法境(概念和思想)。色、声、香、味、触、法是喜悦和快乐的外境。因此,爱欲生起并从而扎根。
人往往被愉快的外境所吸引。他寻求快乐跟着五种外境驰求,对知道的意境就执着。他不知道色、声、香、味、触、法诸境,永远不会满足眼、耳、鼻、舌、身、意的欲求。众生强烈要求拥有的欲望,成为生死轮回的领域,使众生在苦恼中受折磨。
所以《法句经》中说:
从爱欲生忧,从爱欲生怖;
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摘自《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其实不必在佛法的基础概念上去分什么大小乘、南北传,在基本思想上,大家都是一样的。
展开全部
欲望是痛苦的根源,但是善用欲望,净化欲望,将个人的贪爱转为慈悲,将错误的观念转为智慧,则是佛教的观念。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
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稍微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此段内容节选自慧律大师编著之《佛心慧语》一书部份,想阅读全部者,可参看慧律法师《佛心慧语》一书
◆一个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
◆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会难过,因为是——人嘛!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
◆任凭你有多大的快乐,无常总是来到。
◆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
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稍微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此段内容节选自慧律大师编著之《佛心慧语》一书部份,想阅读全部者,可参看慧律法师《佛心慧语》一书
◆一个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
◆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会难过,因为是——人嘛!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
◆任凭你有多大的快乐,无常总是来到。
◆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佛陀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很大一部分就是讲关于“欲望”,以及欲望的本质等等。相关的经典那真是太多了,不胜枚举。以下引用一小段佛经吧: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暗。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暗。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四十二章经》:由爱故生忧,忧生畏怖,若离于爱,无忧无怖。
执爱欲者,如手执火炬,必有烧手之痛。
《优婆塞戒经》: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是故生悲。
《阿含经》:若无世间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患; 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莲华不著水。
《四十二章经》: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执爱欲者,如手执火炬,必有烧手之痛。
《优婆塞戒经》: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是故生悲。
《阿含经》:若无世间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患; 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莲华不著水。
《四十二章经》: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天若有情天亦老...欲望就是其中之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