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帝曹髦御驾亲征讨伐司马昭,为什么会兵败身亡?
公元260年6月2日,也就是1757年前的今天,魏帝曹髦不甘心坐以待废,率领殿中宿卫兵和苍头、官僮几百人,冲出皇宫,杀向司马昭府邸。行到南阙,司马昭的心腹将领贾充带着二,三百兵士赶到,挡住去路,双方短兵相接,战争中太子舍人成济突然骑马冲倒魏帝曹髦车前,直刺一矛,曹髦力气小,招架不住,当下被刺中胸膛,跌落到车下。成济顺手补上一矛,刺穿胸背,曹髦当场死去。
曹髦作为曹魏的帝王,御驾征讨臣子司马昭的府邸,为什么会兵败身亡呢?
1.首要原因:两者实力悬殊
司马家族通过高平陵政变、嘉平废帝,基本上掌控了曹魏的军权和政权,而魏帝曹髦已经做傀儡7年了,从未掌握一天政权,甚至小小的皇宫他都不是主人。当发动政变时,曹髦率领的都是什么兵?殿中宿卫兵、苍头、官僮,这些基本都是杂牌,而司马昭的人马可都是征战多年的护家军,两者实力相差太大。
2.次要原因:曹髦战略不当
一是好无经验,仅凭20来岁的血气方刚谋事,身边没有谋臣,也无战将。
二是不会把握时机,当时曹髦手无一兵一将,司马昭的统治处于稳定期,此时发难不明智。
三是所托非人,曹髦所拜托的三个人,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都是文官,没有打仗经验,而且其中两人王沈、王业还是司马昭的人,一听曹髦要准备政变,立刻向司马昭告密,这样焉能不败?
3.深层原因:家族势力
曹魏尽管称帝,但是仅仅几十年,此时民心还有“汉”。曹氏是官宦之家,不是大家士族,说难听点就是“阉宦之后”,所以曹魏称帝还暂时得不到认同。而司马家族就不同了,司马家族是个大士族,起源于楚汉争霸时项羽所封的十八诸侯之一,司马懿的高祖、曾祖、祖、父都是汉代二千石高官,绝对是一流的士族家族,在这种环境下,其他士族当然支持司马方面。
另外还有一点,对于曹魏的普通百姓来说,曹魏是篡位者,司马也是篡位者,谁上位与自己的关系都不大,因为此时曹魏之地的百姓心中还是有“汉”。
二,不知众心。结合第一点,魏国政权运行多年,老百姓已经习惯了,都已经不再在意汉室了,可能这个时候年轻一点的人都不知道刘邦是谁,加上魏国对老百姓一直不错(养民,屯田,开垦),所以他认为是有很多人支持自己的,结果就是他想的太简单,忘了先呼吁一群拥戴自己的人一起行动,也完全不知道朝堂上的人都是司马昭的,自己就是个摆设。
三,大权旁落。从司马懿,司马师,一直道司马昭,魏国的权利交替已经差不多了,很多手握大权的人都是司马家的人,或者说提拔上来的人,这些人对司马家族忠心耿耿,只知道有司马家,不知道曹家,甚至都不把皇帝当回事,当时的情况是,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只是个摆设,真正的皇帝是司马昭,权利都在司马昭手上。
四,缺乏周密思考。举个例子,他如果在出发前就考虑后之后的情况,可能就不会失败了,至少不会被杀,带着一群老弱残兵去打实际上的皇帝,只要以动手,司马昭就必须要杀了他,因为不杀了他,司马昭就要死,直接把权臣逼到无路可走的境地,这简直是想死想疯了,而且就算没有人告密,他带着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出发,司马昭就算瞎了,大街上那么多人不会瞎,哪怕再聪明一点,派个刺客什么的,就算行刺失败,至少还能保住自己的命。
五,这里说一点题外的话,按照当时的情况,他唯一的选择就是静静的等待司马昭统一天下,然后禅位,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司马昭死了还有个司马炎,他是耗不起的,所以,从曹爽交出兵权的那一刻起,曹魏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可能谁都没有想到曹家会出个这样的“天才”,可能连刘禅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