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的内涵和意义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诗言志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尚书·尧典》中记尧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中文名
诗言志
外文名
Poem Expressing Ideal
别称
诗以言志
表达式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提出者
舜
快速
导航
创作原则
后世阐释
主要内容
相关资料
含义变化
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
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尚书·尧典》中记尧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中文名
诗言志
外文名
Poem Expressing Ideal
别称
诗以言志
表达式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提出者
舜
快速
导航
创作原则
后世阐释
主要内容
相关资料
含义变化
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
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
展开全部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尚书·尧典》中记尧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诗言志
外文名
诗以道志
出处
《诗经》
定义
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含义变化
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
《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
《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
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志并提,两相联系,比较中肯而客观。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诗言志
外文名
诗以道志
出处
《诗经》
定义
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含义变化
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不完全一样。
《左传》所谓“诗以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
《尧典》的“诗言志”,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逐渐扩大。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看出来。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至于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感情。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
到汉代,人们对“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个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志并提,两相联系,比较中肯而客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诗言bai志”的内涵十分丰富,各人的理解也du不尽相同,本文认为“zhi诗言志”主要是指dao诗应当表达人们的志向与愿望。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以人们在诗中所反映的志愿也不一样。 人类的基本愿望就是生存,人们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对于吃不饱穿不暖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愿望就更加强烈。早在周代,奴隶们就在寻觅自己的乐土了。试读《诗经·魏风·硕鼠》的首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有人认为“所谓‘乐土’在当时只是空想罢了”(余冠英《诗经选》)。但是春秋战国时代正是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时期,其标志就是“税亩”制度,凡是实行了“税亩”制的地方,则会被农奴们视为乐土。汉代桓宽《盐铁论》卷九《取下》篇云:“及周之末途,德惠塞而嗜欲众;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履亩之税,《硕鼠》之诗作也。”《左传·宣公十五年》秋天就有了“初税亩”的记载,《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六注云:“时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可见“初税亩”是为了提高农奴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不得已采取的一项改革措施。晋杜预在《春秋集传纂例》卷六《赋税例》云:“赋税者,国之所以治乱也,故志之。民,国之本也;取之甚,则流亡。国必危矣,故君子慎之。”可见春秋战国时代,流民确实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此诗表现了魏国的农奴不堪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而对那些实行了社会变革的地方,也就是他们心中的乐土,怀有向往之情。 此外,人类还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渴望获得爱情,过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那些难以获得爱情,难以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人,对爱情与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之情,会更加强烈,如唐代青楼女、著名诗人薛涛写的《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戏莲叶间。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有人认为“所谓‘乐土’在当时只是空想罢了”(余冠英《诗经选》)。但是春秋战国时代正是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时期,其标志就是“税亩”制度,凡是实行了“税亩”制的地方,则会被农奴们视为乐土。汉代桓宽《盐铁论》卷九《取下》篇云:“及周之末途,德惠塞而嗜欲众;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履亩之税,《硕鼠》之诗作也。”《左传·宣公十五年》秋天就有了“初税亩”的记载,《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六注云:“时宣公无恩信于民,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可见“初税亩”是为了提高农奴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不得已采取的一项改革措施。晋杜预在《春秋集传纂例》卷六《赋税例》云:“赋税者,国之所以治乱也,故志之。民,国之本也;取之甚,则流亡。国必危矣,故君子慎之。”可见春秋战国时代,流民确实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此诗表现了魏国的农奴不堪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而对那些实行了社会变革的地方,也就是他们心中的乐土,怀有向往之情。 此外,人类还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渴望获得爱情,过上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那些难以获得爱情,难以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人,对爱情与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之情,会更加强烈,如唐代青楼女、著名诗人薛涛写的《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戏莲叶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