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为何曹魏不主动打蜀国?
历史上,曹操不是没有攻打过刘备,司马懿、曹爽、邓艾都曾对蜀作战。三国演义说“诸葛亮六出祁山”。而实际上诸葛亮曾先后发动过5次北伐战争,六出祁山只是演绎而已。
与刘备频频派兵北伐相比较,曹操南征的次数较少。
曹魏之所以不攻打蜀国,并不是因为蜀国实力有多么强大,实际上三国之中蜀国最为弱小。曹魏之所以不攻打蜀国,主要还是因为蜀国地势险要,李白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蜀国地势多么险要,入川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儿啊。
由于巴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要想攻打蜀国,就必须在兵力上有大规模配备,起码要做好10万兵力的准备,而且要损耗大量的军粮草军械。这不仅会极大消耗魏国自身的实力,也会造成中原的兵力空虚,给孙吴造成可乘之机。损耗大量兵力和物资势必也会影响大魏自身发展。
特别是曹操后期,魏国的策略是先搞定孙吴,然后再平定刘备蜀国,这个战略从曹操一直延伸到曹丕、一直到曹睿。最后曹魏之所以先平定蜀国,是因为姜维穷兵黩武给司马昭灭蜀创造了条件。
另外,蜀国后期国内资源匮乏,达蜀国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油水和好处。
所以说曹操不平凡攻打蜀国完全正确。
曹魏对蜀国根本就不予考虑,主动攻打的成本根本划不来。
我们考虑的主要是曹操过世后的情况,因为自曹操赤壁之战后,很难再集结足够的有生力量进行大规模作战。而曹丕为何不对蜀汉进行军事行动,其实是多方面的考虑,这很像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采取联合封锁的政治宣传攻势:
1.战线实力
这也是我们刚刚提到过的,曹操赤壁之战后的实力大为削弱,并且直到刘备去世时,曹操分别在西南战线与中南战线仍然遭受重创,这就极大的牵制了对东南地区的兵力调统,整个面对蜀国的战线都受到波及,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元气。这点是曹丕非常明智的选择,他在位期间,主要是选择休养生息,备战待敌,“打仗就是烧钱”,这粮食,兵马曹丕都算的清清楚楚。
2.吴蜀联系
曹魏一直都秉持着先伐吴,后伐蜀的政治决策,相比蜀国,曹魏更不想看到南边的孙权做大做强。孙权夺取荆州后,在不损耗自身的主要实力下,几乎把刘备的精锐打光,真正的三分天下已经出现了失衡,而且孙权反复无常,断然不可信任,所以蜀国也就不在曹魏的注意下了。
3.地理环境
在刘备丢失南郡后,真正可以攻打蜀军的道路就只剩汉中一条路可走,而关中都没有恢复,汉中差不多被搬空,你曹军走半道只能当去抢粮了,不是去送人头吗。
综上所述,曹魏不主动攻打蜀国是实际条件太差,环境所限 。
因为蜀国的道路不好走,李白在诗中写过,蜀道难,难如上青天,可见在以前人的眼光里,入川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
实际上,曹操在红墙战役后,刘备以荆州为基地,在汉朝的斗争中,将蜀川和曹操的战争俘虏了近两年。“汉中之战”结局是刘备获胜自立汉中王,分封五虎大将,曹操最后撤退,再也没有进军汉中,目光开始转向江东孙权。
曹操在后期一般是打东吴的,曹PI时期也是,到了曹蜀时期,魏国的政策一直是一个延续,曹操的未来路线,首先是吴国,然后是蜀!吴国将被毁灭,舒国将为自己服务!最后为什么先定蜀了,因为大姜维穷兵黩武让司马昭看到了一战灭蜀的机会!
因此,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魏当时没有条件和能力去进攻蜀武。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各国都只视其为直接的威胁,所以实际上魏国是很被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